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ge) LED產(chan) 業(ye) 鏈中,外延和芯片等上遊領域占到了70%的利潤。”7月7日,高工在線首席執行官、LED產(chan) 業(ye) 研究中心主任張小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遺憾的是,這個(ge) “70%的利潤”與(yu) 我國絕大部分LED企業(ye) 無緣。我國LED產(chan) 業(ye) 的現狀仍然是大部分企業(ye) 集中在封裝和應用等產(chan) 業(ye) 鏈中下遊,國外LED巨頭憑借上遊核心技術優(you) 勢,攫取了大部分利潤,國內(nei) 企業(ye) 隻能爭(zheng) 奪剩下的蛋糕。
數量大國與(yu) 技術小國
在產(chan) 業(ye) 規模上,我國無疑已經成為(wei) LED大國。據統計,2010年我國LED銷售產(chan) 值將突破1500億(yi) 元,這一數據是2008年的兩(liang) 倍,並以每年以30%的速度繼續增長。據記者了解,僅(jin) 廣東(dong) 一個(ge) 省,預計到2012年產(chan) 業(ye) 規模就將達到1200億(yi) 元,到2015年則要突破3000億(yi) 元。我國LED全彩屏、LED交通信號燈 、太陽能LED燈以及LED景觀照明的生產(chan) 量都高居世界第一。
雖然我國LED產(chan) 品在數量上占有優(you) 勢,但是在高端技術上仍然受製於(yu) 人。目前全球專(zhuan) 利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日本日亞(ya) (Nichia)、美國科瑞(Cree)、德國歐司朗(Osram)等巨頭手中,同時,在外延片和芯片領域,美國和日本企業(ye) 也處於(yu) 壟斷優(you) 勢。在這種激烈的競爭(zheng) 下,中國幾千家LED企業(ye) 中,隻有幾十家涉及外延和芯片的企業(ye) ,能夠做大的就更是屈指可數。
據LED產(chan) 業(ye) 研究機構LEDinside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8月,中國大陸現存LED芯片生產(chan) 企業(ye) 僅(jin) 62家,其中真正大規模量產(chan) 的企業(ye) 並不多。企業(ye) 也主要集中在小功率中低端領域,大功率領域由於(yu) 涉及眾(zhong) 多技術、工藝方麵的問題,鮮有企業(ye) 涉及。張小飛告訴記者,由於(yu) 上遊投資大,對技術、人才和專(zhuan) 利的要求都比較高,目前國內(nei) 隻有少數企業(ye) 具備這種能力。
在整個(ge) LED產(chan) 業(ye) 鏈中,外延和芯片占了70%的利潤,意味著下遊隻有30%的利潤,我國90%以上的LED企業(ye) 要在這30%的利潤裏爭(zheng) 奪市場。
專(zhuan) 利和技術的困境
“上遊不虧(kui) 錢就不錯了”,華南理工大學半導體(ti) 照明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文尚勝教授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國LED上遊企業(ye) ,特別是外延企業(ye) ,能保本就相當不錯。
文尚勝曾透露,某企業(ye) 當年投巨資進軍(jun) LED外延領域,但最終結果卻是被迫停產(chan) ,生產(chan) 設備也捐給了廣州一所高校。因為(wei) 考慮到技術不成熟等方麵的因素,他還曾勸告企業(ye) 主,不要輕易涉足LED外延等上遊領域。
國內(nei) 企業(ye) 做上遊隻能保本且還要靠運氣,背後是專(zhuan) 利和技術缺失的陰影。
據文尚勝介紹,我國尚未掌握LED上遊領域關(guan) 鍵技術,產(chan) 品質量和性能較國外產(chan) 品都有一定差距,在國外企業(ye) 強勢進攻下,本土企業(ye) 的生存空間就變得非常小,“質量不過關(guan) ,產(chan) 品沒人要。”
在專(zhuan) 利方麵,晶科電子(廣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曉寧也表達了自己的憂慮。他告訴記者,目前國外LED企業(ye) 掌握了較多的專(zhuan) 利,國外市場也因此處於(yu) 壟斷狀態,本土企業(ye) 很難走出國門。甚至在國內(nei) 眾(zhong) 多招投標中,都更青睞於(yu) 國外芯片。
在這些因素的多重作用下,國內(nei) LED企業(ye) 隻能把目光聚集在技術和產(chan) 品相對成熟的LED燈具等下遊領域,分食剩羹,而更有利潤的上遊領域,隻能拱手讓給國外企業(y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