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乳業五年:一個產業的倒塌與重建

5年前,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三鹿應聲倒地,乳品業(ye) 風聲鶴唳信念崩潰,原本充滿生機的朝陽產(chan) 業(ye) ,一夜之間近乎坍塌。

不僅(jin) 是產(chan) 業(ye) 本身遭遇滑鐵盧[美國注冊(ce) 公司],整個(ge) 中國製造食品聲譽在國際上瞬間一落千丈。“2008年6月之後,一部分美國超市的朱古力和餅幹架上都寫(xie) 著顯著的大字:ChinaFree,即‘不含中國’。一家美國報紙甚至索性用《三聚氰胺腐蝕中國製造》當作頭版頭條報道的標題。”一位乳製品企業(ye) 高管如此回憶。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奶粉事業(ye) 部總經理吳鬆航在行業(ye) 最困難的時候曾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有朋友勸他改行,他回複:“我太愛這個(ge) 行業(ye) 了,不能眼睜睜看著它就這樣倒掉。”

過去5年是乳業(ye) 艱難重建的過程。5年裏,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農(nong) 業(ye) 部、商務部、國家質檢總局等多部門以及地方政府在規範奶源、價(jia) 格、質量標準等方麵屢出重拳,但乳業(ye) 黑幕仍源源不斷爆出。

2013年3月20日“兩(liang) 會(hui) ”剛剛結束,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ye) 司緊急召開了一次主題為(wei) “提升品質、提振信心”的乳品行業(ye) 座談會(hui)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總結時沉重地說:“限購令剛剛實施的兩(liang) 天時間裏,香港特區就因奶粉問題拘捕了45個(ge) 人。作為(wei) 負責乳製品行業(ye) 的同誌們(men) 來說,我們(men) 心裏有一種心疼的感覺。”

在黑龍江雙城的寒風中,時而有奶車駛過早春蕭瑟的街頭。一位要求匿名的企業(ye) 家說,三聚氰胺事件本應當成為(wei) 乳品行業(ye) 的一個(ge) 起點,但遺憾的是,規則仍然沒能戰勝潛規則,運行機製仍未理順,行業(ye) 共識遠未達成。“有些人,會(hui) 永遠被釘在乳粉行業(ye) 的恥辱柱上。”

事實上,在2008年後,中國乳業(ye) 幾乎從(cong) 沒有過純粹的時光,它一再被捆綁和裹脅,最先是商業(ye) 利益,然後是民族感情,現在則淪為(wei) 滋生群眾(zhong) 情緒的輿論場。在香港特區政府宣布“禁奶令”後,行業(ye) 信心更是跌至冰點。

“鹿”死“牛”手?

在3月20日由主管部門召集的一個(ge) 行業(ye) 座談會(hui) 上,伊利集團副總裁陳福泉和蒙牛乳業(ye) [-2.94%]副總裁丁聖並排坐在一起。丁聖發言時,[注冊(ce) 英國公司]陳福泉不時點頭表示讚同,場麵頗為(wei) 融洽。尤其在對待媒體(ti) 問題的看法上,兩(liang) 人驚人地一致。

而會(hui) 場之外,伊利與(yu) 蒙牛——中國最大的兩(liang) 家乳品企業(ye) 之間的搏殺與(yu) 激鬥一刻都沒有停止。同處呼和浩特市的兩(liang) 家乳品企業(ye) ,不可避免地展開了從(cong) 奶源到營銷再到管理等方麵的激烈競爭(zheng) 。

2004年之後,蒙牛在銷售額和市場占有率上後來居上超過伊利,坐上了業(ye) 內(nei) 第一的寶座。隨後,伊利獨家獲得奧運會(hui) 乳品冠名權,並拿下了內(nei) 蒙古“一杯奶”生育關(guan) 懷行動的項目。當年兩(liang) 家公司年中報顯示,伊利的銷售額超過蒙牛2億(yi) 元。雙方地位此消彼長,並就此大打價(jia) 格戰,在市場上經常擦槍走火。

蒙牛的競爭(zheng) 力來自於(yu) 成功進行了“先建市場、後建工廠”的探索。公司在與(yu) 中國營養(yang) 協會(hui) 聯合開發了一係列新產(chan) 品後,沒有按照慣例投巨資上廠房、引設備,而是著力通過廣告宣傳(chuan) 品牌,然後以托管、承包、租賃、委托生產(chan) 等聯合的辦法,把區內(nei) 外8個(ge) 中小型乳品企業(ye) 變為(wei) 自己的生產(chan) 車間。

此後的一年時間內(nei) ,“草原雙雄”摩擦不斷。乳協與(yu) 奶協多次出麵調停戰火,雙方從(cong) 明爭(zheng) 轉為(wei) 暗鬥,但手段更為(wei) 激烈。2005年,雙方高管曾在地方主管部門的邀請下展開談判,約定“不打價(jia) 格戰了,這樣下去遲早會(hui) 把行業(ye) 毀掉,不如一起提價(jia) ”,並將提價(jia) 日期定在了2005年3月15日。但這一天,伊利和蒙牛都紋絲(si) 不動,誰也沒有調價(jia) 。“他怕我不守信用,我也怕他不守信用。”蒙牛一位中層表示。

乳品行業(ye) 內(nei) ,“鹿死牛手”的說法廣為(wei) 流傳(chuan) 。在雙城,一位乳企高管提起多年來乳品行業(ye) 的惡性競爭(zheng) 憤恨不已:“蒙牛用了不到10年時間就達到了三鹿30年才積累起來的規模,要說沒有水分,你信嗎?”

在哈爾濱,黑龍江完達山乳業(ye) 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軍(jun) 喜提醒:“你們(men) 可以查一下財務報表,三聚氰胺事件前的3年時間,正是蒙牛高速成長的3年。”

北安完達山乳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昊告訴記者,三聚氰胺事件爆發的2008年之前,由於(yu) 奶源沒有保證,蒙牛一到旺季便四處到奶農(nong) 手裏高價(jia) 收購奶源。“蒙牛的人多次找上門來,張口就開出高出市場20%的收購價(jia) 格。奶農(nong) 跟我們(men) 簽訂的是長期供奶協議,本沒有多餘(yu) 的奶賣給蒙牛,但不符合標準被我們(men) 拒收的奶,摻了水的奶,蒙牛都會(hui) 收。2008年之前,奶業(ye) 的負麵消息大多數是跟蛋白質含量不達標相關(guan) 的。”

搶奶的直接後果,便是奶源質量失去保障。[英國公司注冊(ce) ]劉昊說,因為(wei) 當時奶價(jia) 已經遠超市場正常水平,原料奶蛋白質含量不夠時,在利益的驅使下,衍生出了靠添加三聚氰胺提高蛋白質檢測含量的行為(wei) 。“在出事之前,往奶裏添加三聚氰胺已經是行業(ye) 內(nei) 公開的秘密。如果完達山當時沒有自己的牧場,同樣會(hui) 陷入三聚氰胺風波。”

雙城一位乳企高管稱,蒙牛發起的搶奶行動,徹底打亂(luan) 了中國乳業(ye) 的生態平衡,並點燃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導火索。“但出事後,三鹿為(wei) 整個(ge) 行業(ye) 償(chang) 還了欠債(zhai) 。”

在三鹿倒掉後的一年時間裏,三元仍然飽受其拖累。一位三元管理層人士向記者證實:“你在家樂(le) 福買(mai) 一罐三元嬰幼兒(er) 奶粉,不等你結賬,就會(hui) 有不明身份的人悄悄過來提醒:三元的奶粉是三鹿生產(chan) 的,三鹿你知道吧?就是三聚氰胺出事那個(ge) 。還是買(mai) 蒙牛吧”

內(nei) 鬥攻訐

5年來,行業(ye) 中的爭(zheng) 鬥沒有消弭,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手段較之以往更加隱秘,也更讓競爭(zheng) 對手防不勝防。

想方設法把控質量、做好產(chan) 品,黑龍江完達山乳業(ye)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景海並不頭疼。但國產(chan) 奶粉之間的自相殘殺與(yu) 攻訐,卻讓他感到困惑不已。

“乳品企業(ye) 之間的惡性競爭(zheng) ,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完達山乳業(ye) 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餘(yu) 寧江回憶,2012年夏天的一個(ge) 淩晨,一輛小麵包車開到了完達山在鬆北附近的一個(ge) 奶站,車上下來的人把兩(liang) 個(ge) 又髒又破的奶桶扔在奶站門口,拿起相機準備拍照,被門衛發現後倉(cang) 皇逃逸。

得知此事後,完達山第一時間向當地警方報了案。調查結果公布後,完達山上上下下都覺得後背發涼——對方竟然是另一家乳品企業(ye) 雇傭(yong) 的假記者,準備拍攝完達山奶源基地髒亂(luan) 差的景象進行公布,借此在輿論界造勢,打壓完達山。

“完達山用這麽(me) 髒的桶收奶,那產(chan) 品質量得多差?我們(men) 總說自己質量好,沒出過質量問題,競爭(zheng) 對手就會(hui) 想辦法讓你出點問題。可我們(men) 都是機械榨乳了,哪還有桶啊?我們(men) 1000多個(ge) 奶站也沒有一個(ge) 桶。”王景海苦笑著告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

輿論成為(wei) 乳品企業(ye) 互相攻擊的主戰場。無獨有偶,老冤家伊利、蒙牛也在輿論戰上寸土不讓。2010年10月,有微博稱聖元奶粉“性早熟門”事件係人為(wei) 的、有組織、有預謀、有計劃、有步驟被策劃的事件,暗指蒙牛是幕後“黑手”。10月19日深夜,一封來自伊利集團的網帖《蒙牛集團蓄意破壞我公司(伊利)的商業(ye) 信譽、商品聲譽案件偵(zhen) 破進展》更將該事件的幕後策劃直指蒙牛集團。隨後,蒙牛幾位管理層人士被警方帶走。

2012年2月,完達山又爆出“早產(chan) 奶”事件,稱完達山在液態奶包裝盒上打上幾天後的出廠日期。王景海承認這是客觀存在的問題:“我們(men) 保質期6個(ge) 月的產(chan) 品,在市場上一般4個(ge) 月就必須銷完,這個(ge) 是不應該有問題的。在保質期上也沒問題,很多企業(ye) 在生產(chan) 保質期長的產(chan) 品時,在節假日前都可能出現‘早產(chan) ’,但這確實是客觀存在的問題,這件事也警醒了我們(men) 。”

王景海略帶無奈說道:“這件事是我們(men) 的‘員工’曝出來的,一個(ge) 記者在我們(men) 這裏臥底一個(ge) 多月,在整個(ge) 現代化流水線上沒有找到我們(men) 一點問題,最後臨(lin) 假期了,發現了這個(ge) 問題並曝了出來。”

在行業(ye) 內(nei) 部競爭(zheng) 如此激烈和不良的狀態下,完達山也付出了血的代價(jia) ——利潤近乎零。“利潤基本都被國外乳企賺走了,國產(chan) 奶粉不能積聚自己的實力,自己就把自己打垮了。”王景海說。

2011年4月28日,陝西省榆林市魚河鎮中心小學251名學生在喝完學校提供的蒙牛學生專(zhuan) 用奶後,出現身體(ti) 不適,被送往醫院治療,其中16人出現惡心、嘔吐等食物中毒症狀。蒙牛回應稱,該事故是由於(yu) 學生“癔症”發作導致,學生奶符合標準。據蒙牛內(nei) 部人士稱,此事亦有競爭(zheng) 對手“在背後做工作”。

奶源瓶頸

“牛根生時代的蒙牛對中國乳業(ye) 以及消費者造成的傷(shang) 害,是他一生都無法償(chang) 還的。”一位要求匿名的乳業(ye) 高管對《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如是說。

“乳製品行業(ye) 正常增長速度在8%~12%之間。算上有乳製品飲料的,乳製品行業(ye) 正常的增長速度也不應超過20%。”黑龍江完達山乳業(ye) 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軍(jun) 喜向記者表示,而2005年到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前,是蒙牛的高速發展期,其發展速度遠超這個(ge) 行業(ye) 20%增長率的發展速度,這必然出現問題。

問題的核心在於(yu) 奶源緊缺。值得一提的是,奶源這一掣肘並沒有根本扭轉,5年後,關(guan) 於(yu) 奶源建設的問題仍然是行業(ye) 會(hui) 議上討論的重點。

事實上養(yang) 殖業(ye) 這些年是停步不前的。伊利提交給主管部門的一組數據稱:2008年養(yang) 殖業(ye) 規模增長了0.87%,2009年甚至負增長,2010~2012年也是微量增長,數字分別是1.56%、2%、1.5%。

“飼料價(jia) 格漲,奶牛的單產(chan) 低,養(yang) 牛不掙錢。這樣下去養(yang) 殖基礎很危險。國家需要對養(yang) 殖業(ye) 加大扶持力度。這些年企業(ye) 的收奶價(jia) 格已經很高了,但是市場上的產(chan) 品價(jia) 格沒辦法提升。麵臨(lin) 進口奶粉的壓力,提價(jia) 消費者不買(mai) 賬,不提價(jia) 還競爭(zheng) 不過外企。”伊利集團副總裁陳福全表示。

一旦養(yang) 殖業(ye) 陷入惡性循環,乳品企業(ye) 極有可能麵臨(lin) 巧婦難為(wei) 無米之炊的困境。企業(ye) 現在都在自己向上遊延伸,建牧場,但是建設牧場的投入是非常大的,這部分的投入製約了企業(ye) 的發展速度。

另外,奶源必須可控已經成為(wei) 乳製品行業(ye) 的共識,但是到底是專(zhuan) 業(ye) 化分工還是全產(chan) 業(ye) 鏈布局,企業(ye) 之間存在不同的聲音。

聖元營養(yang) 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查峰認為(wei) ,這個(ge) 市場需要專(zhuan) 業(ye) 化分工:“現在甚至有的國家專(zhuan) 業(ye) 化到牧草都有專(zhuan) 業(ye) 的企業(ye) 在做,並且每一個(ge) 環節都有嚴(yan) 格的監管。這樣下來檢測上即使稍有疏忽,也絕不會(hui) 出現大的安全問題。把重點放在檢測產(chan) 品的同時而忽視了前端工作,檢測得再嚴(yan) ,也可能出問題。

應當以可控奶源的產(chan) 量來決(jue) 定產(chan) 品的產(chan) 量,如果為(wei) 了產(chan) 量四處爭(zheng) 搶奶源,2008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結果。“上遊沒有牛,哪裏來的奶?每個(ge) 企業(ye) 都有自己相對固定安全的奶源,過程也就相對安全了。這是對雜牌企業(ye) 不規範競爭(zheng) 的約束。”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奶粉事業(ye) 部總經理吳鬆航認為(wei) 。

如果乳企出現原料奶緊缺後,選擇的解決(jue) 辦法是去其他企業(ye) 的奶源地高價(jia) 收奶,肯定會(hui) 打亂(luan) 遊戲規則。大型的乳企一般都有自建奶源,或是協議奶源供應地。高價(jia) 搶原料奶的結果就是農(nong) 民隻注重短期行為(wei) ,本來是要供應給協議企業(ye) 的牛奶,不顧協議賣給了出高價(jia) 者。

原本一個(ge) 奶農(nong) 養(yang) 有多少頭奶牛,奶農(nong) 的牛正常情況下每天能產(chan) 出多少奶都有數據可查,沒有造假的空間。但是高價(jia) 收奶的行為(wei) 使奶源市場混亂(luan) 無比,記錄更是無從(cong) 查起,奶價(jia) 高出一個(ge) 正常的數值,就必然會(hui) 滋生一種風氣——摻雜使假。

原本企業(ye) 提高產(chan) 量的做法是投入奶源建設。但是搶奶的行為(wei) 破壞了這個(ge) 行業(ye) 內(nei) 的規矩和誠信意識。“雖然現在行業(ye) 的規範程度已經在不斷提高,但搶奶事件對這個(ge) 行業(ye) 造成的負麵影響永遠是抹不掉的汙點。”馬軍(jun) 喜說。

“搶是沒有好結果的,一搶,10噸原奶因為(wei) 摻雜使假變成了20噸了。為(wei) 奶源無序爭(zheng) 搶的惡果買(mai) 單的隻有企業(ye) 。當時,三鹿的嬰兒(er) 粉在中國市場銷量最大,搶奶行為(wei) 催生摻假風氣,出現了三聚氰胺事件。企業(ye) 一旦出現質量事故,政府是一定要追究企業(ye) 責任的,三鹿企業(ye) 自己可能往奶裏添加三聚氰胺嗎?”馬軍(jun) 喜反問道。

產(chan) 業(ye) 反思

在哈爾濱通往鬆北牧場的路上,越野車在雪後泥濘顛簸的路上一路向北。黑龍江完達山乳業(ye) 股份有限公司奶源部部長孫安增說,5年來,他幾乎每一天都是從(cong) 緊張中醒來,每一次接到來自牧場或生產(chan) 廠的電話時,精神都下意識地高度集中。“幾乎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過了這5年。”他說。

盡管完達山乳業(ye) 沒有攪入三聚氰胺風波,但完達山乳業(ye) 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餘(yu) 寧江回憶起來仍然心有餘(yu) 悸。從(cong) 2008年開始,完達山下屬所有的運奶車輛都安裝了GPS定位裝置,奶車的進奶口和出奶口分別安裝了攝像頭,每8秒拍照一次並發回總部。“車輛必須走固定的線路,車在什麽(me) 地方多拐個(ge) 彎,在什麽(me) 地方停頓超過3分鍾,都必須交代清楚。”

不僅(jin) 企業(ye) 如此,過去5年,整個(ge) 產(chan) 業(ye) 的反思與(yu) 行動並未停止。2013年3月30日在北京召開的“2013年國際嬰幼兒(er) 配方乳粉質量安全技術論壇”上,關(guan) 於(yu) 質量安全技術的探討成為(wei) 熱議的話題。

一個(ge) 多世紀前的美國“泔水奶”事件,催生了美國的《純淨食品與(yu) 藥品法》;13年前日本“雪印奶粉事件”催生了日本《食品安全法》的出台;5年前中國的三聚氰胺事件催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單從(cong) 這一角度看,三聚氰胺這件壞事也起到了某些積極的作用。”國家質檢總局政策法規司劉兆彬司長如此總結道。

值得一提的變化是,三聚氰胺出現之前,上到國家、企業(ye) ,下到農(nong) 戶對乳品發展都沒有在質的問題上足夠重視。國家沒有標準,企業(ye) 沒有遵從(cong) 的依據。消費者對乳製品有需求,卻沒有標準。三聚氰胺事件引發國內(nei) 一係列標準的出台,以及國內(nei) 乳製品行業(ye) 所產(chan) 生的變化,檢驗檢疫次數嚴(yan) 格程度遠超國外。

有專(zhuan) 家戲稱,如此密集的抽檢在國際上都罕有先例。“就差把檢測儀(yi) 器擺到消費者家裏,或者到喝奶的杯子裏去抽檢了。”北安完達山乳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昊告訴記者,“現在僅(jin) 檢測成本已經占到了乳粉生產(chan) 成本的12%,而2008年之前,這一數字尚不足5%。”

在這種嚴(yan) 苛的檢驗下,情況已經開始好轉。從(cong) 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數據來看,2012年國內(nei) 嬰幼兒(er) 奶粉不合格檢出率是0.77%,進口奶粉不合格檢出率是1.13%。單從(cong) 此數據上看,國產(chan) 嬰兒(er) 奶粉合格率已經高於(yu) 進口奶粉。

吳鬆航也認同國內(nei) 對乳製品的抽檢頗為(wei) 嚴(yan) 苛,但他建議更應當從(cong) 根本入手。“好的產(chan) 品是生產(chan) 出來的而不是檢測出來的。單靠檢測無法保證產(chan) 品質量,應該在整個(ge) 生產(chan) 過程中來保證。如果沒有好的奶源,任憑企業(ye) 的生產(chan) 工藝再好、檢測手段再精,都做不出好奶粉。”

雀巢生產(chan) 線上一位管理者則認為(wei) ,嚴(yan) 格可控的奶源是第一步,之後配上好的工藝、好的配方,整個(ge) 生產(chan) 鏈條的安全可控,最後配上嚴(yan) 格的檢測才能確保產(chan) 品合格。“要生產(chan) 出真正好的奶粉,就需要從(cong) 源頭去做。其實消費者是認為(wei) 國外奶粉從(cong) 奶源環境到生產(chan) 工藝都好,這是潛意識,太多人這麽(me) 認為(wei) 。真想建立信心,不能單從(cong) 檢測合格上來說。而是應該讓生產(chan) 過程透明化,讓消費者看到奶粉是如何生產(chan) 出來的。來給全社會(hui) 一個(ge) 透明的生產(chan) 過程。”

檢驗標準僅(jin) 是行業(ye) 重建的一個(ge) 側(ce) 麵。5年以來國內(nei) 乳企在設備與(yu) 牧場上的投入也達到了空前的規模。王景海認為(wei) ,這5年時間是建國以來投資在乳業(ye) 建設上力度最大的5年。“完達山從(cong) 2008年開始逐漸淘汰關(guan) 閉了全部的小型和中型工廠,這5年來僅(jin) 建設現代化工廠就投入了23億(yi) 元,這還不包括大量現代化牧場的投入。”國內(nei) 其他大的企業(ye) 也是投了巨額資金。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工商總局等部門對民族乳品業(ye) 采取的措施、實施的有力改造手段以及支持的力度都是空前的,包括責任的追究力度,也是曆史上空前的。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說:“在2012年的前8個(ge) 月,乳製品行業(ye) 還一直處於(yu) 負增長狀態,但全年的利潤總額達到了159.6億(yi) 元,同比增長了21.7%。這說明行業(ye) 發展狀況是不錯的。”

信心重塑

國內(nei) 對乳製品行業(ye) 最為(wei) 強烈的感受是:怒其不爭(zheng) 、樂(le) 其不幸。“不開口罵國產(chan) 品牌奶粉就成不了名人,說的話也沒人聽。隻要開口罵國產(chan) 奶粉無良無道的,就會(hui) 大受追捧,這種風氣如果得不到有效遏製,國產(chan) 品牌奶粉生存空間會(hui) 更小。”聖元營養(yang) 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查峰說。

查峰認為(wei) ,這種風氣從(cong) 5年前開始出現,到今年3月的香港特區禁奶事件被推向頂端。伊利集團副總裁陳福泉也認為(wei) :“如果深圳廣州的貨架上沒有進口奶粉,消費者去中國香港搶購,這情有可原。可如果深圳、廣州的貨架上都有進口奶粉,消費者仍舊跑到中國香港去買(mai) ,那就不僅(jin) 是企業(ye) 本身的問題了。”

消費者對國內(nei) 的產(chan) 品缺乏信任,但境外的月亮真的圓嗎?

“前段時間發生了7000噸進口奶粉被中國海關(guan) 拒之門外的事件,7000噸相當於(yu) 2000萬(wan) 盒,這是中國奶粉業(ye) 難以想象的特大質量事故。中國什麽(me) 時候出過這麽(me) 大問題?但是國外的這些產(chan) 品事件在國內(nei) 並沒有得到炒作,老百姓仍然認為(wei) 國外的比國內(nei) 的好。”王景海難掩激動的情緒。

“國外最近爆發的二聚氰胺事件很說明問題。”馬軍(jun) 喜向《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分析,“如果這事是在中國,對乳品行業(ye) 又將是一場災難性的打擊,但是在新西蘭(lan) ,政府一句‘危害很小’,事態馬上就平息了。這就是產(chan) 業(ye) 環境的差別。”

“國外的奶粉是最不安全的,無論微生物標準、營養(yang) 成分含量還是生產(chan) 工藝和設備,國外的都差很遠。”劉昊說。

吳鬆航則建議,應當及時公布每個(ge) 月對乳粉抽檢的結果。“我們(men) 每個(ge) 月都抽檢,能不能做到每個(ge) 月公布?哪怕是按月抽檢按季度公布,也能起到向消費者傳(chuan) 遞信心的作用。當然前提還是從(cong) 奶源、工藝、配方到標準與(yu) 檢測結果做到全透明,讓消費者可以去參觀。如果把前麵所有的步驟都隱藏起來,隻讓消費者知道最後的檢測結果,同樣很難打動消費者。”吳說。

那些潛伏於(yu) 行業(ye) 內(nei) 部的種種亂(luan) 象與(yu) 灰色地帶,更是讓忙著建設奶源、重塑形象的國產(chan) 乳企疲憊不堪。

由於(yu) 消費者盲目的崇洋行為(wei) ,行業(ye) 內(nei) 催生了一批“投機型”企業(ye) 。“在國外注冊(ce) 一個(ge) 品牌,投資幾百萬(wan) 元找個(ge) 代工廠貼牌生產(chan) ,就可以開張做乳粉了。他們(men) 可能一頭牛都不需要養(yang) ,一片奶源地都沒有,隻需要主打進口概念,就能馬上打開市場。在中國市場環境中,成熟企業(ye) 根本無法與(yu) 這類身段靈活、進可攻退可守的皮包公司抗衡。”吳鬆航說。

據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數據顯示,國內(nei) 列入行業(ye) 統計的乳製品企業(ye) 有649家,乳粉企業(ye) 有120多家。這其中,中小規模的企業(ye) 占到95%以上。這種環境導致大型企業(ye) 在市場競爭(zheng) 上會(hui) 非常難受。

“乳粉行業(ye) 到了提高準入門檻的時候了,隻有提高準入門檻,大企業(ye) 才有時間、有精力加強奶源建設。任何一家企業(ye) 出了問題都會(hui) 危及整個(ge) 國產(chan) 奶粉行業(ye) ,所以限製準入非常重要。”吳鬆航說。

陳福泉也表示:“現在國內(nei) 有近700家乳粉企業(ye) ,什麽(me) 時候能像關(guan) 閉小煤窯那樣把設備落後、產(chan) 能規模小、產(chan) 品質量低的小企業(ye) 關(guan) 掉,把行業(ye) 集中度提高一些?”陳的擔憂不無道理,近700家企業(ye) 良莠不齊,在目前一損俱損的形勢下,任何一家企業(ye) 出了問題,受連累的將是整個(ge) 國內(nei) 乳業(ye) ,誰又敢保證下一個(ge) 問題不會(hui) 成為(wei) 壓垮國人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