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周伯華在談到內(nei) 地市民對一罐奶粉都缺乏信心的時候,幾度落淚。
而這一切都源於(yu) 2008年爆發的[開曼注冊(ce) 公司]“三聚氰胺”事件,直接導致全行業(ye) 從(cong) 高點跌入深淵,也給中國乳業(ye) 發展畫出了一道涇渭分明的分界線。
“奶農(nong) 是最弱勢的。”在內(nei) 蒙古奶協負責人那達木德看來,長久以來,奶農(nong) 無法和奶站對抗,奶站在企業(ye) 麵前也沒有足夠的話語權,飼料企業(ye) 和牛奶加工企業(ye) 在這條產(chan) 業(ye) 鏈中扮演最強勢的角色。在“企業(ye) —奶站—奶農(nong) ”的奶源模式下,奶農(nong) 沒有定價(jia) 權,也在抗生素等多種質量指標檢測中沒有話語權。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乳製品行業(ye) 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中國原奶主要有三種來源,奶牛養(yang) 殖小區和奶站占比約為(wei) 20%,企業(ye) 自建規模奶牛場比例較小,僅(jin) 為(wei) 10%~15%,而散戶養(yang) 殖卻占到70%以上。
“兩(liang) 會(hui) ”上,全國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團公司董事長宗慶後也發表了對中國奶業(ye) 現狀的看法,宗慶後認為(wei) ,集約化生產(chan) 是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中國奶業(ye) 問題的有效方式。
但集約化談何容易。內(nei) 蒙古投入巨大、期待甚高的養(yang) 殖小區,從(cong) 目前來看未能解決(jue) 奶業(ye) 產(chan) 業(ye) 化的模式問題,也未能提高奶農(nong) 的生活水平。
有人認為(wei) ,這些年來,除了管理上的欠缺,集約化養(yang) 殖最大的攔路虎是資金和飼料,即資金不足,奶牛養(yang) 殖效益欠佳,加上缺乏優(you) 質粗飼料的生產(chan) 基地,製約了奶牛產(chan) 業(ye) 的發展。
那達木德認為(wei) ,中國牛奶產(chan) 業(ye) 化的缺陷,在於(yu) 沒有形成利益聯合機製。他一直堅持奶牛養(yang) 殖必須權責利統一的觀點。
“奶農(nong) 和企業(ye) 之間,[注冊(ce) 馬紹爾公司]一直缺乏雙贏觀念。”被稱為(wei) “中國奶業(ye) 第一炮”的廣州奶業(ye) 協會(hui) 理事長王丁棉也對記者表示,現在中國奶業(ye) 的問題與(yu) 以前相比並未改善。
王丁棉說:“政府的補貼隻扶大扶強,大部分補到了大規模的上市公司,培育了大型牛奶項目,沒有直接補到農(nong) 戶。”
當前,奶企主導建設的規模化牧場多定位千頭、萬(wan) 頭牧場,極少有幾百頭規模的牧場,而在奶業(ye) 發展水平先進的歐美國家,萬(wan) 頭大牧場因環保問題被認為(wei) 無法得到有效控製,實際上較為(wei) 少見。
對此,內(nei) 蒙古農(nong) 牧業(ye) 科學院研究員盧德勳提出,實現規模化養(yang) 殖,要從(cong) 低級向高級發展,從(cong) 現階段來看,應該先將奶牛養(yang) 殖小區、合作社等做好,而不是一提規模化就隻想到大牧場。
中國乳業(ye) 發展麵臨(lin) 的問題非一[馬紹爾公司注冊(ce) ]日可以解決(jue) ,對於(yu) 最前沿的飼養(yang) 戶奶農(nong) 來說,應該有權利分享乳業(ye) 發展帶來的紅利,就如王丁棉所言,隻有多贏,中國乳業(ye) 的問題或許才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