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ye) 內(nei) 人士告訴記者,發泡餐具的生產(chan) 過程很簡單:先將食品級聚苯乙烯原料“拉片”(加工成一米多寬的發泡片材),然後用模具將片材加工成發泡餐具。 [美國注冊(ce) 公司]
4月中旬,記者在知情人士的幫助下,進入江蘇揚州一家發泡餐具工廠。
幾千平方米的廠房內(nei) 機器轟鳴,在拉片機的一端,記者看到一個(ge) 漏鬥形容器,裏麵裝滿了黑灰色、米粒般大小的塑料顆粒。記者隨手抓起一把查看,裏麵既有白色的,也有黑色的,以黑色為(wei) 主。工人告訴記者,這是聚苯乙烯,不過不全是“好料”,而是摻雜了各種廢料和少量好料的“混合料”。記者將抓起的塑料顆粒重新放回,發現手上沾滿了白色粉末。“那是滑石粉”,工人稱。
在廠房裏,記者發現了整袋整袋的原料,絕大部分袋內(nei) 的原料都呈黑色,袋子外包裝上大都沒有明確的產(chan) 品信息;有少量袋子上標明“聚苯乙烯”,其中裝的原料呈白色透明狀,即工人說的“好料”。
“一般我們(men) 一次性往那個(ge) 漏鬥裏放15包料,其中5包好料,5包外購的廢料,5包回爐料。”工人稱。
廢棄塑料成原料
在揚州的另一家發泡餐具加工廠,記者也發現了類似問題。
工廠老板告訴記者,廠裏的拉片機漏鬥裏每次加30包原料,其中包括12包好料,8包外購廢料,10包自己加工的回爐料。“好料每噸1.37萬(wan) 元,外購廢料每噸8000-9000元。”老板表示,如果全部用好料,那麽(me) 每個(ge) 餐盒的成本就得漲到8分錢,而用差料加工的成本隻需4.5分錢。這些廢料是從(cong) 哪裏購買(mai) 的[注冊(ce) 英國公司],又是用什麽(me) 原料加工的?對此,這兩(liang) 家工廠都不肯透露。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hui) 秘書(shu) 長董金獅告訴記者,此前該協會(hui) 調查發現,有發泡餐具生產(chan) 企業(ye) 大量甚至全部使用進口廢塑料或回收的廢舊磁帶盒、廢舊發泡餐盒、減震塊、保溫板、廣告板等製成的再生料進行生產(chan) ,為(wei) 了掩蓋廢塑料的雜質,有的企業(ye) 還人為(wei) 添加有毒有害的熒光增白劑以及有毒色母料,其生產(chan) 的發泡餐具存在嚴(yan) 重的安全隱患,對消費者健康構成極大的威脅。
邊角料回爐加工
在發泡餐具的原料中,還有一部分回爐料,回爐料由片材加工過程中產(chan) 生的邊角料回爐製成。
記者在工廠看到,在加工發泡餐具的同時,一台連接在加工機器上的粉碎機直接將邊角料粉碎,然後經由管道運送到一個(ge) 大熔爐(造粒機)中。散落在地上、被工人踩來踩去的邊角料,最後也被掃到一起。工人稱,這些也要經粉碎後輸送到造粒機中。
記者仔細觀察了造粒機的加工過程——粉碎後的邊角料經過工藝軟化後,變成了一坨坨發灰的糊狀物,經一個(ge) 肮髒的黑色出口,流入下麵發黑的管道溝裏;糊狀物又通過一個(ge) 機器被拉成一排鐵絲(si) 般的線狀物;線狀物再通過一個(ge) 機器後,就被切割成了米粒般大小的塑料顆粒,外觀與(yu) 拉片時用的原料相同。
“這是回爐的料,也就是自己加工的廢料。”工人告訴記者,廢料回爐機器幾乎24小時不停運轉,每天加工的回爐料數量不小。
所用滑石粉存疑
在工廠後院一個(ge) 比較隱蔽的小屋子裏,記者發現了兩(liang) 個(ge) 小池子,池子裏裝著粉狀物,地麵上也撒落著不少粉狀物,一個(ge) 池子裏的粉狀物顏色相對較白,另一個(ge) 池子中的顏色有點黑,還插著一把生鏽的鐵鍬。一名跟著進來的工人告訴記者,這些粉狀物是滑石粉。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hui) 秘書(shu) 長董金獅告訴記者,發泡餐具在生產(chan) 過程中使用滑石粉的作用有兩(liang) 點:一是起到成核劑的作用,增大發泡倍率;二是輔助增白。正規發泡餐具企業(ye) 也會(hui) 使用滑石粉,但所用滑石粉是食品級的。非正規企業(ye) 所用滑石粉不一定是食品級的(工業(ye) 級滑石粉往往含有重金屬鎘、鉛等有害成分),而且往往使用很多滑石粉,把增白當成主要目的了。
在小屋的牆腳處,記者發現了標有“滑石粉”字樣的包裝袋。和記者看到的聚苯乙烯包裝袋一樣,滑石粉的包裝袋上沒有任何“食品用”字樣。
□問題
存放
片材露天隨意放
通過拉片機的加工,那些看上去黑乎乎的塑料顆粒就變成了發泡餐具的半成品——一米多寬的發泡拉片片材,而且看上去顏色挺白。
這些片材被弄成卷狀後,被工人運到了廠房後的院子裏。院子裏露天堆放著很多成卷的片材,地上還散落著破舊肮髒的抹布等雜物,[英國公司注冊(ce) ]有些片材因為(wei) 落的灰塵太多顯得發黃。
“與(yu) 非發泡餐具相比,發泡餐具在生產(chan) 工藝上最大的不同是其成品片材需要放置熟化後才能加工成型。”董金獅告訴記者,夏天片材一般要放置一周左右,冬天要放置兩(liang) 周左右。按要求,片材離開生產(chan) 車間後,必須進行消毒、包裝,而發泡餐具的片材體(ti) 積龐大,進行消毒、包裝很難做到,這就要求企業(ye) 增加生產(chan) 車間的麵積用於(yu) 存放片材,而不得露天存放,以免汙染,但很多發泡餐具生產(chan) 企業(ye) 都沒有做到。
□問題
安全
采訪中突發火災
記者在第二家工廠與(yu) 工廠老板交談之際,對方突然衝(chong) 了出去。記者轉身發現,原來正在運轉的機器著火了。“快快快,滅火器。”老板、員工一邊喊一邊衝(chong) 上去救火。幸虧(kui) 老板發現及時,火很快被撲滅了,但機器上的餐盒已燒得麵目全非。
老板告訴記者,就在4月初,工廠剛剛著過一次火。那次的損失比較大,原料燒了不少。記者注意到,在廠房的屋頂上方,還留存著被火熏黑的痕跡。
“如果使用好料的話,可以少用一些丁烷發泡劑,那麽(me) 發生火災的幾率就會(hui) 降低。”老板如此向記者表示。
□問題
衛生
成品直接徒手裝箱
堆放在院子裏的片材經過擱置熟化後,就可以拿來加工成發泡餐具了。
記者在第一家工廠看到,片材通過機器和模具的簡單壓製後,就成了消費者使用的發泡餐盒,幾乎所有員工都是徒手操作,無一人穿工作服、戴口罩。記者撿起散落在地上的餐盒聞了聞,覺得有一種說不上來的異味。在另一家工廠,等待加工的片材被隨意攤在地上,有工人直接從(cong) 上麵踩過,並留下了幾個(ge) 大腳印,但這些片材仍然被送上了成品加工平台。
加工好的餐盒被工人抬到旁邊的案板上,由四五名工人進行包裝,有兩(liang) 名女工戴著看上去髒乎乎的無指手套,工人們(men) 用一個(ge) 特別大的塑料袋將這些加工好的發泡餐具裝進去,將袋口紮住,並順手拿過一把掃帚壓在成品餐盒上。這些外包裝袋上寫(xie) 有“PS免洗衛生餐具”“執行標準:GB18006.1-2009”等字樣,並標明“生產(chan) 日期見袋底”,但記者在袋底並未找到生產(chan) 日期。當記者詢問工人外包裝袋上的“PS免洗衛生餐具”是否名不副實時,工人們(men) 都笑而不答。
記者查閱上述“GB18006.1-2009”發現,該標準為(wei) 國家標準《塑料一次性餐飲具通用技術要求》。該標準中的“5.8衛生理化指標”為(wei) 強製性國標,其他則為(wei) 推薦性國標。“5.8衛生理化指標”規定:聚苯乙烯材質的一次性餐具應符合GB9689規定。GB9689為(wei) 食品包裝用聚苯乙烯成型品的國家標準,要求產(chan) 品色澤正常,無異味、異物等。
在第一家工廠暗訪時,記者看到一輛大卡車駛入廠區,工人們(men) 將發泡餐具成品裝車後,卡車開出了廠門。“很好銷的,學生啊,打工的啊,到處都需要這種餐盒。”工人告訴記者,其產(chan) 品的市場主要集中在華東(dong) 地區。
□專(zhuan) 家說法 原輔料必須達到食品級別
對於(yu) 記者采訪的這些企業(ye) 的生產(chan) 加工過程,董金獅表示,姑且不說國家目前尚未解禁發泡餐具、企業(ye) 生產(chan) 發泡餐具尚屬違規,單說這些企業(ye) 使用的原料就全部違法。按照國家相關(guan) 規定,食品用包裝就應該使用食品級原料,如果包裝上沒有“食品級”字樣,即便是肉眼看見的透明、白色的“好料”,也可視為(wei) “非食品級”原料,不能用於(yu) 加工發泡餐具。
董金獅表示,《食品用塑料包裝容器工具等製品生產(chan) 許可審查細則》明確規定,“原輔材料必須提供檢驗合格證明或報告,必須使用食品用原輔材料。其中直接與(yu) 食品接觸的原料應符合樹脂或成型品的衛生標準,並提供相應的證據。”“企業(ye) 應製定原輔材料使用台賬,原材料不得使用回收料及受汙染的原料。”
另外,餐具使用的包裝袋也在食品用塑料包裝生產(chan) 許可的範圍內(nei) ,屬於(yu) 輔助材料,因此需取得生產(chan) 許可證來證明屬於(yu) 食品用。在包裝袋的采購中,需要塑料袋生產(chan) 企業(ye) 提供QS證書(shu) 、食品級檢測報告等資質證明。
□記者手記 問題一大堆解禁何太急
針對國家發改委解禁發泡餐具一事,中國塑料餐具聯席會(hui) 議辦公室主任李沛生曾表示,發泡餐具“重返”市場後的相關(guan) 政策及準入機製正在推進中,生產(chan) 許可管理、行業(ye) 準入、回收體(ti) 係建設、環境保護和監督執法等相關(guan) 準備工作也在抓緊進行,以確保“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條目調整的平穩過渡和順利實施。
如今,離5月1日解禁日期越來越近。但目前,解禁後發泡餐具原材料、生產(chan) 標準、安全性及回收等問題能否得到解決(jue) 仍要打一個(ge) 問號。
“沒全用廢料生產(chan) 就算不錯了。”董金獅告訴記者,目前全國發泡餐具企業(ye) 約有100多家,《京華時報》此次暗訪的企業(ye) 在全國來說用料還算是比較好的。真正用食品級原料加工發泡餐具的企業(ye) 在全國隻有10家左右,這些企業(ye) 的產(chan) 品大多用於(yu) 出口。
“在國家禁止生產(chan) 發泡餐具的14年裏,一些執法部門都能放任不守法的企業(ye) 用廢料生產(chan) 發泡餐具。那麽(me) ,解禁後,執法部門又如何保證企業(ye) 合法生產(chan) ?”董金獅反問道。
餐具企業(ye) 難承擔防火責任
一直以來,除了消費者關(guan) 心的產(chan) 品質量是否安全外,生產(chan) 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也是反對解禁派的一個(ge) 重要理由。而此前,力挺解禁發泡餐具的中國塑料餐具聯席會(hui) 議辦公室主任李沛生明確表示,解決(jue) 發泡劑丁烷的易爆問題主要辦法是加強管理。
記者發現,此次采訪的一家企業(ye) 廠房的外牆上,醒目書(shu) 寫(xie) 著大字報似的警示語:“重點防火單位”。看來企業(ye) 老板都意識到防火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生產(chan) 過程中,有關(guan) 發泡餐具生產(chan) 企業(ye) 發生火災的消息卻是不絕於(yu) 耳。
記者此次采訪的兩(liang) 家企業(ye) ,都是剛剛發生了火災,其中一家在記者采訪當天突然起火。對此,董金獅表示,發泡餐具解禁後,對工廠的生產(chan) 環境、生產(chan) 過程、采購控製等都提出了嚴(yan) 格要求,而大多數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企業(ye) 都無法滿足要求。
“若解禁,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須執行市場準入製度要求”,董金獅稱,按照生產(chan) 許可實施細則要求,生產(chan) 車間需要全部封閉,隻有固定的人員和物料進出通道,企業(ye) 需要經過層層消毒,車間的換氣係統也需要有過濾功能的進出風係統來完成。而這樣密閉的環境中,發生火災的幾率將增加數倍。
“要想改善和避免火災發生,隻能在生產(chan) 車間中安裝噴淋設施”,董金獅說,要保證生產(chan) 車間的濕度,需安裝設施,這些設施近百萬(wan) 元,並不是所有一次性發泡餐具企業(ye) 可以承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