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交易的金融化時代來了,且“名正言順”開始為(wei) 下遊所接受。
據《金融時報》6月30日報道,日本三井商社已與(yu)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簽訂了日本首個(ge) 鐵礦石掉期交易。
由於(yu) 目前的季度定價(jia) 模式,已與(yu) 起伏的現貨市場高度關(guan) 聯,利用掉期交易來對衝(chong) 現貨市場的價(jia) 格,鐵礦石正成為(wei) 外資銀行、交易所等金融機構追逐的新目標。
“遙遠地觀察”,6月30日,一家外資投行的駐華高管人士這樣形容中方此時對鐵礦石掉期交易的態度。
“中國對金融衍生品的整個(ge) 態度都比較謹慎,這又涉及到敏感的鐵礦石問題,目前隻有少數不受監管的企業(ye) ,通過有限的渠道,參與(yu) 一小部分。”他說。
更多的中國鋼企、貿易商、監管機構,在金融衍生品不可控的風險麵前,除了觀望,正在“痛苦而充滿抗拒”地準備著。
掉期交易擴大
鐵礦石掉期交易,以鐵礦石指數為(wei) 交易標的,由於(yu) 指數無法交割,因此到期均以現金結算。而以現金結算的過程涉及到兩(liang) 個(ge) 價(jia) 格,一是約定的買(mai) 入/賣出價(jia) 格,一是按合同規定的參考價(jia) 格,比如,某段時間內(nei) 鐵礦石指數的平均價(jia) 格,兩(liang) 者之差就是掉期交易者的利得或損失,相當於(yu) 對鐵礦石在這兩(liang) 個(ge) 價(jia) 位上做了個(ge) 一買(mai) 一賣的操作。
據悉,三井大宗商品交易和風險管理部門總經理Tomohiro Saeki表示,此次交易是日本“在鐵礦石掉期市場中的一次試水”,涉及的是2010年下半年每月1萬(wan) 噸的鐵礦石。
“日本這樣一筆交易量不大,甚至可以說非常小,”6月30日,上述投行高管向本報記者表示,“但以後很難講,因為(wei) 有需求,估計整個(ge) 市場會(hui) 非常大。就像國內(nei) 期貨市場的發展一樣,也經曆了從(cong) 少量到爆發式的增長。”
據統計,目前鐵礦石金融或衍生品市場的規模仍然很小,約為(wei) 3億(yi) 美元。但有分析人士預測,到2020年時,鐵礦石掉期額將增長至約2000億(yi) 美元。
擴大的不僅(jin) 是容量,還有其速度。
2009年4月,新加坡交易所宣布推出全球第一份鐵礦石掉期結算合同(SWAP),用以對衝(chong) 鐵礦石現貨市場的價(jia) 格波動風險。剛推當月,新交所的月度鐵礦石交易量隻有16.15萬(wan) 噸,但到今年1月份,交易量已猛增至141.85萬(wan) 噸。
上述投行高管表示,目前,新加坡交易所的月結算量已有差不多200萬(wan) 噸左右,鐵礦石掉期結算合同的發展勢頭比較迅速。
德意誌銀行(Deutsche Bank)金屬交易全球負責人雷蒙德·凱(Raymond Key)進一步表示,“(鐵礦石掉期)額實質性激增”的所有要素都已“具備”。
據記者了解,目前幾乎所有知名外資銀行、交易所等金融交易機構,對於(yu) 全球展開鐵礦石掉期交易充滿了推廣的興(xing) 趣。
目前,除新加坡交易所和德意誌銀行外,倫(lun) 敦清算所(LCH)、美國洲際交易所(ICE)、美國芝加哥商業(ye) 交易所控股公司等,也開始提供鐵礦石掉期期貨交易和結算服務。
中方“痛苦”研究
借日本邁出的這一步,金融界人士毫不諱言,希望日本貿易商和鋼鐵生產(chan) 商們(men) 的這類舉(ju) 措能引起效仿。
還有消息表明,日本最大的綜合商社三菱(Mitsubishi),也在和銀行為(wei) 明年安排的、規模大得多的鐵礦石掉期套保交易進行談判。
對此,國內(nei) 一家大型鐵礦石貿易商的負責人士6月30日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國內(nei) 外很多金融機構,也很主動約找鋼廠、貿易商等行業(ye) 參與(yu) 者,共同參加一些培訓、會(hui) 議等。
“對鐵礦石掉期交易,我們(men) 也正在處於(yu) 研究、關(guan) 注階段。但是要嚐試這樣的交易,必須經過報批。目前監管很嚴(yan) ,怕引起額外風險,央企基本不允許參與(yu) 這類境外金融衍生品交易。”該負責人表示。
“但我個(ge) 人預計,最終中國鋼鐵業(ye) 還是不免會(hui) ‘被參與(yu) ’其中。監管機構到了一定階段進行放開的可能性很大,當然,在審批的流程,交易量、資金門檻上,會(hui) 有限製,不是所有人和所有企業(ye) 都能做。”他說,“所以我們(men) 也正在內(nei) 部進行研究、學習(xi) ,等待放開時可以考慮行動。”
這幾乎是中方大多數行業(ye) 參與(yu) 者的反應。不少鋼企人士也認為(wei) ,先行研究,以求合適時“為(wei) 我所用”,既不觸碰政策紅線,又可繼續觀察行業(ye) 風險。
此前,國內(nei) 最大民營鋼企沙鋼集團的董事長沈文榮就曾表示,雖然沙鋼尚未開展掉期交易,但公司已經開始研究季度定價(jia) 的基準之一,新加坡普氏指數。
上述投行高管人士則觀察認為(wei) ,中國鋼鐵業(ye) 對這一新領域的研究,“痛苦”,且“帶有拒絕性”。
“一開始甚至不願研究,怕被別有用心者傷(shang) 害,現在心態上開放了一些,但國內(nei) 目前基本都沒有參與(yu) 者,交易量也主要來源於(yu) 海外,仍處於(yu) 嚐試的摸索期。”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