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互聯網冬天到來時,人們(men) 並不清楚這個(ge) 冬天為(wei) 什麽(me) 來得這麽(me) 快,也沒想到這個(ge) 冬天竟然會(hui) 持續那麽(me) 久。當然,更沒仔細斟酌的是,[美國公司注冊(ce) ]導致這個(ge) 冬天來臨(lin) 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麽(me) 。
有人事後總結是投資過熱,隨便一個(ge) .com網站,都能輕輕鬆鬆賣出大價(jia) 錢。有些網站甚至才上線一天,就被投資人買(mai) 走了。事實上,投資過熱是這件事的外在表現,導致投資過熱的動因,則很少有人願意去揭示出來。這個(ge) 動因,就是用固定標準給互聯網用戶套用價(jia) 值模型,繼而據此推算出網站價(jia) 值。
例如有一種理論聲稱,門戶網站單用戶價(jia) 值為(wei) 5000美元,這是個(ge) 驚人的數字,可問題是僅(jin) 存在於(yu) 理論中,人類曆史上沒有誰曾真正將這個(ge) 價(jia) 值挖掘出來。於(yu) 是,依據用戶價(jia) 值理論,大量的投資和熱錢湧進去以圖將來。可實際結果是,根本沒多少網站能真正產(chan) 出利潤,大家普遍缺乏盈利手段,那個(ge) 5000美元仍隻存在於(yu) 理論中。
到了最近幾年,用戶估值理論開始接地氣,不再那麽(me) 浮誇了。例如剛上市的twitter,單個(ge) 用戶被定為(wei) 價(jia) 值110美元,twitter總用戶數X110美元,就是這家公司的總價(jia) 值。但twitter上市之後,SEC主席瑪麗(li) 約懷特卻告誡投資者,[美國注冊(ce) 公司]科技公司的用戶數可能與(yu) 利潤沒有任何關(guan) 係,投資者不要被誘人的用戶數量所迷惑。
SEC主席當然是怕科技股的泡沫破滅提早到來,畢竟自上一次的寒冬過去,至今已有十年光景。目前的科技股確實有一定的泡沫存在,尚在合理狀態,她怕twitter高價(jia) 上市後帶動新一輪的泡沫形成,投機氣氛過濃後導致科技股崩潰,到時候對投資者不好交代,於(yu) 是作為(wei) 局內(nei) 人點開窗戶紙,讓投資者自己判斷。
在互聯網產(chan) 業(ye) 中,除了用戶的價(jia) 值存在與(yu) 現實社會(hui) 常識脫節的情況外,更嚴(yan) 重的問題在於(yu) 從(cong) 業(ye) 者如何去宣示自己的用戶數量,而投資者又去如何看待這些用戶數量。若說上一次冬天使得用戶價(jia) 值這個(ge) 泡沫被戳破的話,那下一次冬天到來時,用戶數這個(ge) 泡沫也即將成為(wei) 曆史。
現實是,在冬天還沒來臨(lin) 之前,互聯網行業(ye) 中動輒幾億(yi) 用戶的數字到處在閃,令人頭暈目眩。如果一個(ge) 網站聲稱自己有1000萬(wan) 用戶,那這可能是個(ge) 小網站,或許真正活躍的用戶隻有不足100萬(wan) 人。但對網站經營者和投資者而言,此時對數字所持的立場明顯是不同的。投資者需要知道的,是網站真正活躍並有希望產(chan) 生收入的用戶有多少,而網站的經營者,則往往會(hui) 提供龐大的用戶數給投資者,並極力想讓投資者相信,這些用戶都是資產(chan) 。
這是一個(ge) 與(yu) 包裝有關(guan) 的故事,[注冊(ce) 英國公司]也是個(ge) 難以打破的現實扭曲力場,數不清的誤解也會(hui) 由此產(chan) 生。懷特主席對twitter招股書(shu) 中的用戶數,有個(ge) 比喻非常到位,他說:“那段描述用戶的章節就像一個(ge) 雜貨店的老板在清點庫存,而這個(ge) 老板對“顧客從(cong) 哪裏來,花了多少錢”卻隻字不提。“
在龐大用戶數的背後,隱藏著投資者對用戶質量真實情況的需求,但這一評價(jia) 指標至今也沒能開發出來。靠科技業(ye) 者自身,實在是沒太大動力將用戶數坐實,這唯有依靠資本市場開發出一套評價(jia) 體(ti) 係,例如將虛如浮雲(yun) 的用戶數排除在外,而以活躍用戶數作為(wei) 最重要的評價(jia) 指標。
如果隻算這個(ge) 指標,QQ有3億(yi) 用戶,微信有2.4億(yi) 用戶,新浪微博有5000萬(wan) 用戶,搜狐新聞客戶端有2000萬(wan) 用戶,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用戶,可以根據各自所處行業(ye) 和提供服務的不同,分別給其定出實際真正價(jia) 值。或許一定要等下一次教訓到來之時,互聯網才會(hui) 采取更務實的用戶數鑒定指標,而不敢再去宣揚華而不實的總用戶數。這一輪以總用戶數定價(jia) 值的迷局,也終將走入曆史。
未來的互聯網發展格局,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必然是要走一條質量發展之路。首先需要做的,是撇去水分和泡沫。業(ye) 者對龐大用戶數的隨意解釋,事實上正是對投資者的耍的一個(ge) 小聰明。對越來越精明的投資者而言,已越來越沒有必要。互聯網應該為(wei) 此,向投資者拿出自己應有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