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世界電動車協會主席陳清泉:2015年我國電動車規模增至100萬輛

伴隨針對私人購車新能源補貼政策細則的出台,尤其是該政策重視純電動汽車輕混合動力的趨勢,電動汽車發展再次在國內(nei) 掀起熱潮。另外,即將於(yu) 下半年推出的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也讓電動汽車的長遠發展有了更加係統和細化的國家層麵的支持。

日前,針對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電動汽車技術路線、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化,以及目前是否存在電動汽車發展過熱等問題,世界電動車協會(hui) 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接受了 《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的專(zhuan) 訪。

應采取“一步走”戰略

NBD:針對私人購買(mai) 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已經出台,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也將於(yu) 下半年出台,您覺得如何能更好地實現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化,能否透露一些發展規劃的內(nei) 容?

陳清泉:要成功推廣電動汽車需要有“三好”,即有好的產(chan) 品、好的基礎設施和好的商業(ye) 模式。中國電動汽車的產(chan) 業(ye) 化同樣需要全球化,要用全球的資源來提高自身競爭(zheng) 力。國家的補貼僅(jin) 僅(jin) 是起到激勵的作用,不能夠作為(wei) 長期的政策推行,最終還是要靠市場來調節。國家應該把大量的投入放到核心技術的研發和商業(ye) 模式的培育上。

下半年將要出台的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規劃,計劃2015年電動汽車規模提升至100萬(wan) 輛左右,並將推出一係列的政策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把新能源汽車作為(wei) 重點支持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

NBD:工信部有關(guan) 負責人曾透露電動車技術路線也將出台,您認為(wei) 什麽(me) 樣的路線更適合中國國情?

陳清泉:這是“一步走”和“兩(liang) 步走”的問題。一步走就是跨越式的,直接發展純電動;兩(liang) 步走就是通過改造內(nei) 燃機做混合動力,然後做純電動。這兩(liang) 個(ge) 路線各有道理,因為(wei) 現在傳(chuan) 統企業(ye) 居多,內(nei) 燃機的改造比較重要,也比較穩妥。要做跨越式的路線,市場風險比較大。我個(ge) 人認為(wei) 作為(wei) 國家戰略應該向 “一步走”傾(qing) 斜,直接鼓勵純電動汽車的發展,對節能減排的促進力度會(hui) 更大。

5~10年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NBD:您認為(wei) 應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

陳清泉:“一步走”路線的確難度很大,我認為(wei) 關(guan) 鍵是電池技術的突破。國家對電動汽車關(guan) 鍵零部件的技術研發投入要加大,從(cong) 國家的政策戰略角度扶持;與(yu) 此同時,對於(yu) 傳(chuan) 統汽車企業(ye) 進行內(nei) 燃機改造發展混合動力的嚐試也應該給予相應的鼓勵,比如國家目前已經把混合動力列為(wei) 節能汽車並給予相應的補貼。

NBD:您認為(wei) 多長時間能實現電動汽車產(chan) 業(ye) 化?

陳清泉:沒有人能做出準確的預測,但中國發展電動車的環境是最好的,電動車產(chan) 業(ye) 化沒有問題。但是電動車市場需要培育,尤其是需要規模化才能更好實現產(chan) 業(ye) 化,因此可能在5~10年內(nei) 走到世界前列。

反對電動車不低碳論調

NBD:現在很多非傳(chuan) 統汽車企業(ye) 直接進入純電動汽車領域,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陳清泉:我認為(wei) 這樣的企業(ye) 更有優(you) 勢,因為(wei) 對純電動比較感興(xing) 趣的非傳(chuan) 統企業(ye) 並沒有包袱,隻要有資金、有技術、有人才,就可以從(cong) 零開始發展,專(zhuan) 注於(yu) 電池、電機、電控技術的研發和輕量化的研究。

NBD:前一段時間曾經發生了關(guan) 於(yu) 電動汽車不低碳的爭(zheng) 議,其理論依據就是目前國內(nei) 發電廠以煤電為(wei) 主,會(hui) 在前段造成汙染,對此你的觀點是什麽(me) ?

陳清泉:這裏麵有一個(ge) 誤區。我們(men) 知道電動汽車在使用的過程中是零排放的,汙染隻是存在於(yu) 發電的過程中。盡管我國目前70%以上是火力發電,但我們(men) 的電站在不斷改造。根據國家規劃,到了2050年火電比例大概會(hui) 降到30%。所以說電動汽車不節能不低碳的論調是消極的,我個(ge) 人表示反對。

NBD:現在有觀點認為(wei) 電動汽車已經過熱了,您如何看待這一觀點?

陳清泉:我認為(wei) 要注意兩(liang) 點。第一不要錯過發展的機遇,第二要防止低級重複和惡性競爭(zheng) 。三年內(nei) 達到50萬(wan) 輛,2015年達到100萬(wan) 輛電動汽車的目標並不激進,畢竟國內(nei) 的市場是很大的。所以一方麵要培育市場發展,形成產(chan) 業(ye) 鏈,另一方麵要加強規劃。隨著電池技術突破,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實現這一目標並不難。根據我的判斷,目前國內(nei) 電動汽車行業(ye) 沒有發展過熱的跡象。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