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下簡稱“自貿區”)向服務貿易敞開了大門,允許外資在區內(nei) 獨資設立醫療機構和健康醫療保險機構這兩(liang) 項政策,帶來巨大想象空間。
不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ti) 方案》[美國注冊(ce) 公司](下簡稱“自貿區方案”)對醫療和藥品行業(ye) 都沒有給出具體(ti) 的政策。據上海市綜合保稅區人士透露,目前外資設立醫療機構的審批權尚未下放到上海自貿區,這意味著對於(yu) 注冊(ce) 資本的高門檻和冗長的審批程序仍將延續;而稅收、醫療人才執業(ye) 等方麵的配套政策尚不明朗,也使外資醫療和商業(ye) 醫保在自貿區的發展尚存有不確定性。
潛在機會(hui)
除了允許外資在自貿區內(nei) 設立醫療機構這一原則性表述,自貿區方案中的相關(guan) 內(nei) 容隻有一句話:投資醫療機構投資總額不得低於(yu) 2000萬(wan) 元人民幣,不允許設立分支機構,經營期限不超過20年。
有關(guan) 外資來華設立醫療機構,2000年當時的衛生部和外經貿部曾聯合發文規定,必須采用合資形式且中資股比不能低於(yu) 30%。2010年關(guan) 於(yu) 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hui) 資本舉(ju) 辦醫療機構的意見,提出允許境外資本獨資辦醫。2012年又頒發了一個(ge) 類似的文件,但較之2010年的規定有一個(ge) 明顯的倒退:醫療機構注冊(ce) 資本要求從(cong) 2000萬(wan) 上升到了1個(ge) 億(yi) 。
此次自貿區方案中的規定,顯然是沿用了既有政策,但業(ye) 界人士認為(wei) 不盡合理。上海國際醫學中心CEO辛樹林指出,辦醫療機構比較好的方式是先辦診所,因為(wei) 門診和住院之間有一個(ge) 相對固定的轉化率(通常是30:1),所以沒必要所有人都往醫院跑,對投資者而言比較適合先開診所。但是自貿區的門檻是500平方米,注冊(ce) 資金2000萬(wan) 元,根本用不了。
辛樹林據此分析,自貿區的有關(guan) 政策是引導外資開辦醫院。然而歐美的傳(chuan) 統是做非營利性醫院,他認為(wei) ,讓歐美資本投資醫院不是很現實,[注冊(ce) 英國公司]他們(men) 可能會(hui) 有興(xing) 趣做管理,反而是亞(ya) 洲的一些資本或許願意開辦營利性醫院。比如新加坡的百匯,就是行業(ye) 第二大市值的上市公司;而位列第一的是美國的(HCA),數量很大,但並不是大的高端的綜合性醫院。
對於(yu) 另一個(ge) 熱門領域外資醫保機構,中意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龐震剛出言謹慎。據介紹,目前國內(nei) 有4家專(zhuan) 門的健康險公司,成立於(yu) 2005-2006年左右,現在基本上處於(yu) 虧(kui) 損狀態。究其原因,一方麵是基本醫保包得太多,留給商業(ye) 醫保的空間有限;另一方麵是現有公立醫療機構處於(yu) 強勢,過度醫療難以監管。
“客戶在哪裏?市場成熟麽(me) ?”龐震剛坦率地說,在地還不成熟的時候把種子放上去會(hui) 有什麽(me) 收獲,“很難去解讀它”。
探索政策邊界
無論資本擬在自貿區開展何種業(ye) 務,都離不開具體(ti) 的政策規定,但目前公布的自貿區方案文本尚缺乏有關(guan) 細則。
上海綜合保稅區聯合發展有限公司總監倪峰表示,自貿區的設立其實是對政府的挑戰。短期內(nei) 監管團隊和監管能力並沒有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因此外界可能會(hui) 覺得打開的門似乎並不像想象的那麽(me) 大。
以外資醫療機構的設立審批而言,倪峰透露,目前相關(guan) 權限尚未下放到自貿區,因此這一塊應仍暫沿用國家衛計委的有關(guan) 政策。
在辛樹林看來,這意味著冗長艱難的審批過程不會(hui) 馬上改進。他介紹,上海國際醫學中心融資過程中,就遇到了醫療機構資產(chan) 不可抵押的麻煩,最後不得已以在建工程的名義(yi) 抵押。又比如,衛計委規定要購置醫療設備需要先招聘到醫生,這對於(yu) 一家籌建中的醫療機構而言也是個(ge) 難題。
辛樹林又提出,自貿區是否能夠允許外籍醫護人員在區內(nei) 執業(ye) ?目前上海的外籍醫護人員用的是一年期簽證,外資醫療機構當然希望人員隊伍能夠保持穩定。但這樣一來對國內(nei) 的醫護人員又可能不太公平,因為(wei) 他們(men) 去境外執業(ye) 很難。將來政策對此將如何平衡?此外自貿區內(nei) 醫療機構購置高端設備,有沒有可能免稅?
倪峰表示,目前涉及衛計委係統監管的,[英國公司注冊(ce) ]隻有食品藥品監督相關(guan) 職能已明確放權給自貿區。其它權限下放的數量和速度,將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外資醫療機構的辦醫實踐。
啟明創投合夥(huo) 人胡旭波認為(wei) ,雖然辦醫院“利國利民利社會(hui) ”,但從(cong) 資本回報上說並不好,對投資者來說“是否有利不好說”。從(cong) 這一角度說,他個(ge) 人難以理解為(wei) 何政府對社會(hui) 資本辦醫設置了如此多的限製和障礙。
胡旭波同時表示,健康保險是很大的市場,雖然存在障礙,但未來看好。龐震剛對此表示讚同:“畢竟外資獨資設立專(zhuan) 業(ye) 化公司,對於(yu) 專(zhuan) 業(ye) 人才的引入和管理的提升是有幫助的。”
另一方麵,以前外資保險費隻能通過中再公司做再保險,再轉到國外,也許未來在自貿區中可以直接和國外再保險公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