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數字出版業(ye) 發展迅猛,其總產(chan) 值首度超越傳(chuan) 統書(shu) 報刊出版物,高達795億(yi) 元人民幣。隨著數字出版技術的日益成熟,全球範圍內(nei) 數字出版的競爭(zheng) 越來越激烈。傳(chuan) 統出版企業(ye) 如何加快數字化轉型,新媒體(ti) 公司如何做大做強,成為(wei) 業(ye) 內(nei) 關(guan) 注的焦點。
人人都做電子書(shu)
作為(wei) 數字出版行業(ye) 的一支新軍(jun) ,電子閱讀市場2009年的表現尤為(wei) 搶眼。但火爆背後,包括主管部門和業(ye) 界,都在思考:一哄而上之後,該如何健康發展,避免一哄而散?
“你見過種棉花的還做衣服嗎?”一位傳(chuan) 統出版企業(ye) 的老總笑著說。進入今年,電子閱讀市場上,“做衣服的棉農(nong) ”隨處可見:3月,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推出電子閱讀器——“辭海悅讀器”;4月,出版業(ye) 的“國家隊”——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旗下有人民文學出版社、商務印書(shu) 館、中華書(shu) 局等眾(zhong) 多知名出版機構,推出電子閱讀器——“大佳閱讀器”;同期,重慶出版集團與(yu) 漢王合作推出“讀點經典”閱讀器;5月,《讀者》雜誌推出《讀者》電紙書(shu) ……
看好電子閱讀市場的不僅(jin) 僅(jin) 是傳(chuan) 統出版商。3月,國內(nei) 最大的網絡原創文學平台——盛大文學高調推出“一人一書(shu) ”計劃,發布自己的電子書(shu) 戰略;5月,擁有5.6億(yi) 用戶的中國移動[79.10 0.44%]正式推出手機閱讀業(ye) 務,包括403款手機和8款電子閱讀器,強勢介入電子閱讀市場,甚至有人驚呼為(wei) “泰山壓頂”。
內(nei) 容提供商和電信運營商的高調加入,讓電子閱讀市場顯得分外熱鬧。“電子書(shu) 市場正烽煙四起。”新聞出版總署科技與(yu) 數字出版司司長張毅君說。
僅(jin) 以電子閱讀器為(wei) 例,據張毅君介紹,目前,我國正在生產(chan) 或計劃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電子閱讀器的企業(ye) 便有44家之多。此外,據業(ye) 內(nei) 人士預計,今年5月後,生產(chan) 電子書(shu) 的“山寨廠”將達到400多家。
“我們(men) 擔心在特別熱的情況下,出現一哄而上,然後一旦發現問題又馬上轉入低潮。”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長郝振省表示。
版權?版權!
如果從(cong) 上個(ge) 世紀90年代國內(nei) 開始建設數字圖書(shu) 館算起,我國的數字出版業(ye) 其實是起步早,發展慢,原因就在於(yu) 版權問題。
“主要原因是權利人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像網絡下載,印刷,廣告分成,這都是數字網絡環境下傳(chuan) 播作品的商業(ye) 模式,很多數字出版企業(ye) 在自己的年報,或者在自己的宣傳(chuan) 過程當中大張旗鼓地宣傳(chuan) 有多麽(me) 大的市場空間和利益,但是對於(yu) 作者來講,很少有作者從(cong) 中直接地獲得更多效益,這裏存在的版權問題比較多。比如信息網絡傳(chuan) 播權,目前來講,概念還是比較籠統,是僅(jin) 僅(jin) 包括互聯網絡,還是要包括無線通訊網絡和移動存儲(chu) 介質傳(chuan) 播?在政府文件當中並沒有明確的界定。比如法律規定的複製權是什麽(me) ,應該細化。高校圖書(shu) 館複印作家的整本書(shu) ,怎麽(me) 辦?是不是應該獲取許可?”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hui) 常務副總幹事張洪波說,“作為(wei) 一個(ge) 作家,即使是知名作家,自己的一本書(shu) 一年能從(cong) 手機出版、電紙書(shu) 、數字圖書(shu) 館獲得多少經濟效益?我覺得可能還沒有一個(ge) 傳(chuan) 統作家敢站出來說我一年拿5萬(wan) 、10萬(wan) 。”
“集體(ti) 管理是解決(jue) 目前數字網絡環境下版權問題的關(guan) 鍵所在。” 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副司長董維仁告訴記者,近日,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hui) (下稱“文著協”)成立數字版權認證中心,並與(yu) 國內(nei) 知名電子閱讀器廠商漢王科技[127.30 -2.08%]簽署版權合作協議,文著協分期分批向漢王提供會(hui) 員作品數字版權,就是權利人組織和產(chan) 權界針對數字網絡環境下的版權保護和產(chan) 業(ye) 發展問題進行的有益的探索和嚐試。
“在數字出版過程中,如何確定數字化作品的版權歸屬,如何獲得著作權人的合法授權,如何保障廣大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如何規避並解決(jue) 數字版權的糾紛,集體(ti) 管理組織應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董維仁說。
各方為(wei) 何分賬如何找到共贏的商業(ye) 模式,一直是數字出版業(ye) 除版權之外的頭等大事。以電子閱讀為(wei) 例,終端設備生產(chan) 廠商、數字內(nei) 容提供商,以及著作權人之間的利益分配機製不明晰,導致利益相關(guan) 各方心存芥蒂,成為(wei) 良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障礙。
日均發行量300多萬(wan) 份的《參考消息》近日才以電子閱讀器等新的技術為(wei) 平台,在保持並擴大傳(chuan) 統發行市場優(you) 勢的同時,開始進行數字發行戰略布局。“目前《參考消息》報已經成功上載漢王電紙書(shu) ,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就緒,係列數字產(chan) 品也將陸續推出。”《參考消息》報社副總編輯範偉(wei) 國告訴記者,截至今年年初,一些打著《參考消息》旗號的網站,甚至有《參考消息》的手機報,都是冒牌的。
《參考消息》之所以起步較晚,一是因為(wei) 最近幾年受新媒體(ti) 衝(chong) 擊比較小,“另外一個(ge) 更重要的原因,是此前我們(men) 並沒有找到一個(ge) 非常理性的與(yu) 新技術融合的模式,大家都很清楚,早些年中國報刊非常熱情地擁抱網站,與(yu) 網站開展數字化的合作和接觸,但後來的結果令很多報刊感到非常痛苦和無奈,許多報刊把自己的寶貴內(nei) 容廉價(jia) 或者無償(chang) 提供給網站,報紙的轉載率上去了,但是市場的發行量卻下來了。”範偉(wei) 國說。
對於(yu) 內(nei) 容提供商來說,最為(wei) 關(guan) 心的還是盈利模式。
如,中國移動在電子閱讀業(ye) 務上與(yu) 內(nei) 容提供商的分成比例是6:4,國內(nei) 著名出版人、萬(wan) 榕書(shu) 業(ye) 總經理路金波認為(wei) ,這樣的分成比例非常不合理。“這是壟斷產(chan) 生的結果。事實上最後我們(men) 隻能拿到20%,因為(wei) 我們(men) 還要和作者再分。甚至一個(ge) 手機用戶三塊錢就可以包月了,隨意閱讀。最後折算下來一本書(shu) 就幾毛錢,作者再拿去20%,我們(men) 就得幾分錢,這是對於(yu) 知識的尊重嗎?”
與(yu) 中國移動的分成模式相比,路金波更傾(qing) 向於(yu) 漢王科技的“二八模式”,漢王拿二,內(nei) 容商拿八。“第一,漢王拿得少;第二,電子閱讀由版權方定價(jia) 。這樣整個(ge) 行業(ye) 才會(hui) 進入良性循環,因為(wei) 賣一本電紙書(shu) 和紙書(shu) 的所得是一樣的。”
但即便是漢王的“二八模式”,依然讓一些內(nei) 容提供商心存顧慮。中信出版社新媒體(ti) 事業(ye) 部總經理黃錇堅表示,很多出版社都在思考支付通道如何實現。“因為(wei) 電子的東(dong) 西和實體(ti) 不一樣,比如我給渠道提供一萬(wan) 冊(ce) 書(shu) 是很清楚的,但是我給電子通道一個(ge) 電子版權,他賣多少其實我們(men) 是不清楚的,裏麵有很多複雜的定價(jia) 和創新模式。”
“好書(shu) 人家不願意給,差書(shu) 又沒人看,電子書(shu) ,目前看來,隻見電子不見書(shu) 。”一位電子閱讀器廠家負責人無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