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自2011年的國儲(chu) 棉收購政策,目前已經導致中國國內(nei) 棉花價(jia) 格高出國際市場4500元/噸。目前國內(nei) 收儲(chu) 價(jia) 格20400元/噸,截至5月13日,國際CotlookA指數折人民幣1%關(guan) 稅價(jia) 格14889元/噸,內(nei) 外棉無稅價(jia) 差約為(wei) 4500元/噸。[英國注冊(ce) 公司]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調查顯示,繼去年第三、四季度棉花收儲(chu) 企業(ye) 交儲(chu) 難,棉農(nong) 亦難從(cong) 中得到實惠(參見本報2012年11月28日報道《暗戰儲(chu) 備棉:“托市收購”的秘密》),如今,處於(yu) 中遊國內(nei) 的棉紡織行業(ye) 也正在發生著一係列的“鏈式反應”。
據本報記者調查,國儲(chu) 棉收購政策之下,在國儲(chu) 棉自身虧(kui) 損、棉農(nong) 難受益同時,真正受到影響的是原本即薄利的中國紡織服裝行業(ye) ,不僅(jin) 整個(ge) 產(chan) 業(ye) 正受到集體(ti) 打壓,而且中國棉紡織業(ye) 產(chan) 業(ye) 鏈條生態也隨之改變,以至於(yu) 部分企業(ye) 不得不外遷至海外尋找利潤。
而在竭力維持高價(jia) 格的國儲(chu) 棉,其高達900萬(wan) 噸的庫存水平已經高出年度中國棉花消耗量,國儲(chu) 棉現在麵臨(lin) 的庫存減值和直接虧(kui) 損,給財政造成的壓力已成重負。
此外,價(jia) 格的扭曲還在導致進口配額腐敗、棉花期貨市場失去定價(jia) 功能並萎縮等一係列後果。
本報記者調查顯示,棉花收儲(chu) 政策,正在引發整個(ge) 鏈條的扭曲,高價(jia) 收儲(chu) 這種模式已經窮途末路。對棉農(nong) 的保護和補貼方式、對種植棉花的保護都亟須重新思考。
高達4500元/噸的價(jia) 差[注冊(ce) BVI公司]
國儲(chu) 棉的收儲(chu) 政策源自2010年。由於(yu) 之前的棉花市場不景氣,2010年國際棉花價(jia) 格暴漲,高達32000元/噸,這導致當時有不多庫存的國儲(chu) 棉大賺。早前1萬(wan) 元/噸收儲(chu) 的棉花,漲幅高達2倍。
“問題在於(yu) ,國儲(chu) 棉以為(wei) 這種漲價(jia) 將成為(wei) 常態,以為(wei) 收得越多就賺得越多,因此敞開收購,但沒想到2011年之後棉花價(jia) 格大幅下降。”一位資深棉花市場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實際上,像2010年棉花價(jia) 格超過1美元/磅的情形曆史上隻發生了兩(liang) 次,不能以此為(wei) 常態。
高出國際市場的價(jia) 格收購國內(nei) 棉花,另外一個(ge) 理由是保護棉農(nong) 利益,穩定國內(nei) 棉花種植麵積和棉花生產(chan) ,保障國內(nei) 的棉花供給。
據前述資深人士稱,在2011年有關(guan) 棉花工作會(hui) 議上,國儲(chu) 棉有關(guan) 官員即講道,“中國是紡織服裝業(ye) 大國,有一定的棉花自給率,才放心發展紡織服裝業(ye) ,棉花自給需要一定的量,不然會(hui) 受到海外的牽製。”
但目前的情形是,國內(nei) 的棉花高價(jia) 格,正在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原因之外,大幅提高中國紡織服裝行業(ye) 的原材料成本,整體(ti) 壓低了中國紡織服裝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力。
即便是按照目前的收購價(jia) 格,據本報記者去年11月中旬在產(chan) 棉大省山東(dong) 對棉農(nong) 的調查,棉農(nong) 利潤也沒有比較優(you) 勢,棉農(nong) 種棉積極性並不夠。對棉花進口的配額管製反而滋生腐敗,導致棉花進口配額被買(mai) 賣,並加劇棉花走私。
由於(yu) 國儲(chu) 棉和進口棉存在巨大的價(jia) 格差,進口棉額度自然成為(wei) 有些人牟利的工具,一噸進口棉的資格,賣到三四千元。
李文(化名)是浙江的一家民營棉紡企業(ye) 負責人,有自己的紗廠和織布廠,公司產(chan) 品80%依靠出口。他向本報記者抱怨,紡紗現在就是不賺錢的買(mai) 賣,自從(cong) 實施國儲(chu) 棉收購政策後,已經基本不賺錢。
“我們(men) 一噸棉花,比國外同行要貴4000多,我們(men) 進口的棉紗,價(jia) 格甚至比我用的棉花價(jia) 格還低,我們(men) 怎麽(me) 競爭(zheng) ?”李文說,“目前隻有在苦苦地維持當中,相當的辛苦。公司到現在能夠維持,保持一定的出口,主要是我們(men) 的工人技術熟練,比較勤快。”
李文表示,假設他公司需要100噸進口棉,他就向市發改委申請100噸進口棉資格,但是申請的第一年一般不會(hui) 批給他,一般在第二年會(hui) 批給他,不過一般隻有一半的量,也就是僅(jin) 僅(jin) 50噸,但是等省裏審批完後,拿到手的,往往可能隻有30噸,至於(yu) 其他20噸,往往是給有關(guan) 係的人了。
紡織服裝業(ye) 困局
棉紡企業(ye) 困難目前前所未有。
據本報記者了解,棉花成本占據棉紗廠成本約達到70%,由於(yu) 國內(nei) 棉花價(jia) 格要比進口棉花價(jia) 格大約高4500元,棉紡織行業(ye) 正在艱難維持,但這個(ge) 維持是建立在“我們(men) 的工人勤快”的基礎上。
更甚的是,高成本壓力之下,中國紡織服裝企業(ye) 正在被迫放棄一些訂單,國際市場份額持續減少。更多棉紡工業(ye) 企業(ye) 生產(chan) 鏈則在向越南、孟加拉、印度等國家轉移。
高價(jia) 格所危及到的,實際上是棉紡織行業(ye) 的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一家做布料印染的公司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他現在接到的單子越來越少,公司目前隻能練習(xi) “龜息大法”,盡量減少營業(ye) ,爭(zheng) 取活下去,他甚至希望有朝一日,人民幣大貶值,公司能獲得第二春。
盡管李文自己的公司也能生產(chan) 棉紗,由於(yu) 國家當前沒有禁止進口棉紗,李文選擇進口部分棉紗,以降低成本,他表示:“我不能所有棉紗都進口,因為(wei) 不能讓紗廠的工人放假,現在隻能繼續維持生存,少量生產(chan) 一部分棉紗。”
杭州一家棉紡織外貿公司的負責人則對本報記者表示,2012年是最難過的日子,今年出口多了三成,但是跟去年收入一樣,而且今年人民幣大幅升值,讓公司生意雪上加霜。不過他認為(wei) 已經找到發財的途徑,就是盡管國家限製棉花進口,卻沒有限製棉紗進口,他打算進口棉紗獲取利潤。
盡管山東(dong) 如意[0.40% 資金 研報]棉紡織集團總經理王強並不奢望取消國儲(chu) 棉政策,但他對本報記者表示,希望進口棉花額度再大一點,國儲(chu) 棉價(jia) 格再低一點。
王強稱,新進入紡織行業(ye) 的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生產(chan) 棉紗的機器設備大都是最新的設備,比國內(nei) 的棉紗廠設備還要好,行業(ye) 的國際競爭(zheng) 壓力很大,目前國內(nei) 的優(you) 勢隻是工人素質比他們(men) 高。
中國棉花進口管製政策的矛盾之處在於(yu) ,管製棉花進口,但卻不限製棉紗進口,這導致中國很多服裝企業(ye) 直接從(cong) 海外進口棉紗,中國白白放掉了從(cong) 棉花到棉紗這部分行業(ye) 增加值,並大幅拉動了印度等國的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
南亞(ya) 次大陸棉花消費上升
從(cong) 2000年開始,中國逐漸建立了世界棉花消費中心的地位,世界棉花消費從(cong) 2000年到2010年增加了2200萬(wan) 包 (483萬(wan) 噸),中國紡織廠的棉花消費增加了2250萬(wan) 包(489萬(wan) 噸)
但2010年以後,中國棉花消費下降了1400萬(wan) 包(304萬(wan) 噸)。與(yu) 此同時,印度的棉花需求上升了300萬(wan) 包(65萬(wan) 噸)。從(cong) 2009/2010年到2012/2013年,世界棉花消費下降了9%,而中國的消費下降了28%。
南亞(ya) 次大陸的國家使用有競爭(zheng) 力的原料棉花,其紡織產(chan) 能不斷擴大,棉花需求前景非常可觀。棉花行業(ye) 人士認為(wei) ,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正在取代中國,成為(wei) 世界新的棉花消費中心。
從(cong) 單個(ge) 國家來說,2012年度,中國消費棉花784萬(wan) 噸,比2011年的827萬(wan) 噸減少5.27%。但與(yu) 此同時,印度從(cong) 430萬(wan) 噸增長到495萬(wan) 噸,增幅15.2%;巴基斯坦從(cong) 218萬(wan) 噸到250萬(wan) 噸,增幅15%;孟加拉國從(cong) 72萬(wan) 噸到81萬(wan) 噸,增幅12%。南亞(ya) 次大陸三國總體(ti) 消費從(cong) 720萬(wan) 噸增長到826萬(wan) 噸,完成了對中國的趕超。此外,越南、泰國2012年的棉花消費增速則高達27%、25%。
硬幣的另一麵,印度主動製定棉花出口配額,限製棉花出口,以加強與(yu) 中國的產(chan) 業(ye) 鏈競爭(zheng) 。棉紡織行業(ye) 涉及我國1700萬(wan) 棉紡織工人。國家統計局多年前投入產(chan) 出分析,紡織工業(ye) 每年增加1.00單位的投入,對國民經濟影響力係數為(wei) 1.25,高出行業(ye) 平均值的25%。
關(guan) 停紗廠約占30%
盡管棉紡企業(ye) 的工人素質高,但很多中小企業(ye) 還是撐不住衝(chong) 擊,尤其是生產(chan) 40支以下棉紗的公司,衝(chong) 擊非常大。
專(zhuan) 門做棉花、化纖、棉紗進出口貿易的蘇州潤鑫華進出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銀官對本報記者表示,棉紗沒有實行配額管理,巨大的價(jia) 差,刺激了巨量的進口,2012年1月~10月,進口棉紗130萬(wan) 噸,占到國內(nei) 用紗的20%,他測算,去年進口棉紗,直接造成國內(nei) 約1500萬(wan) 規模紗錠關(guan) 停,20萬(wan) 以上的紡織工人失業(ye) 。
正常年景,棉花年用量在1000萬(wan) 噸,在實施國儲(chu) 棉這兩(liang) 年,下降到780萬(wan) 噸左右。何銀官介紹說,今年國家棉花產(chan) 量740萬(wan) 噸,收儲(chu) 650萬(wan) 噸,1月~4月拋儲(chu) 131萬(wan) 噸,進口179萬(wan) 噸,合計310萬(wan) 噸,減去庫存增加因素,每月用量70萬(wan) 噸左右,進口紗64萬(wan) ,同比增長51%,相當於(yu) 國內(nei) 棉花減少使用22萬(wan) 噸。
他測算,從(cong) 用棉量減少和進口紗增加兩(liang) 個(ge) 數據上推算,國內(nei) 關(guan) 停紗錠規模應在1800萬(wan) ~2000萬(wan) 錠,占總規模的20%左右。因為(wei) 關(guan) 停的大多數為(wei) 無國家配額補貼的5萬(wan) 錠以下的中小企業(ye) ,所以從(cong) 數量上來看,關(guan) 停紗廠的數量要占到總數的30%左右。
何銀官表示,現在紗廠破產(chan) ,不是有關(guan) 專(zhuan) 家或有關(guan) 領導講的要技術改造、轉型升級、提高附加值。他認為(wei) ,破產(chan) 的紗廠基本三種類型,一是沒有國家進口配額補貼的中小企業(ye) ,二是原有資金實力不足的企業(ye) ,三是這兩(liang) 年技術改造投入過大的企業(ye) 。“企業(ye) 最缺的不是資金,缺的是贏利能力。”
從(cong) 2012年上市棉紡企業(ye) 看,基本是全線虧(kui) 損。另外,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1月~2月我國規模以上棉紡織企業(ye) 工業(ye) 總產(chan) 值同比增長14%,虧(kui) 損企業(ye) 虧(kui) 損金額同比減少18%。
從(cong) 中國棉紡織行業(ye) 協會(hui) 調研實際情況看,行業(ye) 虧(kui) 損麵有所收窄,但是大多數企業(ye) 反映,目前企業(ye) 訂單仍然是走量為(wei) 主,幾乎沒有利潤空間,尤其中小企業(ye) 經營仍然較為(wei) 困難。
海關(guan) 總署數據顯示,2013年3月,我國出口紡織品服裝約167.21億(yi) 美元,同比縮減11.01%,減幅較去年同期擴大24.41個(ge) 百分點。海關(guan) 統計,4月紡織品服裝出口金額223億(yi) 美元,同比增長18.5%。4月棉紡織品銷售再度轉淡,價(jia) 格略有下降,企業(ye) 之間分化明顯,少數高端企業(ye) 訂單充足、利潤較好,多數中小企業(ye) 利潤微薄甚至虧(kui) 損,開機率較一季度明顯下滑。
有專(zhuan) 家撰文表示,國內(nei) 外棉價(jia) 差過大的原因已經導致國內(nei) 棉花使用量大幅下滑,直接造成棉花使用不足,大都入庫的局麵。紡織工業(ye) 發展本來吸納了大批的農(nong) 村勞動力,目前則加劇了紡織行業(ye) 的失業(ye) 。
轉移海外
在香港上市的天虹紡織[1.26%](02678,HK)股價(jia) ,已經從(cong) 2012年10月的2.45港元/股,漲到目前的超過11港元/股。如此巨大漲幅,緣於(yu) 該公司“走出去”較早,在越南投資建廠的利潤兌(dui) 現。天虹紡織2006年決(jue) 定在越南靠近胡誌明市的同奈省投資建設紡織廠。
其2012年報顯示,天虹紡織2012年的營業(ye) 額為(wei) 73.415億(yi) 元,年內(nei) 利潤則大幅增加7倍至4.863億(yi) 元,每股利潤亦由2011年的0.07元躍升7倍至0.55元。公司的整體(ti) 毛利率由2011年的8.1%增至去年的15.3%。其原因,即是天虹在越南有工廠,采購國際市場的棉花每噸要比國內(nei) 便宜3000元~4000元。
相對比,魯泰A[0.00% 資金 研報](000726.SZ)是國內(nei) 最大棉紡企業(ye) 之一,2012年1月~9月營業(ye) 總收入42.07億(yi) 元,同比下降5.77%,歸屬於(yu) 上市公司股東(dong) 的淨利潤4.61億(yi) 元,同比下滑35.63%。
嚐到甜頭後,天虹紡織2012年7月在越南北部的新工廠已經開始建設,總投資約11億(yi) 元,新增約40萬(wan) 紗錠。另外,天虹紡織還計劃投資4億(yi) 元在南美洲的烏(wu) 拉圭建設紡織工廠。據估算,全部項目建成後,天虹紡織的加工產(chan) 能將從(cong) 目前的100萬(wan) 紗錠增加至約150萬(wan) 紗錠。
棉紡企業(ye) 的用棉價(jia) 格,[注冊(ce) 開曼公司]大大高於(yu) 國際市場,國儲(chu) 棉政策,試圖通過棉紡織企業(ye) 來消化遠高於(yu) 國際市場價(jia) 格的棉花,結果可能是,中國把棉紡產(chan) 業(ye) 鏈向東(dong) 南亞(ya) 國家拱手相讓。
中國紡織工業(ye) 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高勇曾表示,“從(cong) 目前來看有出口訂單的企業(ye) 在東(dong) 南亞(ya) 建廠比較好。而這種被逼‘走出去’的趨勢還會(hui) 保持幾年。”
如果國內(nei) 棉紡織產(chan) 業(ye) 鏈的其他環節的成本,如勞動力、能源、各種稅費等等,遠遠低於(yu) 國外市場,國內(nei) 棉紡企業(ye) 能夠消化掉棉花的價(jia) 格差異。但是我們(men) 的人工成本近年來上漲很快,而且人民幣對外升值幅度很大,對棉紡織行業(ye) 的生存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越南不但人工成本比國內(nei) 低接近一半,而且越南政府規定,外國投資公司從(cong) 首個(ge) 獲利年度起,3~4年免繳所得稅,其後給予7~9年的所得稅減半征收(約為(wei) 12.5%)。”王強對本報記者介紹,“天虹、百隆、華孚他們(men) 在越南都做得很好”。
相比之下,在國內(nei) 生產(chan) 的棉紡企業(ye) 在艱難地度日如年,2012年棉紡類企業(ye) 全線虧(kui) 損。西南證券[0.21% 資金 研報]分析師徐永超認為(wei) ,內(nei) 外高棉價(jia) 差劫持了國內(nei) 整個(ge) 棉紡行業(ye) ,內(nei) 棉紡企業(ye) 產(chan) 品外銷占比較大,棉紡位於(yu) 紡織服裝業(ye) 中遊,市場完全競爭(zheng) ,棉紗、棉布價(jia) 格取決(jue) 海外市場,中國企業(ye) 在國際棉紗市場難有定價(jia) 權,所以國內(nei) 棉紡企業(ye) 高價(jia) 棉花成本難以轉嫁給國內(nei) 外下遊服裝企業(ye) 。
棉花期貨市場已死
“我們(men) 的棉花期貨曾經興(xing) 旺一時,超過美國,但是,曾經成交量位居全球第一的鄭州棉花交易主力合約,現在淪落到每天成交量不足1萬(wan) 手,以前正常在100萬(wan) 手,高峰時300多萬(wan) 手。”何銀官對本報記者表示。
由於(yu) 國儲(chu) 棉對棉花收購的托市定價(jia) ,期貨市場已經完全喪(sang) 失了價(jia) 格機能。實際上,目前棉花市場存在多個(ge) 價(jia) 格,國儲(chu) 棉收儲(chu) 價(jia) 是20400元/噸,但以19000元/噸拍賣,這倆(lia) 價(jia) 格還都比國際市場高,期貨市場靠哪邊兒(er) 呢?
對於(yu) 期貨市場為(wei) 何萎縮?一位棉花期貨市場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目前棉花期貨市場既無套保功能,又無投資、投機功能,“期貨市場的功能是投機和套保,通過充分流通、交易發現價(jia) 格,但實施國儲(chu) 棉政策後,棉花價(jia) 格實際是國家決(jue) 定,市場失去了作用。”
此外,由於(yu) 連續兩(liang) 年的收儲(chu) ,尤其是2012/2013年度收儲(chu) 量超過600萬(wan) 噸,市場中僅(jin) 剩餘(yu) 少量達不到交儲(chu) 條件的棉花,收儲(chu) 後現貨市場嚴(yan) 重缺乏流動性。
光大期貨棉花行業(ye) 研究員徐愛霞對本報記者表示,雖然現在一直拋儲(chu) ,但是這些棉花基本都直接進入終端,進入流通環節很少,難生成倉(cang) 單是今年期棉麵臨(lin) 的一個(ge) 很嚴(yan) 峻的問題。此外,現貨市場有價(jia) 無市,也使得期貨缺乏了現貨做指引和依托,導致期貨成交持倉(cang) 萎縮。
據中國紡織網數據統計,截至今年2月1日,我國棉花收儲(chu) 累計成交約615萬(wan) 噸,約占本年度棉花產(chan) 量740萬(wan) 噸的83%,本年度國儲(chu) 棉庫存居於(yu) 曆史高位。
小生產(chan) 與(yu) 大市場的失效
“我們(men) 實行國儲(chu) 棉的出發點是好的。”王強認為(wei) ,國儲(chu) 棉的主要目的,就是為(wei) 了刺激棉農(nong) 種棉的積極性。
據本報記者此前在山東(dong) 調查,棉花的生產(chan) 成本,主要包括,種子、化肥、農(nong) 藥、電力費、排管費、人工費以及其他生產(chan) 費用。但是相比其他經濟作物,盡管當前國家通過國儲(chu) 棉的政策,大幅提高市場棉花價(jia) 格,但是實際上,對農(nong) 民來說,種植棉花,依然不如種植其他經濟作物合算。
另據本報記者了解,新疆地區除外,棉花大都采取一家一戶的方式生產(chan) ,這種生產(chan) 方式,使得棉花品種雜亂(luan) ,而且棉農(nong) 在采摘、晾曬棉花時很容易混入異質纖維,降低棉花質量。也不利於(yu) 推廣新棉花新技術和生產(chan) 手段,這種棉農(nong) 分散的“小生產(chan) ”與(yu) 國內(nei) 外的“大市場”的矛盾,大大影響了我們(men) 棉花競爭(zheng) 力的提升。
相形之下,僅(jin) 是2000年,美國棉花的平均種植規模已至180公頃以上,澳洲平均規模則不低於(yu) 1000公頃,我國最近幾年,有些農(nong) 戶的種植麵積擴大很多,但依然是生產(chan) 毫無規模可言。
在美國和澳洲等棉花出口國,當地主要是大規模棉花種植,依靠機械操作,然後政府給農(nong) 戶補助,來刺激棉花種植。王強認為(wei) ,中外棉花價(jia) 格差別太大,主要是因為(wei) 美國棉、澳洲棉等,機械化操作,降低生產(chan) 成本、同時政府又提供高額的補貼。
《2013年度中國棉花臨(lin) 時收儲(chu) 預案》顯示,2013年度我國將繼續敞開收儲(chu) ,不限量,臨(lin) 時收儲(chu) 價(jia) 格較上年度維持不變,仍為(wei) 20400元/噸,收儲(chu) 質量按新棉花標準執行。
但是根據中國棉花協會(hui) 的調查數據,中國2013年的意向植棉減近一成,植棉意向減少呈擴大走向,按照同口徑比較,預計植棉麵積將減少650萬(wan) 畝(mu) 至7000萬(wan) 畝(mu) 以下。
與(yu) 玉米等其他農(nong) 作物相比,棉花容易生蟲災,需要噴灑農(nong) 藥、棉花田間管理、施肥等,工序繁多,而且在麥、玉米收購價(jia) 格上漲後,棉花耗費更多人力,但是收入並不高。
何銀官認為(wei) ,國儲(chu) 棉政策,國家投入巨大。按已入庫800萬(wan) 噸計算,國家已投入收儲(chu) 資金1600億(yi) 元左右,每年需支付銀行利息100億(yi) 元,倉(cang) 儲(chu) 費用十多億(yi) 元。
對交儲(chu) 企業(ye) 而言,交儲(chu) 與(yu) 正常市場銷售相比,每噸增加成本200元以上,造成約16億(yi) 社會(hui) 資源浪費。如果對比國際市場棉花價(jia) 格,這部分巨額庫存的價(jia) 值還要大打折扣,另外庫存棉花的質量還在持續下降。結果是促進了印度等我國在國際市場競爭(zheng) 對手國家紡織企業(ye) 的發展。
“國家投入大量的財力想保護棉農(nong) 利益,但國家用於(yu) 收儲(chu) 的投入並未全部落到棉農(nong) 手中,共同分享的還有:交儲(chu) 企業(ye) 、物流倉(cang) 儲(chu) 企業(ye) ,以及印度、巴基斯坦等出口棉紗到中國的紡織企業(ye) 。而承擔直接損失的除國家財政外,還有國內(nei) 棉紡企業(ye) 、國內(nei) 棉紡廠職工。”何銀官說。
王強說,我國新疆之外地區的棉花種植都是一家一戶操作,無法實施大規模機械化。對棉農(nong) 進行直接補貼是一條道路,但量太大,不容易實施,討論好多年,一直做不到。
“但從(cong) 目前國儲(chu) 棉收購情形來看,高價(jia) 收購政策綁架了整個(ge) 行業(ye) ,國儲(chu) 棉自身也在虧(kui) 損、艱難運營。”前述資深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