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80家企業(ye) 可以生存到2015年,而到2018年將減少到50家,且前十大國產(chan) 品牌集中度超過80%。”這是日前相關(guan) 媒體(ti) 獲得的一份工信部編製的奶粉行業(ye) 重組方案,該方案尚待最終定案。10月20日,相關(guan) 乳製品行業(ye) 人士向[美國注冊(ce) 公司]《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該方案兩(liang) 周內(nei) 即將公布。“具體(ti) 方案遲遲不落實,一大原因在於(yu) 方案雖由工信部編製,但必須由所有部委審批通過。”該人士進一步表示,國家正通過兼並收購、產(chan) 業(ye) 重組的方式,計劃在5年時間內(nei) ,讓近六成奶粉企業(ye) “出局”,而此次淘汰的方式無非是“並購”和“停產(chan) 退出”兩(liang) 種,相關(guan) 配套資金或計300億(yi) 元。
80家過渡到50家
據統計,目前全國有嬰幼兒(er) 配方乳粉生產(chan) 企業(ye) 127家,國內(nei) 奶粉品牌有500多個(ge) ,年產(chan) 量約60萬(wan) 噸,但年產(chan) 量3萬(wan) 噸以上的企業(ye) 僅(jin) 3家。這份《推動嬰幼兒(er) 配方乳粉行業(ye) 企業(ye) 兼並重組工作方案》(下稱《方案》)工作分“三個(ge) 階段”,第一階段為(wei) 今年8月份至年底,摸底調查。
第二階段,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前10家企業(ye) 行業(ye) 集中度提高到65%,保留80家左右;第三階段,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底,培育3至5家大型企業(ye) 集團,再減少30家左右。按照“三步走”規劃,國內(nei) 企業(ye) 最終隻剩50家左右。
消息稱,國家有關(guan) 方麵將通過稅收優(you) 惠、財政補貼和貸款等方麵給予300億(yi) 元的支持。中商流通生產(chan) 力促進中心高級分析師宋亮表示,扶持資金主要用於(yu) 四個(ge) 方麵:大企業(ye) 兼並重組政策優(you) 惠支持和貸款;企業(ye) 生產(chan) 線整改貸款和補貼;重點企業(ye) 研發中心和研發能力的支持;對主動淘汰的企業(ye) 進行補償(chang) 。
記者注意到,自今年6月起,國家九大部委打響整頓嬰幼兒(er) 奶粉行業(ye) 的“第一槍”後,此後幾個(ge) 月內(nei) ,國家發改委、國家食藥總局、國家質檢總局、工信部等部委幾乎是按每月一次的頻率在乳業(ye) “施政”。
九成企業(ye) 拒之門外
2010年,受三聚氰胺事件影響,[注冊(ce) 英國公司]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公告,要求當時所有乳企重新申請生產(chan) 許可證。這被喻為(wei) 乳業(ye) 史上最嚴(yan) 厲的一次“大考”:考官是質監部門,考卷則是國家質檢總局2010年11月頒布的兩(liang) 大細則。
隨後,首輪乳業(ye) 重組的模版和路徑浮出水麵。根據當時的要求,企業(ye) 必須通過新的生產(chan) 許可證審核,並購買(mai) 空氣淨化、產(chan) 品出廠檢測等設備,至少要投入上百萬(wan) 元資金。對於(yu) 那些每年淨利潤隻有幾十萬(wan) 元的中小企業(ye) ,根本無力承擔改造費用。為(wei) 此,2011年4月,中國的1176家乳製品企業(ye) 中,僅(jin) 有643家企業(ye) 通過了審核,通過率不到55%,其他107家企業(ye) 被停產(chan) 整改,另外426家企業(ye) 未通過審核,被各地質監局注銷了生產(chan) 許可證。
而對於(yu) 此輪重組大潮,準入門檻還隻是奶粉產(chan) 業(ye) 整合的序曲,即將公布的《方案》才是真正的高潮。根據上述《方案》,其中對兼並重組企業(ye) 的主體(ti) 資格要求是:並購方的總資產(chan) 不少於(yu) 被並購企業(ye) 的3倍,且並購方要連續3年盈利、企業(ye) 銀行信用等級要在AA(含)以上,要有自主品牌。並且,采用濕法工藝生產(chan) 的企業(ye) ,所用原料85%要為(wei) 穩定可控奶源基地產(chan) 的生鮮乳。為(wei) 此,聖元國際集團董事長張亮就提出異議:養(yang) 牛的主張用生鮮乳濕法工藝,可我一直主張使用幹法工藝。
上述人士坦言,除上市公司外,單就“並購方總資產(chan) 不少於(yu) 被並購企業(ye) 3倍”這項指標就將九成以上的民營企業(ye) 、中小企業(ye) 拒之門外。
國家營造重組環境
普天盛道品牌營銷董事長雷永軍(jun) 告訴記者,政策傾(qing) 向鼓勵兼並重組,但一個(ge) 殘酷的現實是:對大企業(ye) 而言,年銷售額5億(yi) 元以下的企業(ye) 沒有太多兼並價(jia) 值。因為(wei) 5億(yi) 元以下的企業(ye) 多數都在農(nong) 村或者縣級市場,多數沒有形成強有力的品牌和較好的團隊。目前,中國127家企業(ye) 中半數以上都是5億(yi) 以下的小企業(ye) 。
事實上,在國家幾個(ge) 月的政策“引導”下,國內(nei) 乳業(ye) 巨頭已有收購動作。此前,中糧集團所操盤的蒙牛乳業(ye) [-0.69%]以超過110億(yi) 港元收購雅士利。不過,宋亮此前告訴記者,國內(nei) 大多數企業(ye) 都是高度同質化的,何況國產(chan) 奶粉無論從(cong) 重塑消費者信心還是奶粉銷量來看,很多企業(ye) 未必願意收購兼並小企業(ye) ,有時候收購反而增加了負擔,收購後產(chan) 能大了,但後續整合也更難了。多位接受本報采訪的乳製品企業(ye) 透露,收購並非企業(ye) 擴大規模、增加產(chan) 能的惟一途徑。
宋亮指出,前期出台的政策不少都要求企業(ye) 擁有自建自控奶源等,所以未來是否擁有奶源是一大重要考核指標。擁有資金及平台優(you) 勢的上市公司能夠以股權、現金及其他金融創新方式為(wei) 兼並重組鋪路,將是最大受益方。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組建奶粉“國家隊”[英國公司注冊(ce) ]一說被官方否認,但9月底,工信部還是欽點了伊利、蒙牛、飛鶴、完達山、高原之寶等6家企業(ye) ,通過補貼、政策傾(qing) 斜等方式,寄希望於(yu) 他們(men) 推出能夠獲得消費者信任的高端奶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