•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從技術創新走向產業化 曙光建雲計算時代商業模式

曙光:從(cong) 技術創新走向產(chan) 業(ye) 化

創新驅動發展

如果說聯想是在特殊曆史環境下,從(cong) 管理創新、商業(ye) 模式創新走到技術創新,曙光走的則是另外一條創新道路——從(cong) 技術創新走向產(chan) 業(ye) 化,讓高性能計算走出實驗室,廣泛應用在國民經濟各領域。在這個(ge) 創新驅動產(chan) 業(ye) 發展的過程中,我國也躍入了超級計算機強國之列。

技術與(yu) 應用結合

中國工程院院士、曙光信息產(chan)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國傑表示,這些年來,不管外界的環境和壓力如何變化,曙光為(wei) 高性能計算機研發定下的發展基調始終未變:“麵向應用,麵向市場。”

20年前,在863計劃支持下,時任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主任的李國傑帶著一支從(cong) 沒有設計經驗的隊伍,自行研製出我國第一台高性能計算機“曙光一號”;3天後,由英、美、日等發達國家組成的“巴黎統籌會(hui) ”即解除了10億(yi) 次計算機對中國的禁運;1994年,“曙光一號”被寫(xie) 入李鵬總理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但是,即使是在“購買(mai) 這個(ge) 機器,國家幫你出一半的錢”的政策條件下,“曙光一號”也僅(jin) 僅(jin) 賣出了3台。“封閉的設計體(ti) 係是推廣的第一個(ge) 攔路虎。”曙光信息產(chan)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曆軍(jun) 說,由於(yu) “曙光一號”是全麵自主開發,設計體(ti) 係與(yu) 國際標準不接軌,不能兼容國際主流操作係統和應用軟件,市場推廣十分困難。

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並不意味著是最好的公司。作為(wei) 一家以863計劃重大科研成果組建的高新技術企業(ye) ,曙光的成立與(yu) 發展折射出強烈的“國家意誌”,但曙光沒有沉迷於(yu) “顛覆性地把別人完全替代”的不切實際想法。作為(wei) 國家高性能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單位,曙光與(yu) 中科院計算所、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建立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在技術路線的選擇與(yu) 企業(ye) 作為(wei) 上,李國傑表示要有所為(wei) 有所不為(wei) ,逐步發展自己的技術,在“曙光一號”研發成功後,曙光將高性能計算機技術轉移到通用服務器產(chan) 品市場。

從(cong) “曙光一號”最初隻賣出3台,到如今連續5年占據國內(nei) 第一的市場份額,身為(wei) 國內(nei) 最大的高性能計算機研發與(yu) 生產(chan) 企業(ye) ,曙光高性能計算機的市場份額和運算量級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的高性能計算產(chan) 業(ye) 也告別了“科研盆景”。

1997年,曙光1000A落戶遼河油田,首次實現了國產(chan) 高性能計算機商品化。隨後,氣象、生物製藥、化工、航空航天、精密儀(yi) 器等行業(ye) 開始大規模應用高性能計算機。嫦娥三號完美落月,亦離不開曙光高性能計算機對嫦娥軌道路線、飛行姿態等精準快速的計算。

“正是國產(chan) 高性能計算機的出現,使中國各產(chan) 業(ye) 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李國傑說。

科研與(yu) 產(chan) 業(ye) 結合

曆軍(jun) 說:“讓象牙塔裏的科研成果接地氣,[瑞豐(feng) 香港公司成立|基金會(hui) 辦理服務]是曙光與(yu) 計算所之間特別有價(jia) 值的機製。”多年來,在科研單位、科技成果殺向市場的氛圍下,有很多雖創辦公司但割舍不下學校或科研機構,腳踏兩(liang) 隻船,看似擁有了密切聯係的優(you) 勢,但能生存下來的寥寥無幾。

早期的曙光亦是如此。1996年,“曙光一號”折價(jia) 2000萬(wan) 元知識產(chan) 權,曙光信息產(chan) 業(ye) 有限公司成立。創辦初期,曙光就連選址都要圍繞著計算所。為(wei) “斷掉”計算所在心理上的依賴,李國傑要求:“把公司搬得離計算所遠一點!”這種形式上的距離,代表了曙光初期確定的按企業(ye) 規則運行的戰略選擇。

李國傑說:“科研工作定位未來,研究的是前瞻性的技術,但企業(ye) 必須有自己的開發能力,不能指望科研單位承擔企業(ye) 的職能,如果坐等計算所提供技術,或者技術來源全部依賴科研機構,我們(men) 就太沒有安全感了。”

這樣的脫離並非徹底的重立山頭,曙光始終保持了和它的源頭中科院計算所及中科院其他相關(guan) 研究單元的深度合作,形成了良好的產(chan) 學研協同發展模式。這其中不僅(jin) 包括將適合市場需求的技術轉化為(wei) 產(chan) 品進行市場化發展,也包括人才的流轉。不僅(jin) 有曆軍(jun) ,曙光高級副總裁聶華也曾是中科院計算所科研人員,而中科院計算所所長孫凝暉的很多學生,如今也在曙光研發部門承擔著最核心的工作。

李國傑表示,為(wei) 了支持企業(ye) 發展,中科院願意把科學家及科研成果推到企業(ye) 去。曙光的成功,得益於(yu) 這種開放的胸懷。

此外,這些年在技術路線選擇上曙光之所以沒出什麽(me) 大錯,也是有賴於(yu) 作為(wei) 技術帶頭人的李國傑和一批專(zhuan) 家組成的曙光技術團隊,時刻把握曙光的技術發展方向,有效保障了科技創新路線選擇上的正確性。

在中科院國有資產(chan) 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琪看來,從(cong) 一個(ge) 有科研院所文化的企業(ye) 機製,到按現代商業(ye) 機製構建的企業(ye) ,這種企業(ye) 機製的轉變是曙光得以成功打開市場的關(guan) 鍵。“2006年曙光成功實施了股改,從(cong) 製度層麵解決(jue) 了堅守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chan) 業(ye) 化這個(ge) 團隊的長期激勵問題。”

曆軍(jun) 說:“曙光是從(cong) 中科院走出來的。從(cong) 成立之初,我們(men) 就集合了科研院所和企業(ye) 的創新資源,瞄準新興(xing) 領域或國家重大需求產(chan) 業(ye) ,進行協同創新。”

建立雲(yun) 計算時代新商業(ye) 模式

曙光正從(cong) 設備提供商向服務提供商轉型,“創新就是在現有情況下,在現有規則框架下,做到你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曆軍(jun) 表示,“在關(guan) 鍵產(chan) 業(ye) 轉變的時候抓住機會(hui) ,一旦看準了下手要狠、要敢拚。”

2009年,曙光即在全國布局“城市雲(yun) ”戰略,在成都建立起國內(nei) 首家由企業(ye) 投資建設運營的城市雲(yun) 計算中心,曙光無償(chang) 提供設備,隻收服務費,投入以千萬(wan) 級計。曙光的此次轉型步入實施並不容易,幾千萬(wan) 投進去能得到什麽(me) 樣的結果,隻是基於(yu) 判斷和預測。如今,這個(ge) 模式被打通,10個(ge) 城市都按部就班地往前推進。

曙光自主研發的符合智慧城市與(yu) 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的“社會(hui) 管理創新係統”軟件,打通了以往財稅、公安、民政、教育、醫療、交通等行業(ye) 信息自我封閉不互通的狀況,形成對數據的共享,大大減少了政府重複建設基礎設施的成本,提升了社會(hui) 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率和價(jia) 值。

包頭是一個(ge) 老工業(ye) 基地,國家“一五”“二五”時期125個(ge) 重點項目有6個(ge) 放在這裏,奠定了包頭現在的工業(ye) 框架。當資源性城市麵臨(lin) 資源枯竭的危機,[瑞豐(feng) 香港成立|基金會(hui) 辦理服務]茫然於(yu) 未來發展時怎麽(me) 辦?包頭市經信委主任郭甫欣說:“我們(men) 需要一個(ge) 平台讓老工業(ye) 基地煥發青春,沒有曙光公司的雲(yun) 計算中心,轉型、調結構、兩(liang) 化融合等,我們(men) 現在所談的一切都仍停留在規劃中。通過建立曙光雲(yun) 計算中心平台,將包頭市的發展往前推進了至少5到10年。”

確定了方向與(yu) 達成目標,需要跨越的不止是距離。“雲(yun) 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在國內(nei) 熱度很高,曙光做得很紮實,沒有跟著別人炒作概念。”李國傑說,“曙光是比較早提出來要做3S(server\service\solution)的公司,但每個(ge) 公司都有自己的基因,曙光設備出身的基因很強,軟件基因相對較弱。嚴(yan) 格講中國有很多編程人員,但是不懂軟件,曙光要把這件事做好還有很多‘轉基因’的工作,這對我們(men) 是一個(ge) 挑戰。”

據曆軍(jun) 介紹,硬件雖然是曙光的基礎,但最近一兩(liang) 年曙光主要的研發力量都投入在軟件上。

英特爾是市場的晴雨表,它所供應的處理器90%的特價(jia) 都給了中國市場,說明了中國市場有多麽(me) 重要。在這樣的競爭(zheng) 壓力下,中國的高技術企業(ye) 除了自己要爭(zheng) 氣,政策扶持同樣重要,尤其是超級計算這樣的領域。

李國傑說:“曙光雖然一直在進步,但每年5億(yi) 美元左右的體(ti) 量,在國際市場就是個(ge) 小公司,我們(men) 依然離不開國家的扶持。”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