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an) 自廣東(dong) 的“意大利皮具”,自家釀出的“拉菲帝國”,地攤上買(mai) 來的“LV”,菜市場的“祖傳(chuan) 貼膜”……商業(ye) 領域造假行騙之風似乎從(cong) 未停止,甚至越刮越盛。各色假冒偽(wei) 劣、坑蒙拐騙不僅(jin) 遍及城鄉(xiang) ,還出現了從(cong) 小食品、小建材等“五小”向大店、名店甚至跨國公司蔓延的態勢,有些甚至令監管部門和一線執法人員束手無策。泱泱大國,禮儀(yi) 之邦,[英國公司注冊(ce) ]為(wei) 何“一信難求”?
“三十六行詐騙為(wei) 王”
有人為(wei) 了讓幹辣椒顏色亮、賣相好、不發黴,用致癌的工業(ye) 硫磺熏;有人在豬血豆腐中摻甲醛;也有人用廢舊塑料甚至醫療垃圾造吸管……“啥還能買(mai) ,誰還可信?”成了各地民眾(zhong) 的“高頻語”。
這段時間以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對曾經風靡各地的“涮肉”避之唯恐不及。就在今年8月,上海食藥監部門在檢查中發現,虹口區嘉麟閣酒樓加工銷售未經檢驗、檢疫的精致牛、羊肉卷,且在產(chan) 品中檢出摻雜摻假成分,其責任人葉秀鳳被處五年禁入食品業(ye) 。而在此前一個(ge) 月,上海已有周浦萬(wan) 達廣場品尚豆撈坊等五家門店被查出使用摻假羊肉。
去年以來,上海、江蘇等地警方連續破獲假冒牛、羊肉大案,發現不法分子使用鴨肉、狐狸、水貂、鼠類肉等未經檢驗檢疫的動物肉製品冒充羊肉銷售。為(wei) 了增加“雜肉”的風味和耐煮性,造假者使用牛羊油浸泡或添加明膠。更有甚者,還有人添加胭脂紅、硝鹽等有害物質打扮“賣相”後兜售假冒牛、羊肉。而在銷售環節,包括“卜蜂蓮花”等大型超市在內(nei) 的門店也牽涉其中。
“假冒牛羊肉不僅(jin) 欺詐消費者,而且未經檢驗檢疫的動物肉製品可能攜帶大量細菌和病毒,也可能存在過敏源,將其用作食用肉上市有害公眾(zhong) 健康。”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在接受《經濟參考報(微博)》記者采訪時表示。
連民眾(zhong) 日常食用的牛羊肉尚且如此,其他商業(ye) 坑蒙拐騙更是花樣繁多。長沙市公安局治安支隊食品安全警察大隊副大隊長熊海軍(jun) 介紹,他們(men) 近年查獲一起涉案金額數千萬(wan) 元的製作假酒大案,發現不法商販高價(jia) 收購真酒瓶,買(mai) 來帶有逼真防偽(wei) 標識包裝盒,使用普通白酒勾兌(dui) 高檔酒,用“瀘州老窖頭曲”和“二曲”勾兌(dui) “國窖1573”、[英國注冊(ce) 公司]“五糧液”和“水井坊”。造假分子與(yu) 一些公款消費多的單位、高級酒店采購人員勾結,組成賣假買(mai) 假共同體(ti) 攫取暴利。
在各地警方近些年查獲的假冒偽(wei) 劣案件中,有人用工業(ye) 鹽製作“加碘精製鹽”,其中所含亞(ya) 硝酸鈉攝入三克可致人死命;有人為(wei) 了讓幹辣椒顏色亮、賣相好、不發黴,用致癌的工業(ye) 硫磺熏;其他如豬血豆腐中摻甲醛、廢舊塑料甚至醫療垃圾造吸管、雙氧水泡幹牛筋等,不勝枚舉(ju) 。
“三十六行,詐騙為(wei) 王!”一位執法人員這樣勾畫當前商業(ye) 領域麵貌。
此外,在資產(chan) 、產(chan) 權評估方麵,標準設置隨意、估價(jia) 隨心所欲;在金融市場 ,信用卡惡意透支、偽(wei) 造變造銀行票據詐騙、假網絡銀行轉賬、非法集資等手段不斷翻新;在企業(ye) 經營領域,偷稅漏稅、會(hui) 計造假、欺詐上市、操縱利潤、惡意透支等屢見不鮮;各類生意往來中,惡意合同違約、逃廢債(zhai) 、假破產(chan) 等比比皆是。
今年“3·15”期間,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工商係統共立案查處侵權假冒案件12.04萬(wan) 件,其中依法向司法機關(guan) 移送涉嫌犯罪大案1576件,比2010年翻了兩(liang) 番多。“啥還能買(mai) ,誰還可信?”成了各地民眾(zhong) 的“高頻語”。
股市造假萬(wan) 千股民被坑
金融市場,沒有信用,就無法定價(jia) 。梳理具體(ti) 公司,造假痕跡眾(zhong) 多。
在商業(ye) 領域失信造假泛濫成災同時,與(yu) 萬(wan) 千股民切身利益直接相關(guan) 的上市公司也頻頻被曝出違規造假,其中萬(wan) 福生科的存在正是股票市場失信的例證。
虛增營業(ye) 收入、成本和利潤,距離2011年9月27日正式登陸創業(ye) 板上市不到一年,萬(wan) 福生科就被發現虛構業(ye) 績,被稱為(wei) “創業(ye) 板造假第一股”。2012年9月14日,湖南證監局對萬(wan) 福生科立案稽查。2012年9月18日,地方證監局的立案稽查升級為(wei) 中國證監會(hui) 立案調查。
2012年10月26日,萬(wan) 福生科承認其造假行為(wei) :公司在2012年半年報中存在虛增營業(ye) 收入1.88億(yi) 元、虛增營業(ye) 成本1.46億(yi) 元、虛增利潤4023萬(wan) 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3年3月2日,萬(wan) 福生科再次發布公告承認,經自查,公司2008年至2011年累計虛增收入7.4億(yi) 元左右,虛增營業(ye) 利潤1.8億(yi) 元左右,虛增淨利潤1.6億(yi) 元左右。萬(wan) 福生科披露的公開信息顯示,造假主要通過虛增“在建工程”和“預付賬款”項目來實現,比“應收賬款”虛增收入更為(wei) 隱蔽。
根據更改後的中報,萬(wan) 福生科2012年上半年營業(ye) 收入8217萬(wan) 元,同比下降64.61%;淨利潤虧(kui) 損1368萬(wan) 元,同比下降143.87%。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ye) 收入1.81億(yi) 元,同比下降54.23%;淨利潤虧(kui) 損93.41萬(wan) 元,同比下降101.55%。
有機構按照萬(wan) 福生科披露的相關(guan) 資料估算,由於(yu) 其上市發行價(jia) 高達25元每股,合計持有逾4000萬(wan) 股萬(wan) 福生科的龔永福、楊榮華身價(jia) 高達10.05億(yi) 元。而2008年之前,萬(wan) 福生科的前身注冊(ce) 資本金為(wei) 2000萬(wan) 元。
回顧整個(ge) 案件的進程,最終對萬(wan) 福生科的罰款卻僅(jin) 有30萬(wan) 元,“要讓欺詐上市者直接退市、賠償(chang) 投資者損失”似乎最終並未完全實現,這一失信成本著實成為(wei) 對造假者的縱容。
萬(wan) 福生科造假並非個(ge) 案。11月初,證監會(hui) 通報了北大荒、ST生化、零七股份、康芝藥業(ye) 等4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違法違規行為(wei) 。
財經評論家葉檀(微博)在其博客上寫(xie) 到,金融市場,沒有信用,就無法定價(jia) 。梳理具體(ti) 公司,造假痕跡眾(zhong) 多,說到在總體(ti) 上市公司中占比多少,卻難以計數,“壞蛋分子”隻能是不可計量的一小撮。
從(cong) 信用貸款的缺失,可以倒推中國銀行貸款領域不相信有“信用”二字,從(cong) 國外借殼上市的退市與(yu) 造假比例,以及國內(nei) 造假的具體(ti) 例證,就可以倒推國內(nei) 股票市場的造假情況。葉檀說,因財務造假而被停牌和退市的中概股超過60家,中概股信用盡失,未來上市成本上升、信用折價(jia) 。
經貿失信損人不利己
商業(ye) 信用的缺失不僅(jin) 破壞了我國的投資和營商環境,限製了我國消費經濟的發展,更是對國家形象造成負麵影響。
中國信用出口保險公司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陸棟提供了一組數據顯示:我國企業(ye) 每年壞賬率高達1%至2%,遠高於(yu) 成熟市場的0.25%至0.5%的水平;我國每年簽訂40億(yi) 份合同,其中履約率僅(jin) 50%;我國企業(ye) 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yi) 元,其中因產(chan) 品質量低劣、製假售假、合同欺詐造成的各類損失達2000億(yi) 元。
近年來,我國經濟貿易領域誠信缺失的現象非常明顯,甚至已經擴大至國際貿易領域。失信於(yu) 民、失信於(yu) 外國政府和投資者的行為(wei) ,直接破壞了我國的投資和營商環境,影響國家形象。
“曾有這樣一個(ge) 調查:歐美人更喜歡和印度人做生意,而非中國人。”江蘇省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程友華向《經濟參考報》記者稱,印度人誠信度更高是主要原因。
據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微博)副校長、博士生導師胡正榮教授介紹,2012年他在肯尼亞(ya) 發現,當地很多民眾(zhong) 對中國最深刻的印象仍是:李小龍、成龍和“便宜的東(dong) 西”,非洲不少國家對中國產(chan) 品存在“價(jia) 格低廉但質量低劣”的印象。這種對中國商人不信任的現象在國際貿易中頻頻出現。
誠信缺失對我國國際形象、國際貿易的損害顯而易見,而完善的信用體(ti) 係則會(hui) 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上海立信會(hui) 計學院信用管理專(zhuan) 業(ye) 教授洪玫向記者展示了一個(ge) 模型:美國進行信用體(ti) 係建設和立法的前二年,對經濟並沒有顯著的刺激作用;立法完善後,剔除其他因素,信用促使美國經濟成倍增長。
陸棟還介紹,美國等西方國家90%以上的市場交易都是信用交易,在占G D P80%以上的消費經濟中,2/3以上是通過信用消費實現的,而我國所有交易中企業(ye) 間信用交易僅(jin) 占20%。“如果具備完善的信用體(ti) 係,意味著我國經濟尤其是消費領域將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信用交易的落後,讓我國在國際貿易中常扮演“苦主”的角色。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hui) 副會(hui) 長於(yu) 平曾估算,隨著出口貿易額不斷增加,海外拖欠中國企業(ye) 的賬款越來越多,中國企業(ye) 被拖欠的海外欠款約有1500億(yi) 美元。而我國商賬追收和信用風險管理專(zhuan) 業(ye) 能力不強,導致中國企業(ye) 往往吃“啞巴虧(kui) ”。
初級階段必然沒治?
一些執法人員受“沒治論”“必然論”的影響,消極不作為(wei) 甚至充當商業(ye) 欺詐行為(wei) 的“保護傘(san) ”,令公共管理維護商業(ye) 誠信的成效大打折扣。
在采訪中,很多專(zhuan) 家和群眾(zhong) 寄希望於(yu) 依靠監管來提升商業(ye) 領域的誠信水平,更有群眾(zhong) 建議政府要像“當年新中國治理煙館賭場一樣,一夜之間把假冒偽(wei) 劣掃蕩得幹幹淨淨”。
但與(yu) 社會(hui) 期待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一些監管部門和執法人員卻感到無力和迷惘。某城市工商所所長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我們(men) 隻有幾個(ge) 人,要管的商戶上萬(wan) 家。走馬觀花跑一輪都要花上幾個(ge) 月,能查出啥問題?”
一些執法人員坦言,我國近些年對商業(ye) 誠信建設強化管理的力度不可謂不大,但商業(ye) 欺詐的氣勢依然很盛。當前,各種商業(ye) 失信行為(wei) 從(cong) 城市蔓延到農(nong) 村,假冒偽(wei) 劣食品、山寨電器等讓很多曾經民風淳樸、崇尚一諾千金的窮鄉(xiang) 僻壤也逐漸世風日下;傳(chuan) 統市場問題沒有肅清,網絡和電信詐騙又日益活躍。聚集在城鄉(xiang) 結合部的小食品、小建材、小塑料、小洗滌、小加工等“五小”作坊,治理查處的難度還在不斷增大。而另一方麵,大企業(ye) 、[注冊(ce) BVI公司]老字號乃至外資企業(ye) 問題又開始露頭。如在海外“老老實實”的沃爾瑪、家樂(le) 福、葛蘭(lan) 素史克、肯德基等“世界500強”,近年也頻頻出現商業(ye) 欺詐。
據了解,西方國家工業(ye) 化初期,假冒偽(wei) 劣等商業(ye) 誠信問題層出不窮。19世紀中晚期至20世紀30年代,希臘、意大利仿冒法國名牌奢侈品乃至普通紅酒;美國市場摻水牛奶、摻炭咖啡、骨膠混合草籽製果醬、甲醛牛奶、硼砂黃油、硫酸肉等,頻頻引發消費恐慌。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經濟起飛期的韓國、中國台灣、泰國等,也成了假冒磁帶、太陽鏡、名牌服飾、箱包、運動鞋等貨物的“製售天堂”。
在此背景下,一些監管機構負責人和執法人員內(nei) 心深處認同這樣的觀點:當今處在商品經濟發展初期,商業(ye) 失信泛濫是必然曆史階段。等經濟社會(hui) 發展到“下一代”,一切自會(hui) 迎刃而解。
專(zhuan) 家認為(wei) ,在“沒治論”、“必然論”的影響下,當前一些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對商業(ye) 誠信的製度設計,往往帶有部門或地方利益色彩;而在執法層麵,一些人則消極不作為(wei) 甚至充當商業(ye) 欺詐行為(wei) 的“保護傘(san) ”。如此一來,公共管理維護商業(ye) 誠信的成效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