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中國鋼鐵工業(ye) 協會(hui) 的一季度行業(ye) 信息通報令人喜憂參半[英國注冊(ce) 公司]。
喜的是,我國大中型鋼鐵企業(ye) 終於(yu) 扭虧(kui) 為(wei) 盈,去年四季度全行業(ye) 虧(kui) 損的陰霾終於(yu) 散開。
憂的是,行業(ye) 效益稍有起色,產(chan) 能就快速釋放,一季度全國平均日產(chan) 粗鋼居然創出曆史新高,這立刻導致社會(hui) 庫存高企,鋼廠實現利潤再次逐月下滑。
徘徊在盈虧(kui) 生死線的中國鋼鐵工業(ye) ,對市場供需已經極度敏感,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成為(wei)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然而,多家權威機構都表示,中國鋼鐵行業(ye) 的產(chan) 能過剩將長期持續,國內(nei) 鋼材市場也將長期供大於(yu) 求。
在產(chan) 能過剩的大背景下,鋼廠如何才能順利踩過盈虧(kui) 生死線、生存下去?“政府之手”又該如何應對“市場之手”?
鋼企:從(cong) “機會(hui) 時代”到“經營時代”
“需求疲軟、產(chan) 能過剩,行業(ye) 由‘盛夏’走向‘寒冬’,鋼企也必須轉變生存之道,拋棄過去一味靠規模、靠產(chan) 量的老套路,從(cong) 頭學‘冬泳’。”中國冶金規劃院院長李新創說。
許多鋼廠負責人認為(wei) ,“冬泳”最基本的動作要領,是成本控製。
“2012年,麵對全行業(ye) 虧(kui) 損的局麵,武鋼能夠守住微利底線,關(guan) 鍵在於(yu) 實施低成本製造。”武鋼集團總經理鄧崎琳認為(wei) 。每年僅(jin) 長江運輸成本一項,就要比沿海兄弟企業(ye) 高出30億(yi) 元的武漢鋼鐵集團,在2012年的“寒冬”中居然實現利潤17億(yi) 元。
以300萬(wan) 噸小產(chan) 能躋身國內(nei) 噸鋼利潤前十名的山東(dong) 石橫特鋼,從(cong) 堵塞“跑、冒、滴、漏”為(wei) 主的勤儉(jian) 辦廠,正轉變為(wei) 員工積極參與(yu) 的、依靠技術和管理提升推動成本降低。
改造工藝流程可以降成本。武鋼煉鐵廠打破傳(chuan) 統的高爐“精料方針”,最大限度地增加低品位雜礦及二次資源用量,使鐵成本每噸降低約100至200元,全年控製成本約16億(yi) 元以上。
推廣節能技術可以降成本,2012年唐鋼本部利用二次能源發電25.3億(yi) 千瓦時,近三年能源成本累計降低40億(yi) 元。
此外,加強設備管理、減少備件消耗、減少企業(ye) 庫存[注冊(ce) BVI公司],甚至縮減“三公經費”等,都可以降低鋼企生產(chan) 經營成本。
“對於(yu) 鋼企而言,成本的減法就是效益的加法,實際上,長期處於(yu) 粗放式發展狀態中的鋼鐵工業(ye) ,也的確存在很大的改造空間,有許多潛在的利潤增長點。”河北冶金工業(ye) 協會(hui) 副會(hui) 長宋繼軍(jun) 說。
李新創認為(wei) ,自覺加強成本控製,是市場倒逼鋼鐵行業(ye) 轉變發展方式的起點。“成本控製有底線,要想從(cong) 根本上提升鋼企的生存能力,必須對原有的生產(chan) 組織形式進行全麵革新,拋棄單純以生產(chan) 為(wei) 中心的組織形式,轉而構建經營效益最大化的組織形式。”李新創說。
事實上,2012年全國大中型鋼鐵企業(ye) 主業(ye) 全麵虧(kui) 損,非主業(ye) 發揮了“救命稻草”的作用,依靠非主業(ye) 尤其是投資收益,80家重點鋼企才實現微利15.81億(yi) 元。
“要在險惡的環境中走下去,鋼鐵企業(ye) 就要將對標挖潛工作做到極致,將產(chan) 業(ye) 鏈延伸到盡頭,將拓展新市場納入發展戰略,將衍生品運作為(wei) 避險工具,將市場研究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資深鋼鐵分析師薛和平建議。
“總體(ti) 上說,在目前需求不足與(yu) 供給過剩的市場格局下,優(you) 勢鋼企和劣勢鋼企將會(hui) 加快分化,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一部分‘弱不禁風’的企業(ye) 將在大洗牌中被淘汰。鋼鐵行業(ye) 已從(cong) 一個(ge) 機會(hui) 時代轉向經營時代,從(cong) 過去的‘需求性增長’轉化為(wei) ‘競爭(zheng) 性增長’。”宋繼軍(jun) 說。
政府:轉變政府職能,利用市場機製化解產(chan) 能過剩
雖然鋼鐵產(chan) 品已經完全市場化,民營鋼企更是遍地開花,但鋼鐵行業(ye) 的發展始終受到各級行政力量的深刻影響。“麵對空前的鋼鐵產(chan) 能過剩,光靠鋼企自救,顯然不足以解決(jue) 問題,政府怎樣引導應對,也是企業(ye) 能否渡過危局、轉型升級的關(guan) 鍵。”李新創說。
一定程度上,唯GDP的行政考核模式,是導致鋼鐵產(chan) 能過剩的主要原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chan) 業(ye) 經濟研究部部長馮(feng) 飛說。鋼鐵屬於(yu) 資金密集、勞動力密集型行業(ye) ,可以大幅帶動地方GDP、稅收增長。在此驅動下,地方政府通過土地優(you) 惠、稅收減免、投資補貼等各種方式來吸引企業(ye) ,甚至利用行政手段對鋼鐵項目直接幹預,造成了投資行為(wei) 的扭曲和投資預期的改變。有些企業(ye) 投資不看重項目本身的盈利性和發展前景,而是看重項目背後的土地、礦產(chan) 等資源。
從(cong) 2011年下半年開始的鋼鐵行業(ye) “不賺錢卻猛投資”現象,就充分印證了這一點。近兩(liang) 年來,在鋼鐵行業(ye) 持續微利甚至虧(kui) 損經營的前提下,鋼鐵行業(ye) 的固定資產(chan) 投資卻持續穩步增長。
其實,早在2009年,鋼鐵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問題就引起業(ye) 內(nei) 高度關(guan) 注,國家在鋼鐵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抑製產(chan) 能過剩。可在GDP和稅收的誘惑下,許多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僅(jin) 盲目上馬新項目,還對高汙染、高耗能企業(ye)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降低了產(chan) 業(ye) 門檻,加劇了產(chan) 能過剩。
李新創介紹,目前的鋼鐵項目投資審批體(ti) 製對小企業(ye) 項目往往放任不顧,造成許多項目未批先建,加劇行業(ye) 無序盲目發展,導致產(chan) 能過剩;而對大企業(ye) 投資項目往往進行嚴(yan) 格的審批,且批複周期長,常常導致市場機遇及產(chan) 業(ye) 布局優(you) 化調整時機的錯失。
“要想破解鋼鐵產(chan) 能過剩,根本出路是要轉變政府職能。” 馮(feng) 飛認為(wei) 。政府不要再去代替企業(ye) 管投資、管效益,要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和矯正作用。
轉變政府職能,並不意味著政府可以“不作為(wei) ”。
政府應高度關(guan) 注地區的社會(hui) 效益、環保效益,嚴(yan) 格落實節能環保政策,以此製約和淘汰落後產(chan) 能,馮(feng) 飛認為(wei) 。
李新創建議,政府要為(wei) 現有產(chan) 能建立“退出援助機製”。鋼鐵工業(ye) 是資本密集型產(chan) 業(ye) ,固定資本規模大、比例高,加上技術複雜性、設備專(zhuan) 用性以及就業(ye) 人員眾(zhong) 多等,這不僅(jin) 使企業(ye) 主動破產(chan) 顧慮重重,也令兼並重組成本巨大。對此,政府應當盡快探索在市場公平原則下降低企業(ye) 破產(chan) 成本、兼並重組成本的援助機製,此外還要培訓失業(ye) 員工,幫助其再就業(ye) 。
化解產(chan) 能過剩,還可以從(cong) 打開下遊消費市場著手。[注冊(ce) 開曼公司]以鋼結構的應用為(wei) 例,美國60萬(wan) 座橋梁中鋼結構橋梁占33%,日本13萬(wan) 座橋梁中鋼結構橋梁占41%,而我國59萬(wan) 座橋梁中鋼結構橋梁占比不足1%。“國家應當盡快完善鋼結構應用標準,增加科技投入以盡快提高國產(chan) 鋼結構產(chan) 品質量和價(jia) 格。”李新創說。
中鋼協常務副會(hui) 長朱繼民說,化解鋼鐵產(chan) 能過剩,最終要運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zheng) 環境,通過公平的市場競爭(zheng) 來實現產(chan) 業(ye) 的結構升級。
值得高興(xing) 的是,這些意見已經開始逐步落實到政策層麵。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上,有關(guan) 領導明確表示,將通過“四個(ge) 一批”化解鋼鐵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即努力擴大國內(nei) 需求,消化一批;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向海外轉移一批;優(you) 化組織結構,通過兼並重組整合一批;嚴(yan) 格環保安全能耗準入標準,淘汰一批。
“走出去”:從(cong) 單純的找礦,變為(wei) 涵蓋采礦、煉鋼、銷售的全產(chan) 業(ye) 鏈輸出
鋼鐵是我國最早市場化、全麵開放的基礎工業(ye) 領域之一。要破解鋼鐵產(chan) 能過剩、度過行業(ye) “寒冬”,不僅(jin) 要在國內(nei) 想辦法,還要眼光向外,走出國門“做文章”。
礦石資源受製於(yu) 人,是我國鋼鐵企業(ye) 成本高企的重要因素,也是促使我國鋼企“走出去”的最初動力。較早將目光投向海外的武漢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較低的投資額度鎖定海外權益資源量數百億(yi) 噸。如今小投資換來大回報,武鋼已成為(wei) 全球鋼鐵製造商中擁有礦石資源量最大的企業(ye) 。2012年,武鋼運回權益礦780萬(wan) 噸,海外資源板塊實現利潤4億(yi) 元。
受國內(nei) 產(chan) 能過剩的重壓,我國鋼鐵企業(ye) 的“走出去”已經開始由單純的找資源,逐漸向涵蓋采礦、煉鋼、銷售的全產(chan) 業(ye) 鏈輸出發展,以緩解國內(nei) 市場的經營困境。
2012年出口鋼材5573萬(wan) 噸,同比增長14%;進口鋼材1366萬(wan) 噸,同比下降12.3%。今年一季度,鋼材延續出口增加、進口降低態勢,累計出口鋼材1443萬(wan) 噸,同比增長18.8%。其中我國對東(dong) 盟國家出口鋼材445萬(wan) 噸,占到總出口量的30%。中鋼協市場部負責人介紹,這延續了近兩(liang) 年我國對東(dong) 盟出口鋼材的持續增加趨勢,也符合當前全球鋼材消費向東(dong) 南亞(ya) 等新興(xing) 市場轉移的總體(ti) 態勢。
加強與(yu) 下遊企業(ye) 戰略合作,“手拉手走出去”,已經成為(wei) 鋼鐵企業(ye) 開拓海外市場的新途徑。在國內(nei) 鋼材市場競爭(zheng) 激烈、下遊行業(ye) 加快“走出去”的大環境下,鋼鐵企業(ye) 與(yu) 國內(nei) 下遊行業(ye) 企業(ye) 實施聯合體(ti) “走出去”,帶動鋼材間接出口。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我國間接出口鋼材約9000萬(wan) 噸,遠大於(yu) 直接出口的5573萬(wan) 噸。
到國外去辦鋼廠有利時機也已經出現。一方麵,我國鋼鐵工業(ye) 在國內(nei) 繼續擴大發展的空間已經不足;另一方麵,鋼鐵企業(ye) 的發展沒有國界,中國鋼企應當勇敢走向國際舞台,不斷提高企業(ye) 競爭(zheng) 力。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中國鋼企“走出去”,既是消化國內(nei) 產(chan) 能的重要戰略,也是中國鋼鐵行業(ye) 自身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其實,破解鋼鐵產(chan) 能過剩的種種努力,就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ti) 實踐,鋼鐵行業(ye) 能不能闖出一條路來,業(ye) 內(nei) 、業(ye) 外、國內(nei) 、國外的因素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