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商業(ye) 地產(chan) 像是打了雞血一樣,走向了巔峰。經過2007年以來的商業(ye) 地產(chan) 投資熱潮,目前商業(ye) 地產(chan) 已經遍地開花。預計中國購物中心每年以300家的速度增長,到2015年,中國購物中心總量將達4000家。然而,接踵而至的招商難、銷售難、開業(ye) 難、經營難開始密集困繞各地的商業(ye) 地產(chan) 項目。
萬(wan) 科集團總裁鬱亮:被動的商業(ye) 地產(chan) 追趕者
“住宅萬(wan) 科,商業(ye) 萬(wan) 達”這個(ge) 業(ye) 界定律正在被打破。 2013年12月24日,北京金隅萬(wan) 科廣場正式對外開業(ye) ,這是萬(wan) 科運營的首個(ge) 城市綜合體(ti) ,被認為(wei) 是萬(wan) 科的商業(ye) 地產(chan) 之路才剛剛正式開啟。
在商業(ye) 地產(chan) 領域,住宅“一哥”萬(wan) 科一直進行的相當低調,如今已經形成三大產(chan) 品線:即打造城市綜合體(ti) 品牌“萬(wan) 科廣場”、社區商業(ye) 品牌“萬(wan) 科紅”、寫(xie) 字樓品牌“萬(wan) 科大廈”。
然而,看到金隅萬(wan) 科廣場開業(ye) 異常興(xing) 奮的萬(wan) 科董事局主席王石當初卻是堅定的商業(ye) 地產(chan) 反對者,他甚至公開稱,“如果有一天萬(wan) 科不走住宅產(chan) 業(ye) 化的道路了,我即使躺在棺材裏,也會(hui) 舉(ju) 起手來反對。”
但鬱亮掌管萬(wan) 科後,情況有所不同。鬱亮多次表示,進軍(jun) 商業(ye) 地產(chan) 源於(yu) “被動”——現在已經拿不到“幹淨”的地(即隻有住宅,不需建其他配套設施的地)。他堅持認為(wei) ,萬(wan) 科本意沒有主動進入商業(ye) 地產(chan) ,而是還在堅持走住宅產(chan) 業(ye) 化這條路,之所以現在變成了商業(ye) 住宅“二八開”,萬(wan) 科商業(ye) 地產(chan) 儲(chu) 備達到數百萬(wan) 平方米,實際是因為(wei) 住宅供地中已經出現了更多的商業(ye) 配套。
盡管隨著北京、深圳等地的萬(wan) 科商業(ye) 項目陸續開業(ye) ,[注冊(ce) 薩摩亞(ya) 公司要求]萬(wan) 科在商業(ye) 地產(chan) 領域的投資已超百億(yi) 元,但在萬(wan) 科的理念中,商業(ye) 地產(chan) 能賣掉的會(hui) 快速賣掉,萬(wan) 科的快速周轉模式不會(hui) 被商業(ye) 地產(chan) 的周期拉長。
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登高才能望遠
2013年8月,綠地集團成功收購了以商業(ye) 地產(chan) 為(wei) 主的香港盛高置地,實現在香港市場的借殼上市。隨著上市計劃的推進,綠地的商業(ye) 地產(chan) 野心也在不斷壯大,張玉良表示,集團2013年商業(ye) 地產(chan) 對其房地產(chan) 板塊銷售貢獻突破60%。
數據顯示,綠地集團2013年的土地儲(chu) 備計劃為(wei) 800億(yi) 元左右,在建商業(ye) 地產(chan) 超2000萬(wan) 平方米。
綠地做商業(ye) 地產(chan) 的核心要素是“超高層”。據統計,綠地現在已經有17棟綠地中心超高層,目前,全國300米以上的地標性建築50%是由綠地集團投資建造的,在世界十大高樓中,綠地集團旗下就有3個(ge) ,未來每年還將有2~3棟綠地中心竣工。
張玉良在解釋綠地超高層綜合體(ti) 時是這樣解釋的:一是城市應該從(cong) 長大到長高,城市要有製高點,它也代表當地主流人群的願望;二是城市發展基於(yu) 經濟的發展,很多地區具備了建造超高層的經濟基礎;三是行業(ye) 技術已經成熟;四是綠地具備這樣的品牌能力,建造300米高樓對綠地而言已經是常規技術。
超高層的盈利模式,有一種是全部持有,長期經營,按照目前趨勢經營狀況大概需要15~16年的回收期。但綠地的模式不一樣,是核心部分留下,其他賣掉。關(guan) 於(yu) 商業(ye) 地產(chan) 是否飽和,張玉良表示,“我們(men) 的城市化,現在才60%多,不到70%,還有很多的城市要積聚人口,商業(ye) 地產(chan) 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現在遠遠不夠。”
富力地產(chan) 董事長李思廉:困局凸顯
2013年12月初,富力以總價(jia) 15億(yi) 元摘得無錫新區江溪地塊,擬打造無錫“富力城”,這是富力為(wei) 擺脫土地和項目相對集中於(yu) 廣東(dong) 一地的區域多元化舉(ju) 措之一。至此,富力在珠江新城的各種項目已達22個(ge) ,其中包括超甲級寫(xie) 字樓、頂級酒店、國際公寓、商場、商鋪等。
隨著珠江新城逐漸成為(wei) 廣州核心區域,其土地價(jia) 值呈現井噴式爆發,富力在該區域的項目呈現諸多利好,並在公司的業(ye) 績構成中占據了相當比例。
然而這個(ge) 當初投入超百億(yi) 元的新城項目,給富力帶來的並非隻有利潤還有運營能力的衝(chong) 擊。統計機構數據顯示,目前珠江新城大型商業(ye) 物業(ye) 已經供大於(yu) 求,經營情況不佳致使部分商場現時的售價(jia) 已低於(yu) 發售初期的價(jia) 格。而區域內(nei) 甲級寫(xie) 字樓空置率近20%,遠遠超過了6%的安全指標。
富力所追求的區域多元化戰略也在成都市場遭遇了巨大壓力。自2012年年底,富力成都天匯Mall的主力店廣百百貨因經營虧(kui) 損撤離之後,[薩摩亞(ya) 公司章程]這個(ge) 商業(ye) 麵積超過30萬(wan) 平方米的城中心綜合體(ti) 至今仍未有主力店落戶開業(ye) 。
曾於(yu) 2013年年初傳(chuan) 出由於(yu) 資金鏈需求巨大,富力計劃運作商業(ye) 地產(chan) 單獨上市,但其商業(ye) 地產(chan) 持續盈利的能力也廣為(wei) 業(ye) 界和投資者質疑。
積極尋求區域多元化策略是富力地產(chan) 董事長李思廉謀求的解決(jue) 之道。擺在他麵前的除了富力城等商業(ye) 地產(chan) 的運營大考外,還有2014年到期債(zhai) 務規模較大帶來的再融資風險。
長江實業(ye) &和記黃埔李嘉誠:勇於(yu) 撤退
與(yu) 內(nei) 地大多數地產(chan) 商的激進不同,一向嗅覺靈敏的亞(ya) 洲首富李嘉誠開始在中國內(nei) 地的商業(ye) 地產(chan) 市場扮演撤退者角色。
2013年10月,由長江實業(ye) 與(yu) 和記黃埔各持50%權益的東(dong) 方匯經中心以89.5億(yi) 港元出售。業(ye) 界預計未來幾年,上海商業(ye) 地產(chan) 市場將迎來高供應局麵,這會(hui) 給市場帶來一定的消極作用。
內(nei) 地市場正在告別高增長階段,李嘉誠出於(yu) 更高投資回報率的追求,將總獲利超37億(yi) 港元的此處商業(ye) 地產(chan) 出售或許向市場傳(chuan) 遞出一個(ge) 明顯的信號,那就是見好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