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美國銀行在香港股市售盡20億(yi) 股建行H股,徹底結束了其在建行的戰略投資者身份;而今年5月,高盛以11億(yi) 美元的價(jia) 格出售持有的工商銀行[-0.50% 資金 研報]股份。近年來不少外資機構大舉(ju) 減持中資銀行股份。截至目前,建行、工行及中行三大國有銀行的境外戰略投資者均已退出,目前僅(jin) 匯豐(feng) 仍然持有交通銀行[0.00% 資金 [英國注冊(ce) 公司]研報]19%的股份。
雖然“補充自身資本”是一個(ge) 公開的理由,但如此頻繁的拋售,難免引發業(ye) 界為(wei) 中資銀行前景擔憂的情緒,有觀點認為(wei) ,撤資有可能與(yu) 外資銀行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和銀行體(ti) 係風險的擔憂有關(guan) 。
另有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外資機構入股中資銀行帶來的最大的財富就是留下了創新的基因,外資減持或許正是一個(ge) 信號或契機,助推中國銀行業(ye) “反手一搏”,創新發展方式,將以往的單一“請進來,”的做法轉變為(wei) “走出去”,爭(zheng) 取國際市場和話語權。
國際化經營能力
與(yu) 國際地位不相符
利潤豐(feng) 厚,發展迅速是近年來中國銀行業(ye) 的最形象描述。近期各家銀行陸續披露的半年報顯示,四家大型銀行的季度業(ye) 績均好於(yu) 預期。但反觀國際市場,中國銀行業(ye) 的發展卻明顯偏弱。
在經濟全球化與(yu) 金融國際化的大背景下,中國金融機構跟隨製造業(ye) 涉足海外,已成為(wei) 一個(ge) 必然趨勢。銀監會(hui)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16家中資銀行業(ye) 金融機構已在海外設立1050家分支機構,覆蓋亞(ya) 洲、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49個(ge) 國家和地區。
盡管中國大型國有銀行的國際化戰略正在加速推進[注冊(ce) BVI公司],但中國銀行業(ye) 的國際化經營能力與(yu) 其國際地位並不相適應。目前中國金融類對外投資的進展依然相對緩慢。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李佩珈表示,2013年,從(cong) 全球1000家大銀行前十名排名看,中國銀行業(ye) 已占據其中的四位。但是與(yu) 這種國際地位不相適應的是,我國銀行業(ye) 海外業(ye) 務規模、收入占比都還很小。
未來5-10年是
銀行業(ye) 國際化關(guan) 鍵期
近日銀監會(hui) 國際部主任範文仲公開表示,“今後5到10年,將是中國銀行業(ye) 國際化的關(guan) 鍵機遇期。”
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一方麵,國際收支賬戶“雙盈餘(yu) ”要求商業(ye) 銀行必須加大對外投資步伐,以緩解人民幣升值、外匯儲(chu) 備高企和貨幣政策空間受限的壓力。另一方麵,隨著我國企業(ye) “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居民財富的積累,尤其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提速,也要求商業(ye) 銀行必須加快國際化經營步伐,以滿足企業(ye) 和居民的跨境金融服務需求。
據了解,商業(ye) 銀行的國際業(ye) 務也已從(cong) 最初的出口買(mai) 方信貸,發展到出口賣方信貸、項目融資、應收賬款融資、國際商業(ye) 貸款、設備出口租賃、國際結算和全球現金管理、進口預付貨款融資、出口訂單融資等多個(ge) 品種。
中投顧問金融行業(ye) 研究員霍肖樺對記者表示,金融機構“走出去”步伐較慢,一方麵與(yu) 各國對跨國金融投資的嚴(yan) 格限製相關(guan) ,各國的法律、財政、[注冊(ce) 開曼公司]稅收、監管的不同都製約著金融機構“走出去”步伐;另一方麵,國內(nei) 金融機構“走出去”也受資本充足率和專(zhuan) 業(ye) 人才的約束。
“各國對金融投資的限製是客觀環境,相應不同的法律、財政、稅收與(yu) 監管要求也是‘走出去’過程中必須要克服的。”霍肖樺說,對於(yu) 國內(nei) 金融機構而言,關(guan) 鍵在於(yu) 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對國際化專(zhuan) 業(ye) 人才的儲(chu) 備上。各國日漸嚴(yan) 格的監管要求主要體(ti) 現在資本充足率、風險控製上,這也是國內(nei) 金融機構的弱項,是必須要提升的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