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製藥工業(ye) 協會(hui) 聯盟主席指,如果歐洲不改變現有藥品降價(jia) 及縮減成本政策,以及增加支持創新及研發的投入,歐洲製藥業(ye) 目前全球排名第二的地位岌岌可危。目前歐洲的經濟正經曆自歐盟建立以來最嚴(yan) 重的經濟危機,製藥業(ye) 也不能幸免。[注冊(ce) 香港公司要求服務]
近日,歐洲製藥工業(ye) 協會(hui) 聯盟(以下簡稱EFPIA)主席安偉(wei) 傑(Andrew Witty)致信歐盟領導人,指目前歐洲製藥業(ye) 的現狀“令人擔憂”,由於(yu) 歐洲目前的製度和對製藥行業(ye) “不甚友好”的政策,歐洲製藥行業(ye) 的銷售收入急劇下降,從(cong) 而導致眾(zhong) 多歐洲的製藥巨頭,如賽諾菲、諾華、阿斯利康和葛蘭(lan) 素史克等總部在歐洲的廠商紛紛裁員和關(guan) 閉在歐洲的一些工廠並將製造和研發基地遷往中國等新興(xing) 國家,嚴(yan) 重影響歐洲製藥業(ye) 在全球的地位。
歐洲製藥業(ye) 全球地位岌岌可危
根據EFPIA提供的資料,目前製藥業(ye) 在歐洲的各行業(ye) 中依然扮演著中流砥柱的角色。據統計,2011年歐洲製藥業(ye) 的貿易順差為(wei) 486億(yi) 歐元,在歐洲的投資總額為(wei) 275億(yi) 歐元,這一行業(ye) 在歐洲直接提供了66萬(wan) 個(ge) 就職崗位,而與(yu) 此間接相關(guan) 的就業(ye) 崗位估計達到這個(ge) 數目的三到四倍。
然而,即使是在金融危機以前,基於(yu) 歐洲民眾(zhong) 一直以來對高藥價(jia) 的不滿,歐洲的政府對製藥業(ye) 一直不太友好,一些政府高層在不同場合公開譴責製藥巨頭們(men) 多年來一直以某些遏製競爭(zheng) 的舉(ju) 措使藥價(jia) 一直居高不下。相關(guan) 的機構也接連對這些大藥廠以反壟斷的名義(yi) 展開調查,根據媒體(ti) 披露的材料,各大藥廠在歐洲的總部都被調查人員搜查過。
一位不願具名的歐洲律師事務所駐華的執業(ye) 律師對記者透露,基於(yu) 歐洲社會(hui) ,尤其是歐盟區有比較強的平等概念,藥廠很難在這個(ge) 地區獲得像在美國那樣的專(zhuan) 利保護,通常一個(ge) 藥品在歐洲實際的專(zhuan) 利保護期要比美國短。而且在美國還可以通過一些手段延長專(zhuan) 利保護期,這在歐洲的法律製度下比較難以實現。製藥巨頭們(men) 的實際銷售利潤,相對於(yu) 美國,多年以來一直就不怎麽(me) 好,這次歐洲的經濟危機,隻是將矛盾進一步激化而已。
另外,[美國公司注冊(ce) ]即使是處於(yu) 專(zhuan) 利保護期內(nei) 的藥品,廠商的所獲相比於(yu) 美國也要少得多。
首先是各國政府通過一些法案迫使各大藥廠降價(jia) ,諾華製藥C EO江慕忠在去年年底曾對媒體(ti) 表示,該公司的藥品價(jia) 格在政府的壓力下,僅(jin) 去年一年平均就下調了5%.
其次是藥品在歐洲的銷售渠道,藥廠難以有效控製。同樣的藥品,在歐盟區一些較不發達國家,比如希臘和羅馬尼亞(ya) 等國,價(jia) 格比法德等國要低,因此經常有藥品從(cong) 價(jia) 格低的國家流向價(jia) 格高的國家,給藥廠的銷售造成一定的損失。然而在法律層麵,藥廠卻無法在歐盟區內(nei) 阻止這些藥品的跨地區流動。因為(wei) 根據歐盟的相關(guan) 法律,人為(wei) 阻止商品在歐盟區內(nei) 自由流動是違法的。偶有廠商嚐試阻止這種流動,最終通常是被執法機關(guan) 以非法營銷控告罰款。
第三,自2010年以來,在希臘、愛爾蘭(lan) 、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這些國家,因為(wei) 政府財政緊張,而削減醫保等福利又會(hui) 招致民眾(zhong) 的強烈反彈,藥品價(jia) 格降得比其他國家要厲害,安偉(wei) 傑在信中提及,2010-2011這兩(liang) 年間,歐洲製藥業(ye) 在這幾個(ge) 國家“主動”降價(jia) 而導致銷售收入減少70億(yi) 歐元。另外,這些國家欠債(zhai) 不還,根據E FPIA公布的資料披露,目前這幾個(ge) 國家拖欠的賬款總額在150億(yi) 歐元以上。
安偉(wei) 傑在這封同時寄給歐盟各主要領導人的信中指出,如果歐洲不改變現有藥品降價(jia) 及縮減成本政策,以及增加支持創新及研發的投入,歐洲製藥業(ye) 目前全球排名第二的地位岌岌可危。
中國市場表現搶眼
與(yu) 歐洲市場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地球的另一端,在以中國為(wei) 代表的新興(xing) 國家市場上,這些製藥巨頭們(men) 則不斷增加投資,新建研發和製造部門,尤其是在中國的增速驚人,施貴寶和阿斯利康甚至把亞(ya) 太總部都搬到了中國上海。這些投資也給各個(ge) 藥廠以高額回報,從(cong) 各個(ge) 藥廠的財報中都可看出,以中國為(wei) 代表的新興(xing) 市場,增長強勁,已經構成了維持業(ye) 績增長的主引擎。以諾華為(wei) 例,其2011年中國的淨銷售額比上一財年增長38%,在各個(ge) 新興(xing) 國家中,表現最為(wei) 搶眼。
根據相關(guan) 機構發布的報告,中國未來的30年,將一如既往地擁有眾(zhong) 多的人口,以及較過去更大比例的老齡人群。人們(men) 對健康對藥物的需求,特別是年紀大了的人對藥物的依賴將會(hui) 更大。比如,中國未來的高血壓患者將至少有1.6億(yi) ,癌症患者也至少有450萬(wan) ,這是一個(ge) 非常大的需藥市場。雖然今天中國的藥物市場相對歐美還比較小,對創新藥的消費量僅(jin) 僅(jin) 是第4名或者第5名。但是大約3到5年後中國的藥物市場將會(hui) 長成為(wei) 世界第二。[香港稅務問題服務]到2020年,中國可能會(hui) 超過美國和日本,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
另外,中國還有充足的人才儲(chu) 備。中國科學家在國際頂尖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數量近年來大幅增長。並且近年來還有很多有多年的製藥經驗、甚至有高層管理經驗的科學家選擇回國。另外,雖然中國的專(zhuan) 利保護存在一些問題,然而因為(wei) 高端專(zhuan) 利藥的門檻性,有些專(zhuan) 利即便流出,中國的本土藥廠也無法消化,而跨國同行則不會(hui) 買(mai) ,因為(wei) 會(hui) 被屬地國追究法律責任,這無疑給其專(zhuan) 利提供了保護,增加了其價(jia) 格壟斷能力。這也是吸引國外藥廠進軍(jun) 中國的兩(liang) 大要素。
跨國藥企搶灘中國
正是基於(yu) 此,百時美施貴寶和阿斯利康索性將亞(ya) 太區總部搬到上海。而諾華在2011年公開對外宣布,在之後未來5年內(nei) ,公司將在瑞士和美國計劃裁2%的勞動力,約2000人,以應對世界範圍內(nei) 的政府醫療預算削減。然而,在中國和印度不僅(jin) 不裁員,還將新增數百個(ge) 職位。此外,諾華在瑞士和意大利的工廠將關(guan) 閉,製藥業(ye) 務將外包至低成本的國家如中國和印度生產(chan) 。
與(yu) 諾華策略相仿的還有跨國製藥巨頭默沙東(dong) ,該公司此前也曾裁員,但同時,其中國擴張始終沒有減速。在2011年底默沙東(dong) 發布消息稱,將在北京成立亞(ya) 洲研發總部。同時,將在之後的5年內(nei) 在華投入15億(yi) 美元(約合96億(yi) 元人民幣)的研發資金。另外,輝瑞和賽諾菲等藥廠也將銷售重點轉向了亞(ya) 洲市場。
本土藥企“走不出去”
然而,有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各大跨國製藥巨頭在中國狂飆突進的同時,很多本土藥廠多年以來依舊隻能局限於(yu) 國內(nei) 市場,做低端的仿製藥。苦於(yu) 同質競爭(zheng) 和惡性價(jia) 格戰,中國企業(ye) 的研發投入僅(jin) 為(wei) 其銷售收入的1%(國外企業(ye) 多在15%以上),並且缺乏創新藥物的研發能力和開發鏈。尚未建有一個(ge) 早期、中期、後期互為(wei) 關(guan) 聯的藥物研發鏈。研發人才嚴(yan) 重不足,研發轉化能力差。
因為(wei) 科研實力較差,因而會(hui) 出現前文所述的,國外藥廠的很多專(zhuan) 利,本土藥廠無法消化的情形。另外,這也導致國內(nei) 廠商的產(chan) 品,除了少數廉價(jia) 的原料藥,製劑拿到歐盟或美國FD A認證的隻有少數幾家,很難走出去。而國內(nei) 企業(ye) 生產(chan) 原料藥,所獲有限,卻產(chan) 生大量的汙染問題,雖然這個(ge) 階段不可避免,但畢竟還是得不償(chang) 失。
而反觀近鄰印度,其製劑早已走向世界,有些著名廠商蘭(lan) 伯西,通過對暢銷藥物的首仿以及改進劑型和增加新的適應症,從(cong) 而提高其產(chan) 品的競爭(zheng) 力和利潤率。據統計,像蘭(lan) 伯西這類國際上知名的仿製藥廠商的利潤率多在50-60%左右,而我國企業(ye) ,除了少數擁有獨家品種的廠商(主要集中在中藥領域),在國內(nei) 競爭(zheng) 激烈的市場上,利潤率普遍低於(yu) 10%.
為(wei) 此,葛蘭(lan) 素史克中國副總裁魯白曾撰文指出,中國製藥[2.14 -2.73%]行業(ye) 要提高研發能力,由新藥研發外包(CR O)起步,不失為(wei) 一種好的選擇。
他認為(wei) ,CRO的影響大概有三個(ge) 方麵:第一,CRO可以招募和培養(yang) 人才;第二,CR O發展建立了一批技術平台,現在的CRO是一個(ge) 邊學邊做的過程,慢慢將會(hui) 形成自己的技術和平台。第三,CRO已經累積不少資本和經營的經驗。以後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整合外包(Fully integrated CRO),既做化學藥,也做生物藥,還做藥代動力學毒理和臨(lin) 床實驗。CR O有資本有經驗,有技術有人才,就有可能轉型成新的生物高科技公司了。
而北方某藥企總經理對記者表示,相比於(yu) 印度,國內(nei) 對於(yu) 藥企“走出去”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實在太弱了,而且目前某些不必要的監管,也使企業(ye) 為(wei) 此付出一些成本,成為(wei) 企業(ye) 的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