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nei) 曾經的家居建材零售商龍頭東(dong) 方家園近日陷入了關(guan) 門潮的漩渦,外界對家居建材行業(ye) 的猜測也四麵而起。
家居建材行業(ye) 依房地產(chan) 而生,依房地產(chan) 而落,麵對房地產(chan) 的起起落落,家居建材行業(ye) 也猶如坐上了過山車。
過度擴張[英國注冊(ce) 公司]家居建材行業(ye) 跟房地產(chan) 關(guan) 聯性很強。
“幾年前,隨著房地產(chan) 的風生水起,家居建材行業(ye) ,尤其是渠道商們(men) ,例如東(dong) 方家園這樣的公司都經曆了一輪飛速的發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師告訴記者,“東(dong) 方家園這樣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是做商業(ye) 地產(chan) ,收取租金獲利。伴隨著地產(chan) 價(jia) 格的上漲,公司通過資產(chan) 抵押貸款,從(cong) 而不斷進行不斷擴張。”
然而,十年河東(dong) 十年河西,隨著房地產(chan) 調控政策和限購令的實施,家居建材行業(ye) 也開始遭遇“寒冬”。2012年9月,全球最大的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寶宣布關(guan) 閉了所有在華的12家門店。全球第二大家居建材零售商百安居也在不斷關(guan) 閉門店。而國內(nei) 家居建材零售銷售龍頭東(dong) 方家園也麵臨(lin) 虧(kui) 損的局麵。
“當年,家居建材的渠道商不斷進行擴張的基礎是地產(chan) 的價(jia) 格不斷上漲,然而,隨著土地價(jia) 格的回落,公司獲取資金的成本就會(hui) 上升,這導致這類公司資金壓力上升也很正常。”上述分析師告訴記者。
中投顧問建材行業(ye) 研究員鄒明曉在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表示,“限購令、房地產(chan) 調控對家居建材市場的發展有兩(liang) 點貢獻:其一,房地產(chan) 調控直接影響家居建材市場的需求,如此部分企業(ye) 或將處於(yu) 破產(chan) 邊緣,行業(ye) 內(nei) 兼並重組不可避免,行業(ye) 集中度有望提升;其二,國家在房地產(chan) 的調控政策中有所側(ce) 重,而不同的住房需要不同類別的家居建材,因此會(hui) 對家居建材行業(ye) 的產(chan) 品結構產(chan) 生影響。”
“受宏觀經濟及房地產(chan) 調控政策影響,近幾年家得寶和宜家都出現關(guan) 閉部門門店的現象,但是這並不代表其放棄中國市場,而是調整戰略以發現新的市場機會(hui) 。”鄒明曉告訴記者。
亟待轉型
“目前建材家居行業(ye) 情況不佳,除了跟房地產(chan) 調控有關(guan) 係之外,還跟國際經濟環境相關(guan) 。”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師告訴記者,“此前,國內(nei) 40%的建材家居是出口,而隨著近年來外圍經濟發展態勢不佳,以出口為(wei) 導向的建材家居公司不得不轉向內(nei) 銷。然而,這些公司以前是貼牌生產(chan) ,因此在國內(nei) 也沒有建立相應的品牌,這也會(hui) 影響市場銷售。”
此外,建材家居行業(ye) 也麵臨(lin) 著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家居行業(ye) 是勞動密集型行業(ye) ,麵對國內(nei) 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一部分企業(ye) 開始遷至東(dong) 南亞(ya) 國家進行生產(chan) 。”上述分析師告訴記者。
“目前家居建材行業(ye) 有兩(liang) 大挑戰:其一,終端需求不足,近幾年國家對房地產(chan) 行業(ye) 調控加強,作為(wei) 其關(guan) 聯產(chan) 業(ye) 家居建材行業(ye) 受其拖累,銷售業(ye) 績大滑;其二,亟待轉型,消費者的需求是行業(ye) 發展的方向,當前國內(nei) 消費習(xi) 慣已經改變,單純的家居建材賣場已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因此其亟待轉型。” 鄒明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注冊(ce) BVI公司]
“家居建材市場與(yu) 居民收入水平有很強的關(guan) 係,所以進口品牌在一線城市較有優(you) 勢,而國產(chan) 品牌在二三線城市因性價(jia) 比高、服務好等因素占有優(you) 勢。”鄒明曉表示。
目前,一些公司開始著手建材家居產(chan) 品的網上銷售,而一些電商也對此領域躍躍欲試。
“家居零售實體(ti) 店會(hui) 受到電商的衝(chong) 擊,因為(wei) 電商具有價(jia) 格低的優(you) 勢,但是當前電商渠道仍較為(wei) 混亂(luan) ,銷售的產(chan) 品也多集中在中低端產(chan) 品,因此未來家居零售實體(ti) 店可向高端轉型。”鄒明曉告訴記者。
“目前的建材家居市場比較混亂(luan) ,一是因為(wei) 行業(ye) 沒有統一的標準,二是因為(wei) 國內(nei) 建材家居市場參差不齊,有知名品牌公司為(wei) 數不多,三是因為(wei) 網上銷售售後服務以及相關(guan) 法律問題還沒有解決(jue) ,”一位業(ye) 內(nei) 人士告訴記者,“此外,這也跟人們(men) 的消費習(xi) 慣相關(guan) ,建材家居不是普通大眾(zhong) 消費品,人們(men) 還是希望能親(qin) 自感受產(chan) 品效果。因此,目前還是比較看好實體(ti) 店銷售。”
城鎮化助力
“近年來,隨著人們(men) 收入水平不斷提升,人們(men) 對建材家居的要求也不短提高。注重品牌,注重品質,注重個(ge) 性化設計將成為(wei) 未來方向。”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師告訴記者,“目前,定製家居的方式受到了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的歡迎。”
“例如索菲亞(ya) 提供的一站式服務,從(cong) 家居產(chan) 品的設計、製作都跟消費者進行溝通,”該分析師告訴記者,“這帶來的是差異化服務,但這樣做成本較高,也考驗企業(ye) 的及時供貨能力。”
“未來品牌建設會(hui) 影響公司的發展。”一位業(ye) 內(nei) 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宜家在國內(nei) 的知名度很高,這對國內(nei) 的企業(ye) 來說,應該值得學習(xi) 。”
“國內(nei) 的家居行業(ye) 應對競爭(zheng) 有兩(liang) 點:其一,繼續打服務牌,以高服務贏得消費者的認同;其二,可以發展品牌聯盟,如此便可集中資源應對進口品牌的競爭(zheng) 。” 鄒明曉表示。
“家居建材行業(ye) 因房地產(chan) 而起落,2012年房地產(chan) 逐漸走出低穀,回溫預期增強,而建材家居行業(ye) 景氣度會(hui) 落後房地產(chan) 3個(ge) 季度,從(cong) 目前來看,2013年家居建材行業(ye) 將有所回轉。”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師告訴記者。
此外,城鎮化建設也將對建材家居行業(ye) 起到拉動作用。
“城鎮化建設利好家居建材行業(ye) 發展,因為(wei) 城鎮化過程中必然會(hui) 大量建設房屋,如此便能增加家居建材行業(ye) 的市場需求,對其有很大的利好作用。”鄒明曉表示,“但是在此輪發展潮流中,企業(ye) 也不要盲目樂(le) 觀,一定要認清市場形勢,順市場需求而動,如此才能抓住機遇,獲得較大發展。
東(dong) 方家園關(guan) 門事件升級 東(dong) 方集團公布新證據
-本報記者 胡瀟瀅
東(dong) 方家園家居建材商業(ye) 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dong) 方家園)的關(guan) 店事件繼續發酵,隨著東(dong) 方集團和龍柏宏易資本集團(下稱龍柏宏易)兩(liang) 大股東(dong) 先後發言,東(dong) 方家園陷入了口水仗。
“我們(men) 並不希望口水仗升級”,昨日,東(dong) 方集團總裁孫明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我們(men) 希望與(yu) 龍柏宏易協商解決(jue) 此事。”
2013年伊始,東(dong) 方家園突然將其在北京僅(jin) 有的5家門店全部都暫停營業(ye) 。這引發了員工工資沒有著落、租戶利益受損等一係列連鎖問題。這個(ge) 從(cong) 2008年時盈利7000萬(wan) ,淪落到虧(kui) 損過億(yi) 元的家居建材企業(ye) ,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崩盤的邊緣?這些年股權轉讓的背後,誰在做幕後推手?
龍柏宏易是否有增資義(yi) 務?
2008年8月,瑞寰資本控股有限公司實際控製的ARCH Household Limited,簡稱“ARCH”,向東(dong) 方家園增資。增資完成後,東(dong) 方家園有限公司、中國家居建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 ARCH分別占有東(dong) 方家園35%、33%和32%股權。
2012 年2月、10月,公司分別收到瑞寰資本的口頭告知和書(shu) 麵通知,瑞寰資本已將ARCH 和建材投資集團的全部股權轉讓給龍柏宏易的全資子公司。按此,龍柏資本集團將持有東(dong) 方家園65%的股權,成為(wei) 東(dong) 方家園的實際控製人,隨後,東(dong) 方集團表示東(dong) 方家園不再納入公司合並報表範圍。
東(dong) 方集團總裁孫明濤認為(wei) ,東(dong) 方家園之所以會(hui) 出現目前關(guan) 店事件,是由於(yu) 該公司的大股東(dong) 龍柏宏易遲遲不肯履行注資義(yi) 務造成的。“我相信龍柏宏易有能力也有誠意能解決(jue) 東(dong) 方家園的問題”孫明濤如此表示,東(dong) 方家園的董事長兼法人代表叢(cong) 亮則坦言,“東(dong) 方家園目前如果有了資金的話,進行全麵調整並不複雜,能解決(jue) 目前的困難。”
然而龍柏宏易的律師聲明則表示:“各方始終未簽署正式的增資協議,因此龍柏宏易從(cong) 未成為(wei) 過家園商業(ye) 的 實際控製人。在談判過程中卻發現東(dong) 方集團作為(wei) 上市公司在關(guan) 聯交易、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等相關(guan) 方麵存在瑕疵。”
麵對龍柏宏易的反擊,昨日,東(dong) 方集團再次拋出新的證據,東(dong) 方集團總裁孫明濤用向記者展示了2012年2月17日,龍柏宏易與(yu) 東(dong) 方集團進行第一次會(hui) 麵,並正式簽署的《合作框架備忘錄》。以及2012年3月22日,雙方再次簽署的《重組安排備忘錄》。
東(dong) 方集團表示,在這兩(liang) 份生效的法律文件中,龍柏公司都明確承諾在2012年6月30日前完成瑞寰資本對東(dong) 方家園的3.46億(yi) 元人民幣增資義(yi) 務。東(dong) 方集團總經理孫明濤稱,截至目前,該筆3.46億(yi) 元增資款仍未到位。而作為(wei) 東(dong) 方家園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長的叢(cong) 亮在接受電話采訪的時候則表示,目前龍柏宏易總裁蔣躍敏在東(dong) 方家園經營期間仍全部履行董事長職責,而他本人僅(jin) 僅(jin) 負責法律程序的簽字而已。
對上市公司業(ye) 績無影響
作為(wei) 上市公司,東(dong) 方集團表示,雖然此前為(wei) 了東(dong) 方家園的發展,在其暫停營業(ye) 前,向其提供了累計獎金3億(yi) 元的資金支持,但是,該筆資金是由東(dong) 方集團的大股東(dong) 出資,對上市公司並無影響。截至目前,東(dong) 方集團與(yu) 東(dong) 方家園並無資金往來餘(yu) 額,因此,東(dong) 方家園暫停營業(ye) 或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不會(hui) 對公司2012年利潤狀況產(chan) 生重大影響。
資料顯示,2011年東(dong) 方家園實現營業(ye) 收入10.2億(yi) 元,實現營業(ye) 利潤-0.49億(yi) 元;2012年上半年實現營業(ye) 收入1.9億(yi) 元,實現營業(ye) 利潤-1.24億(yi) 元。
針對2011年以來公司建材流通板塊持續虧(kui) 損局麵,東(dong) 方集團總經理孫明濤稱,公司已從(cong) 產(chan) 業(ye) 布局上對東(dong) 方家園逐步進行戰略調整。剝離常年處於(yu) 虧(kui) 損狀態的東(dong) 方家園,有利於(yu) 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整體(ti) 收益水平。
雖然曾經是建材市場的知名企業(ye) ,但是經曆了十三年寒暑,東(dong) 方家園走到了困境之中。孫明濤無奈的表示,如果合作方能夠及時、完整的履行增資承諾,東(dong) 方家園不會(hui) 走到今天這個(ge) 地步。東(dong) 方集團最後一次與(yu) 龍柏宏易交流仍然是在2012年的11月份,從(cong) 12月份開始,無論是管理層還是我們(men) ,與(yu) 龍柏宏易溝通出現障礙,直到2012年12月31日,,我們(men) 曾經協商2013年1月4日下午,各方股東(dong) 召開股東(dong) 會(hui) ,共同探討零售解決(jue) 方案,但是1月3日,開始電話無人接聽,1月4日的股東(dong) 會(hui) 未能如期召開。叢(cong) 亮也表示,龍柏宏易總經理蔣躍敏實際履行董事長職責,但是從(cong) 2012年12月31開始,電話便無人接聽,“我們(men) 家園的領導班子曾經表示,希望蔣總能開個(ge) 會(hui) ,如果2013年1月4日之前沒回複,我們(men) 就集體(ti) 辭職,但是至今仍未有任何回複。”
外資建材家居商遇冷 宜家遭代工廠倒戈
-本報記者 楊 萌
2012年的建材家居賣場曾經紅極一時,但年中時期,這些建材家居賣場卻出現了陸續關(guan) 門的窘境,不少商戶們(men) 要求退租,一場行業(ye) 內(nei) 部洗牌正在悄然進行。
2012年英國的百安居因為(wei) 銷售情況不好,削減了在華賣場數量;直至去年9月中旬,美國的家得寶也因為(wei) 戰略區域調整,宣布關(guan) 閉在天津、鄭州的8家賣場。曾經“金九銀十”的銷售旺季,在2012年顯得頗為(wei) 冷淡。
而2012年建材家居零售商陷入的漩渦仍未停息,繼續百樂(le) 居、家得寶之後宜家家居又陷入了代工廠集體(ti) 倒戈的事件中。
遭代工廠倒戈
有不願具名的分析師表示:“一方麵可能是因為(wei) 國家對樓市限購政策抑製了部分投資性需求;另一方麵,有可能是因為(wei) 剛性需求在反彈的房價(jia) 和從(cong) 嚴(yan) 的調控麵前,不少人持觀望態度。”但他認為(wei) ,這也隻是外因而已,不能將建材家居賣場遇冷的情況與(yu) 地產(chan) 調控絕對的聯係在一起。但是,他也並沒有完全否認上述政策性因素對於(yu) 建材家居行業(ye) 的影響。
“雖然很多外資建材家居企業(ye) 關(guan) 閉、削減店麵,但宜家遇到的情況與(yu) 他們(men) 不同,或許上述外資企業(ye) 經營確實遇到了困難,而宜家卻因為(wei) 自己的低價(jia) 戰略‘埋單’。”該分析師表示。
據公開資料顯示,截止到2012年年底時,宜家僅(jin) 用了11家門店和14年時間成為(wei) 了中國建材家居銷售商中的“佼佼者”,而這一點在其2011年的數據中可以得知,2011年時宜家中國銷售額超過49億(yi) 元,市場份額接近0.5%,而在中國的上萬(wan) 家建材家居銷售商中,有沒有第二家份額超過0.1%。而宜家家居更成為(wei) 了評判生活是否小資的標準。
那麽(me) 既然有這樣的“好東(dong) 家”為(wei) 何出現代工廠集體(ti) 倒戈的事件呢?
據記者了解,事實上,代工合作的方式在最初確實獲得了雙贏的局麵,不僅(jin) 代工廠的業(ye) 務量突飛猛進,而在一家嚴(yan) 格的控製下工廠的技術和品質控製也得到了發展。但自歐債(zhai) 危機以來,人民幣對內(nei) 貶值以及原材料成本上漲的因素影響,代工廠的微薄利潤被侵蝕,而宜家方麵持續的低價(jia) 銷售帶來的壓力卻沒有改變。
以記者了解到的一家代工廠為(wei) 例,1997年到2011年的近十多年事件中,宜家對其生產(chan) 的一款窗簾采購價(jia) 從(cong) 每平方米10美元降到了8美元,原材料價(jia) 格在2010年時就上漲了四成。而之後,眾(zhong) 多代工廠曾於(yu) 宜家溝通,希望提高采購價(jia) 格,但最終未獲同意。采購價(jia) 提不上去,利潤也就更沒有保障,所以,在近幾年家居市場不景氣的時期,很多代工廠商出現了集體(ti) 倒戈,自立門戶的情況。
壓榨利潤成倒戈主因
“宜家這樣的建材家居銷售商在中國會(hui) 受到歡迎,原因在於(yu) 國內(nei) 目前收入水平還低於(yu) 歐美等國家,原本以低價(jia) 取勝的宜家在中國卻成為(wei) 了‘小資’的代名詞。簡潔明快的北歐設計以及極易拆解與(yu) 組合的特性,讓一些堅定的宜家控,甚至從(cong) 沒有宜家的城市驅車數百公裏,來到總是排著長長隊伍的收銀台前欣然掏出大把的人民幣。而其適應人群及受15歲至45歲不等購買(mai) 者的歡迎,而歡迎程度已經超出了宜家的想象。當然一些商品價(jia) 格並不高,所以,還是有一部分消費者會(hui) 被吸引。”有分析人士如是向記者指出。
所謂的價(jia) 格低廉,恐怕與(yu) 宜家對於(yu) 代工廠的“苛刻”有很大關(guan) 係。據記者了解,以宜家銷售的一款椅子為(wei) 例,宜家之前報價(jia) 是7.63美元,折合人民幣49.2元,而代工廠除去原材料、水電費和工人工資後,一把椅子利潤不到8美分,折合成人民幣隻有5毛錢左右。
那麽(me) ,在此次建材家居行業(ye) 中宜家會(hui) 否受到影響時,有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誠然整個(ge) 行業(ye) 的不景氣會(hui) 影響到商家,但是會(hui) 以渠道商為(wei) 主,宜家這類擁有自己產(chan) 品的銷售商會(hui) 受到影響但不會(hui) 很大。
上述業(ye) 內(nei) 人士對此表示:“由於(yu) ,10多年在中國本土運作的經驗,使得宜家已經摸準了中國消費者的‘脈搏’,可以說,他們(men) 了解客戶的需求,並會(hui) 適當調整。所以,在行業(ye) 洗牌在所難免的時候,對於(yu) 想要生存下去的建材家居商,應該適當調整擴張的步伐和節奏,同時去挖掘自身的潛力,用好的產(chan) 品、好的品牌吸引和留住客戶。同時在營銷和服務上下功夫,提升自己的競爭(zheng) 力。”
建材市場利潤遭精裝房“壓榨” 資金周轉陷入困境
分析人士透露,大型房企通過招標方式采購精裝房部品,這或將變相導致部分建材家居企業(ye) 利潤被攤薄
-本報記者 王麗(li) 新
新年伊始,東(dong) 方家園這個(ge) 曾經中國最大的家居建材連鎖公司卻關(guan) 閉了其在北京僅(jin) 有的5家門店。對此,不禁有市場人士質疑,難道這是家居建材市場疲軟的又一個(ge) 信號?
“目前,以往與(yu) 我們(men) 簽約的地板等家居建材企業(ye) 並未提出上調價(jia) 格”,一位上海龍頭房企高層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樓市量價(jia) 齊升的趨勢,參與(yu) 競標的建材家居企業(ye) 也有可能提提價(jia) 。
值得一提的是,有業(ye) 內(nei) 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多數房地產(chan) 企業(ye) 正加大精裝修房的投入比例,而大型房企一般通過招標方式采購精裝修建材家居部品。如此一來,壓低成本成為(wei) 其中標的重要標準。
不過,上述房企高管也向本報記者透露,實際上公司基本上可以以出廠價(jia) 獲得精裝修部品,因此中標家居建材企業(ye) 這部分利潤一般都很低。
家居建材賣場衝(chong) 擊較大
據一項家居統計數據顯示,自2011年8月份以來,北京各類家居建材賣場已有12家正式關(guan) 門,且目前還有幾家正在準備“離場”。
更值得注意的是,據《東(dong) 地產(chan) 》不完全統計,自2011年10月以來,在經媒體(ti) 廣泛報道的跑路老板中,共有17位來自家居業(ye) ,7位來自建材等相關(guan) 行業(ye) ,約占總數量的八成以上。
上述數據或許可以窺見家居建材行業(ye) 的寒冷程度,除了房地產(chan) 調控政策導致過去一年多時間樓市成交低迷,處於(yu) 房地產(chan) 行業(ye) 下遊的家居建材產(chan) 業(ye) 鏈受到很大影響外,精裝修樓盤不斷大量入市也是致使部分家具建材公司陷入資金周轉困境的主要因素。
“這個(ge) 樓盤是精裝修產(chan) 品,拎包即可入住”,多個(ge) 樓盤銷售員均向記者表示,尤其剛需樓盤和高端豪宅的精裝修比例越來越大。
據公開資料顯示,從(cong) 房地產(chan) 行業(ye) 的發展情況看,精裝修房已經成為(wei) 未來的發展趨勢。數據顯示,在目前的銷售樓盤中,精裝修或全裝修房的比例,北京為(wei) 50%、廣州是70%,深圳則早在2008年就計劃在“2010年年底前全裝修住宅銷售率達到100%”。
而據記者了解,國內(nei) 最大的房企萬(wan) 科地產(chan) 的精裝修房占到其全部產(chan) 品的比例達到90%,甚至更多,這也是其倡導住宅產(chan) 業(ye) 化發展模式的結果。
一位塗料企業(ye) 的總經理向本報記者表示,精裝修房大麵積入市後,房地產(chan) 工程市場開始興(xing) 起,而國內(nei) 工程類產(chan) 品競爭(zheng) 局勢很激烈,這給家居建材賣場沉重一擊。家居建材行業(ye) 的流通環節也隨之改變,大量家居建材產(chan) 品的銷售渠道開始從(cong) 傳(chuan) 統的家居賣場向房地產(chan) 工程市場轉移。[注冊(ce) 開曼公司]
利潤被攤薄
“在成本管控上,家居建材企業(ye) 可以與(yu) 房企直接合作,省掉了流通環節的一部分成本”,一位房企高管向本報記者表示,但家居建材企業(ye) 若想中標,必然也要壓低產(chan) 品價(jia) 格,甚至一般中標企業(ye) 都是以出廠價(jia) 格或者經銷商能夠拿到的低價(jia) 出售產(chan) 品給房企。
該人士還向記者透露,從(cong) 上述情況來看,雖然與(yu) 房企合作能夠獲得大單,但事實上家居建材企業(ye) 的成本並未降低,利潤反而被攤薄了。因為(wei) 其中有很多潛在成本,而這些潛在成本中就包括高企的資金成本。
正如上述塗料企業(ye) 的總經理向本報記者透露的那樣,一般家居建材企業(ye) 中標後供貨給房企,但房企不會(hui) 收貨即付款,而是采取另一種付款方式。攤開這個(ge) 問題展來講,多數開發商精裝修房的建材家居部品是在房屋交付給業(ye) 主之後,房企再付款給部品的供應商,這種付款方式對家居建材企業(ye) 考驗非常大,資金成本高攀,資金周轉能力卻疲弱。
在此背景下,開發商除了看價(jia) 格,還包括墊資能力,這對企業(ye) 又是一重壓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樓市成交量回暖也無法短期內(nei) 回饋到建材家居市場中來,因為(wei) 2012年成交的期房,多數是2013年後半年或者2014年交房,而購房者並不一定拿到鑰匙就馬上裝修,從(cong) 這一角度看,2013年的家居建材市場或許仍舊不樂(le) 觀。
不過,有業(ye) 內(nei) 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隨著樓市回暖,量價(jia) 齊漲的市場預期強烈,而交付樓盤增多,市場需求也將水漲船高,因此家居建材企業(ye) 還是有信心熬過行業(ye) 寒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