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ti) 報道稱,在208家上市央企發布的2012年年報中,披露了192家央企董事長或總經理的年薪,其中年薪超過200萬(wan) 元的有十多位。[美國注冊(ce) 公司]中集集團[-0.34% 資金 研報]總裁麥伯良以998萬(wan) 元的薪酬位列榜首,長城開發[0.24% 資金 研報]的董事長譚文鋕和總經理鄭國榮,分別以600.79萬(wan) 元和485.91萬(wan) 元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對普通百姓而言,幾百萬(wan) 近千萬(wan) 元的薪酬是個(ge) 不可企及的天文數字。人們(men) 羨慕之餘(yu) ,也在質疑:作為(wei) 國有企業(ye) 的高管,他們(men) 是否應該獲取如此高的收入?如何對其薪酬進行管理?
高管收入高遭質疑
有關(guan) 統計顯示,在目前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去年有41名董事長和總經理的年薪超過百萬(wan) 元,也有年薪10萬(wan) 元以下的,最低的隻有3萬(wan) 元。
領導一個(ge) 大企業(ye) 在市場上打拚不容易,與(yu) 創造的巨額利潤相比,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高管收入高也可以理解。然而,因為(wei) 國企是國有出資人,資產(chan) 歸全民所有,而且有些國企一般占有壟斷資源和政策優(you) 勢,所以社會(hui) 上對其高薪有諸多質疑:“企業(ye) 利潤下降高管收入上漲”、“上漲速度遠遠高於(yu) 其員工和社會(hui) 平均水平”、“收入不透明”、“給國家分紅少”等。
[注冊(ce) 英國公司]中國勞動學會(hui) 副會(hui) 長蘇海南介紹說,總體(ti) 上,央企的工資水平比社會(hui) 平均工資高出接近40%,這並不包括工資之外的福利和其它保險金、公積金等非工資收入。
改革強化業(ye) 績考核
國企高管薪酬中存在的問題已引起管理層注意,對其進行改革的步伐始於(yu) 2009年。在2009年2月印發的《金融類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ye) 負責人薪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財政部曾明確規定,國有金融企業(ye) 負責人最高年薪為(wei) 稅前280萬(wan) 元人民幣。國資委也出台了一係列政策加強管理。
2012年12月29日,國資委修訂並公布了《中央企業(ye) 負責人經營業(ye) 績考核暫行辦法》,對央企高管的績效薪酬進行改革,並於(yu) 2013年1月1日實施。據了解,央企高管薪酬由基薪和績效薪酬組成,基薪是固定的,績效薪酬取決(jue) 於(yu) 經營業(ye) 績。新《辦法》進一步強化業(ye) 績考核,絕大多數中央企業(ye) 經濟增加值(EVA)考核指標權重提高到50%,利潤總額指標權重下降為(wei) 20%。所謂EVA就是指經核定的企業(ye) 稅後淨營業(ye) 利潤減去資本成本後的餘(yu) 額,這意味著在對國企高管的經營業(ye) 績作出考核時,既要考慮企業(ye) 獲利,也要考慮國企占用的大量國有資金所產(chan) 生的成本。
國務院今年2月5日批轉的《關(guan) 於(yu) 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若幹意見》已經明確規定,加強國有企業(ye) 高管薪酬管理。在工作分工中,這部分改革由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財政部、國資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監察部、全國總工會(hui) 等負責。
不能簡單市場化了事
在今後的改革中,國企高管薪酬該怎麽(me) 確定?對此,專(zhuan) 家們(men) 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wei) 應該對高管薪酬設上限,但反對意見表示,國企作為(wei) 市場主體(ti) 應該用市場的方式進行管理,不應用具體(ti) 數字來衡量。而且應區別對待兩(liang) 類央企:一類是設置了行政準入門檻的壟斷行業(ye) 的央企,另一類是沒有行政準入門檻的競爭(zheng) 性行業(ye) 裏的央企。對後者,如果其高管貢獻大,就應該拿高薪。否則會(hui) 造成國企人才的流失。
其實,對國企高管薪酬用市場化方法解決(jue) 頗有爭(zheng) 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徐洪才對本報記者說,央企高管工資高低要以其與(yu) 所創造的利潤價(jia) 值是否相匹配為(wei) 原則,同時兼顧到同行業(ye) 水平。很多央企高級管理人員不是通過市場競爭(zheng) 而是通過行政任命上崗的,而且一些央企是占有壟斷資源和政策優(you) 勢獲取利潤的,所以不能簡單用市場化、國際化來解決(jue) 問題。
徐洪才建議,今後國企高管薪酬改革應兩(liang) 條腿走路:[英國公司注冊(ce) ]一是總體(ti) 上與(yu) 績效掛鉤,從(cong) 當期效益和長遠效益發展進行考核,避免高管的短期行為(wei) ;二是職業(ye) 經理人上崗要市場化,現在是領導任命的多,開放度不夠,容易滋生內(nei) 部腐敗,拉大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