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信用評級業為何缺少公信力

在經曆20多年的發展曆程後,中國信用評級業(ye) 為(wei) 何仍未建立公信力,地位仍然尷尬?(詳見本報7月12日專(zhuan) 欄文章《尷尬的評級公司》)

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這本質上源於(yu) 我國信用評級業(ye) 以政策為(wei) 導向的發展路徑。雖然都叫評級公司,但國內(nei) 的公司與(yu) 穆迪、[注冊(ce) 塞舌爾公司]標普、惠譽這些國際評級公司卻並非“一棵樹上結出來的果子”。

簡言之,國內(nei) 為(wei) 了發展債(zhai) 券市場、扶持評級業(ye) ,在評級行業(ye) 建立的初期,監管機構就規定發債(zhai) 必須要評級,評級業(ye) 才得以發展。而國外的評級行業(ye) 產(chan) 生於(yu) 市場的需求,隨著其市場聲譽逐漸建立,被監管機構所認可和使用,才有了一定監管約束機製。

現代國際信用評級行業(ye) 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1906年,穆迪公司創建了衡量債(zhai) 券風險的評估體(ti) 係,向投資者提供金融信息和債(zhai) 券評估資料,並逐步得到市場的認可。

隨後,信用評級擴展到工業(ye) 債(zhai) 券和公用事業(ye) 上,評級範圍也越來越寬,1918年擴大到對外國政府在美國發行的政府債(zhai) 券評估。麵對巨大的投資者需求市場,信用評級業(ye) 開始逐步發展起來。

20世紀30年代以前,美國信用評級業(ye) 是一個(ge) 沒有進入壁壘的自由競爭(zheng) 行業(ye) ,市場自律發揮著主導作用。隨著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危機爆發,[注冊(ce) 薩摩亞(ya) 公司]大批公司破產(chan) ,債(zhai) 券到期不能償(chang) 還,投資者損失巨大,才開始認識到信用評級的作用,監管機構才明文規定須有評級機構為(wei) 債(zhai) 券進行評級,並以評級結果作為(wei) 投資的主要依據。

與(yu) 此同時,隨著評級機構逐步建立市場聲譽,評級結論也開始被政府監管所采用。1975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hui) (SEC)發布了“交易商最低清償(chang) 標準——淨資本規則”,首次提出了NRSRO(國家認可的統計評級機構)概念,並將NRSRO的評級結構納入了聯邦證券監管法律體(ti) 係。

2006年9月,美國國會(hui) 又通過了《信用評級機構改革法案》,首次確立了SEC對信用評級機構(主要是NRSRO)的監管權力,並公布了NRSRO資格的認定標準及程序,明確了NRSRO的注冊(ce) 與(yu) 信息披露義(yi) 務。

信用評級業(ye) 快速發展的同時,經濟全球化亦促進了信用評級業(ye) 的全球普及化,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在全球開疆拓土,其它國家也紛紛建立本土化的信用評估公司。

我國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才誕生評級行業(ye) 。1987年,國家對企業(ye) 債(zhai) 券實行統一管理,頒布了《企業(ye) 債(zhai) 券管理暫行條例》,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體(ti) 改委考慮到債(zhai) 券市場統一、規範的特點,提出了在各地組建資信評級機構的設想,成立了第一家銀行係資信評級機構——吉林省資信評估公司。1988年3月,第一家獨立於(yu) 銀行係統的社會(hui) 專(zhuan) 業(ye) 資信評估機構——上海遠東(dong) 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建立。之後,新世紀[11.56 -0.77% 股吧 研報]、中誠信、大公國際等評級公司相繼成立。

由此可見,國內(nei) 外評級機構發展曆程不同,而這亦引致利益訴求和競爭(zheng) 格局的迥異。

“中國評級行業(ye) 的發展是以政策為(wei) 導向而非以市場需求為(wei) 驅動。監管層隻給了你一個(ge) 市場,但並沒有相應的約束機製,使得行業(ye) 從(cong) 業(ye) 者關(guan) 注的是如何去爭(zheng) 搶既定的蛋糕,而不是把這個(ge) 蛋糕一起做大。”一位資深評級行業(ye) 人士認為(wei) ,由此帶來的評級公司競相壓價(jia) 、買(mai) 賣評級結果的現象也就不足為(wei) 奇。

不可忽視的是,由於(yu) 在我國開展評級業(ye) 務需要獲得監管部門的執業(ye) 資質,使得現有評級機構事實上獲得了在評級市場中的壟斷地位,同時目前沒有建立對評級機構有效的評價(jia) 和懲罰機製,也使得評級機構不規範競爭(zheng) 的成本很低。而中國債(zhai) 券市場的多頭監管,也導致評級公司對同一企業(ye) 在不同市場的評級標準缺乏一致性,沒有建立一個(ge) 平等的競爭(zheng) 環境。

此外,國內(nei) 評級行業(ye) 事實上缺乏一個(ge) 聲譽約束機製。雖然評級機構對企業(ye) 的違約概率和損失率會(hui) 有一個(ge) 判斷,但在給級別的時候,並沒有具體(ti) 級別的約束機製。對於(yu) 一家公司到底是給AA還是AA+?基本上是以客戶需求為(wei) 導向而非基於(yu) 客觀的評估。

[注冊(ce) 盧森堡公司]而由於(yu) 基礎數據的缺失,評級結果的準確性也無法驗證。這導致評級報告的質量與(yu) 收入無關(guan) ,級別的競爭(zheng) 卻與(yu) 市場份額直接相關(guan) ,即在麵對同一客戶的時候,誰給的級別高誰就受客戶歡迎。

從(cong) 另一方麵來說,由於(yu) 評級機構采用的發行人付費模式存在內(nei) 在利益衝(chong) 突,使得評級機構也容易受到利益驅動與(yu) 發行人結成利益聯盟。

不可否認,我國信用評級業(ye) 要建立公信力仍任重道遠。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