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幾乎沒有門檻的糧油加工,將成為(wei) 資金和技術密集的行當,大企業(ye) 將有更多發言權。
中國糧油業(ye) 是門檻很低的行業(ye) ,隻要出現賺錢的機會(hui) ,馬上就會(hui) 引來眾(zhong) 多的跟風者,導致糧油行業(ye) 加工產(chan) 能普遍過剩。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糧食加工業(ye) 發展規劃(2011~2020年)”顯示,[BVI公司注冊(ce) 說明書(shu) ]2010年,全國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ye) 1.83萬(wan) 個(ge) ,如果加上規模以下的糧食加工企業(ye) ,企業(ye) 的數目將更為(wei) 龐大。
門檻抬高
綜合業(ye) 內(nei) 人士消息,具體(ti) 來看,在大豆壓榨領域,大豆年加工能力估計已經超過1億(yi) 噸,約有一半的產(chan) 能過剩;油菜籽領域,全國年加工能力約為(wei) 4000萬(wan) 噸,而中國油菜籽產(chan) 量隻有1200萬(wan) 噸左右,約有70%產(chan) 能過剩;稻穀、小麥加工行業(ye) 產(chan) 能利用率也有約60%或者40%的產(chan) 能過剩。
在這種情況下,由於(yu) 大量糧油加工企業(ye) 規模較小,技術、管理水平較低,加工產(chan) 品的品質不高甚至不符合國家標準的情形屢有發生。以地溝油為(wei) 例,有關(guan) 部門加大了打擊力度,仍然無法禁絕,正是由於(yu) 一些糧油企業(ye) 受巨大的利益誘惑,一再鋌而走險。
但是大的環境形勢在變化,中華油脂網信息主編郭清保認為(wei) ,近年來國內(nei) 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要求糧油加工企業(ye) 必須保證糧油的質量和健康,要實現這個(ge) 目的,企業(ye) 要盡可能將上遊的產(chan) 業(ye) 鏈環節控製在自己手裏。糧油加工的上遊包括種子、化肥、種植、收儲(chu) 等,一些大型糧食加工企業(ye) 已經開始嚐試與(yu) 一些種子公司合作培育品質優(you) 良並且性能穩定的農(nong) 作物種子,再與(yu) 優(you) 質產(chan) 地的農(nong) 民及合作社簽訂購銷協議,統一種植選定的種子,按照統一的技術要求耕種農(nong) 作物。
一直以來,科研都是糧油加工業(ye) 的“短腿”。2010 年,糧食加工業(ye) 科技投入僅(jin) 占銷售收入的0.2%左右,大大低於(yu) 發達國家2%~3%的平均水平。國內(nei) 基礎研究薄弱,國家工程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和企業(ye) 研發中心等創新平台數量較少,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糧食加工業(ye) 創新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不足,關(guan) 鍵技術裝備的開發大多處於(yu) 仿製階段,科技成果儲(chu) 備少、轉化慢,產(chan) 品技術含量低,高品質產(chan) 品少,製約糧食加工產(chan) 業(ye) 升級。[BVI公司特點及優(you) 勢]
此前,中糧集團宣布投資32億(yi) 元建設中糧營養(yang) 健康研究院,而益海嘉裏集團也宣布投資8億(yi) 元在上海建立全球研發中心,都是希望通過研發營養(yang) 健康的新產(chan) 品保持甚至擴大各自的市場份額。郭清保說,中糧、益海嘉裏都是全產(chan) 業(ye) 鏈的打法,一般企業(ye) 沒有實力效仿,在這個(ge) 圈子裏,小企業(ye) 將越來越玩不起。
央企崛起
在改革開放後較長的一段時間裏,民營企業(ye) 、外資企業(ye) 扮演了市場主力的角色,國有企業(ye) 對行業(ye) 的影響力並不明顯。以中糧集團為(wei) 例,糧油貿易曾經是該公司主要的收入來源;另一家央企中國中紡集團公司多數時間裏也主要是從(cong) 事大豆的進出口貿易,糧油加工企業(ye) 則是這些央企的下遊企業(ye) 。
工信部的文件顯示,2010 年,民營企業(ye) 、外商及港澳台商企業(ye) 、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ye) 實現銷售收入分別占全行業(ye) 總量的66%、25%和9%,大米產(chan) 量分別占總量的87%、1%和12%,小麥粉產(chan) 量分別占總量的87%、5%和8%,玉米加工產(chan) 量分別占總量的66%、26%和8%。
2010年以後,中糧集團、中國儲(chu) 備糧管理總公司(中儲(chu) 糧)、中國中紡集團三家央企在糧油加工業(ye) 的影響力快速提升,三家央企大規模開展加工業(ye) 務。中糧集團從(cong) 事農(nong) 產(chan) 品[5.71 0.18% 股吧 研報]加工的主要業(ye) 務平台中國糧油控股[4.53 -1.95%](00606.HK)大豆等油籽2010年油籽年壓榨能力是708萬(wan) 噸,食用毛油年精煉能力是225萬(wan) 噸,到今年6月份,中國糧油控股的油籽壓榨能力和食用毛油精煉能力分別增至1038萬(wan) 噸和417萬(wan) 噸,增幅分別達到47%和85%。
中國中紡集團2011年油料壓榨能力達到716萬(wan) 噸/年、精煉和分提能力190萬(wan) 噸/年,加上兩(liang) 個(ge) 大豆壓榨項目正在建設中,全部建成後,總的壓榨能力將逼近1000萬(wan) 噸,與(yu) 益海嘉裏、中糧集團處於(yu) 相似水平。
與(yu) 中糧、中紡集團相比,中儲(chu) 糧最近幾年的擴張速度並不慢。中儲(chu) 糧食用油業(ye) 務已有包括鎮江、天津、東(dong) 莞在內(nei) 的三個(ge) 生產(chan) 基地,旗下油脂有限公司還正式推出小包裝食用油品牌“金鼎”,中儲(chu) 糧方麵透露的信息顯示,金鼎2012年的銷售目標為(wei) 20萬(wan) 噸,2013年的銷售目標是30萬(wan) 噸,年均增速將達到50%。最終目標是用5年時間年銷量達到100萬(wan) 噸,屆時將占據國內(nei) 小包裝食用油10%~15%的市場份額。
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稱,央企與(yu) 民營企業(ye) 、外資企業(ye) 相比,在很多方麵有比較優(you) 勢。以油菜籽收儲(chu) 為(wei) 例,往年,中儲(chu) 糧、中糧獲得了收儲(chu) 的資格,[BVI離岸公司的簡介]這些企業(ye) 還被授權可以委托其他民營企業(ye) 代為(wei) 收購和加工油菜籽,被委托企業(ye) 每噸可以獲得一定比例的加工費用,這是無風險的收入,民營企業(ye) 大多趨之若鶩,而能不能參與(yu) 收儲(chu) ,中儲(chu) 糧等有較大決(jue) 定權。
此外,在融資等方麵,央企也有一定的方便。央企在糧油領域的影響力放大將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