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北京國際風能展如約而至。展會(hui) 在位於(yu) 北京順義(yi) 的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拉開帷幕,展館南邊登陸廳門口幾乎“門可羅雀”,往年的“一字長蛇陣”不見了蹤影。[注冊(ce) 新加坡公司]
步入展廳,展會(hui) 的冷意並未消減。展商及工作人員數量似乎要比觀眾(zhong) 多,而像三一電氣這樣的展會(hui) 老麵孔今年也首次缺席。也許是為(wei) 了掩飾展會(hui) 遇冷的尷尬,主辦方還在閑置的公共區域鋪上了熒光綠的地毯。
“冷”字也成為(wei) 貫穿展會(hui) 論壇始終的關(guan) 鍵詞,與(yu) 會(hui) 人員談及最多的話題也是由這個(ge) “冷”字所折射出的風電產(chan) 業(ye) 寒冬光景。
不過,顯然“知冷易,過冬難”。目前,包括維斯塔斯、華銳、金風等在內(nei) 的一線風機巨頭幾乎無一幸免,主營業(ye) 務遇冷,財報難看;而國內(nei) 一批二三線風機企業(ye) 已經選擇離開,另一些三四線企業(ye) 則“騎虎難下”,備受煎熬。
麵對展會(hui) 和產(chan) 業(ye) 的冷清景象,同樣前來觀展的中國農(nong) 業(ye) 機械工業(ye) 協會(hui) 風能設備分會(hui) 副秘書(shu) 長呂青源顯得極為(wei) 平靜:“冷是正常的,展會(hui) 表麵上冷,實質上反映了風電產(chan) 業(ye) 正從(cong) 高速增長時期向比較成熟階段過渡,正從(cong) 盲目‘追風’向理性發展轉變。這也是一個(ge) 泡沫擠出的過程。”
風電深陷“冰凍期”
自我救贖迭出:裁員、停工、拋售、重組。
風電寒冬,無論是行業(ye) 巨頭還是無名小輩,大家都無法置身事外,有的苦苦支撐,有的選擇離開,有的騎虎難下。
“對不起,她已經離職了。”當記者撥通維斯塔斯中國北京辦公地總機,提出采訪其運營卓越中心某位負責人時,卻得到了這樣的答複,不禁令人大感失望和意外,畢竟在數月前,這位負責人還在向記者暢談公司的“過冬策略”。
最近像這位負責人一樣,作為(wei) 全球排名第一的風機廠商的其他一些員工也將不得不離開。
在今年1月份宣布在全球裁員2335人之後,維斯塔斯又於(yu) 日前宣布了進一步裁員計劃,擬在2013年底前將全球員工數量從(cong) 2012年初的2.27萬(wan) 人縮減至1.6萬(wan) 人,整個(ge) 公司人員將縮水30%。
而這一切動作的目的似乎很明確:“止血”。 其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當季稅後虧(kui) 損1.75億(yi) 歐元(約合2.23億(yi) 美元),遠超去年同期6000萬(wan) 歐元(約合7692萬(wan) 美元)虧(kui) 損。
除了維斯塔斯,身陷寒冬泥沼的還有華銳風電[5.29 1.93% 股吧 研報](601558)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558.SH)。“有停工休假的通知,目前確定的是351個(ge) 人。”繼應屆生解約門之後,華銳風電最近又爆出變相裁員的消息,對此一位華銳內(nei) 部員工向本報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
[注冊(ce) 新西蘭(lan) 公司]華銳風電11月17日晚間發布《關(guan) 於(yu) 部分崗位員工停工放假的通知》,對開工不足或已停產(chan) 的相關(guan) 崗位執行停工放假決(jue) 定。
通知稱,自今年以來,華銳風電業(ye) 務受整體(ti) 經濟形勢低迷和產(chan) 業(ye) 政策緊縮的不利影響,生產(chan) 經營麵臨(lin) 調整,眾(zhong) 多崗位開工不足或已停產(chan) ,大量員工已無任務安排。而其第三季度財報也顯示,形勢不容樂(le) 觀: 當季實現收入5.48億(yi) 元,同比下滑82.12%,環比下滑71.58%,虧(kui) 損2.80億(yi) 元。
而國內(nei) 另一風機巨頭,金風同樣難敵寒冬。其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當季營收24.6億(yi) 元,淨利潤為(wei) 負3243.88萬(wan) 元,為(wei) 2008年以來的首次單季度虧(kui) 損。公布財報當日,金風就將其西安金風80%的股權出售給中國北車[4.14 1.47% 股吧 研報]股份有限公司,大有“斷尾求生”之意。
不過,彭博新能源財經風電分析師朱羽羽向本報記者表示,雖然國內(nei) 風機大廠商都遇到現金流問題,但金風的狀況總體(ti) 略好。
“包括華銳、金風等在內(nei) 的前六家風機企業(ye) 占到了全國風機總產(chan) 能和產(chan) 量80%左右份額,他們(men) 的經營狀況整體(ti) 都不盡如人意,這已是不爭(zheng) 的事實。” 呂青源則向本報記者表示,這些企業(ye) 基本反映了中國風電[0.24 0.00%]產(chan) 業(ye) 特別是製造業(ye) 麵臨(lin) 的尷尬現狀。
與(yu) 這些巨頭家大業(ye) 大,苦苦支撐不同,包括江蘇寶南、四川風瑞在內(nei) 的不少於(yu) 10家整機企業(ye) 則已經實質性退出,而另外至少20家三四線實力更弱的企業(ye) 目前則是騎虎難下,進退維穀。
呂青源解釋說:“這些企業(ye) 前期已經投入了大量資金,市場前景卻不明朗,總體(ti) 向好,但這一輪低潮期何時結束誰都拿不準,於(yu) 是就開始糾結。”
風電整機產(chan) 能過剩率50%以上
平均利潤率已低於(yu) 其他機械行業(ye) 。
北京國際風能展就是風電產(chan) 業(ye) 發展的晴雨表,見證了中國風電產(chan) 業(ye) 的起伏。展會(hui) 主辦方提供的資料顯示,自2008年首屆展會(hui) 開始至2011年,參展企業(ye) 持續增加,去年更是達到了破記錄的612家,而本屆展會(hui) 展商則縮至400家。這與(yu) 風電產(chan) 業(ye) 近些年的發展軌跡基本契合。
呂青源不禁感慨:“過去展會(hui) 現場可以說人聲鼎沸。那時候環境好,隨著三北地區千萬(wan) 千瓦級風電建設推進以及國家一係列政策的實施,風電產(chan) 業(ye) 呈現迅速增長趨勢,產(chan) 品供不應求,利潤率極高,受到業(ye) 外人士的廣泛關(guan) 注,社會(hui) 資本紛紛湧入,來看展的人自然多。”
但好景不長,隨著全球經濟走低以及國內(nei) 電力體(ti) 製掣肘,風電建設與(yu) 電網規劃脫節,並網難逐漸顯現,棄風限電等問題日益凸顯加劇。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hui) 風能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理事長施鵬飛在今年展會(hui) 論壇上表示,雖然2011年風電並網裝機達4700萬(wan) 千瓦,但棄風電量則達到了123億(yi) 千瓦時,折合損失電費66億(yi) 元。
不僅(jin) 如此,一些風電場還大麵積出現了因為(wei) 質量等原因導致的風機事故,給高歌猛進的中國風電蒙上一層陰影。
而與(yu) 此同時,海上風電建設也因為(wei) 技術等問題難有大起色,下遊市場的出現疲軟跡象,使得2011年風電投資增速放緩。此外,隨著國家信貸政策收緊以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以及《風電場功率預測預報管理暫行辦法》等規定出台,風電場開發門檻不斷提高,投資熱情降低。
需求不振之時,供給卻未止步,供需矛盾加劇。有數據顯示,目前國內(nei) 風電整機行業(ye) 產(chan) 能約在30吉瓦至35吉瓦,而2011年全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僅(jin) 為(wei) 17吉瓦,因此風電整機產(chan) 能過剩率在50%以上;而從(cong) 零部件角度看,鑄件過剩100%以上,齒輪箱過剩100%以上,葉片過剩30%以上。
產(chan) 能過剩,競爭(zheng) 加劇,製造商紛紛降價(jia) ,利潤逐漸攤薄,產(chan) 業(ye) 正在整合。呂青源稱,風電製造業(ye) 利潤率已經低於(yu) 社會(hui) 平均利潤率甚至低於(yu) 其他機械行業(ye) 。利潤減少和無利可圖使得當初“慕風電大名而來”的社會(hui) 遊資不得不退出或者更審慎地進入正處寒冬的風電行業(ye) 。
不過,在呂青源看來,風電製造業(ye) 平均利潤率已經低於(yu) 其他機械行業(ye) 有點矯枉過正,對於(yu) 一個(ge) 有序發展的行業(ye) 來說,利潤率應與(yu) 其他行業(ye) 基本持平或相當才屬正常。
苦撐者拚“軟實力”?
側(ce) 重服務成為(wei) 一些廠商不約而同的選擇。
盡管寒冬持續,但樂(le) 觀情緒仍在蔓延,春天何時來臨(lin) 卻是未知數。
樂(le) 觀者不乏其人,世界銀行中蒙局高級項目官員宋彥勤向本報記者表示:“展會(hui) 和產(chan) 業(ye) 遇冷是相對的。去年中國還有近1700萬(wan) 千瓦的新增裝機量,市場總體(ti) 還是在增長,隻不過速度有所放緩而已。”
放眼全球,最近發布的《全球風電發展展望2012》亦預測,到2012年有望實現40吉瓦的年新增裝機,到2020年,風電可以供應全球12% 的電力需求。[注冊(ce) 塞舌爾公司]
而要實現這一切,顯然不易。“穩定是確保風電產(chan) 業(ye) 長期發展的至關(guan) 重要的因素, 長期穩定的政策將向投資者發送一個(ge) 清晰的信號,使其了解政府對其的發展願景。”綠色和平國際可再生能源高級專(zhuan) 家斯凡·泰斯克(Sven Teske)表示,全球風電發展展望顯示,到2020年風電產(chan) 業(ye) 將提供210萬(wan) 個(ge) 就業(ye) 機會(hui) ,這一規模是目前的三倍。目標實現需正確的政策支持。
從(cong) 需求的角度來看,風電主要市場仍然在中國本土,麵對並網、限電等桎梏,的確需要國家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除了以強力有效的政策促進國內(nei) 市場不斷穩定擴容,以需求提振供給之外,處於(yu) 微觀層麵並作為(wei) 供給方的製造企業(ye) 也在苦求過冬之道:出售資產(chan) 、減員瘦身、換帥、向產(chan) 業(ye) 鏈下遊發展投建風電場,進軍(jun) 海外市場特別是巴西等新興(xing) 市場,但成效難測。
不過,從(cong) 展會(hui) 現場發現,維斯塔斯、金風等風機巨頭將更多精力投向了提供係統方案和服務。金風推出了定製化產(chan) 品、分散式風電開發係統解決(jue) 方案以及風電場並網友好和“數字化”風電場管理等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拚起了“軟實力”。
行業(ye) 整合之際,側(ce) 重服務成為(wei) 一些廠商不約而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