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指數報651點,創有史以來最低點,意味著全球消費市場疲軟。其作為(wei) 全球經濟景氣度最重要的指標,反映的是鐵礦石、煤炭、穀物等原料的海運價(jia) 格,直接原因則是航運市場極度低迷。這樣的慘狀直接波及到了上遊的船舶製造業(ye) 。
[安圭拉金融財政對外貿易]浙江台州作為(wei) 全球最大的中小船舶製造業(ye) 基地,一直麵向國際市場,曾經上演了瘋狂的“台州模式”,如今行情急轉,企業(ye) 麵臨(lin) 著嚴(yan) 重的“訂單荒”,而整個(ge) 行業(ye) 迎來的將是一場生死劫。更有台州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台州如今80%的船舶製造企業(ye) 已處於(yu) 停產(chan) 、半停產(chan) 狀態。台州市船舶工業(ye) 行業(ye) 協會(hui) 秘書(shu) 長金文林在接受新金融記者采訪時坦承,台州已有多家船舶製造企業(ye) 關(guan) 停,行業(ye) 並購、整合和轉型、升級將是未來的主旋律。
毫無疑問,台州已成為(wei) 當前國內(nei) 船舶製造業(ye) 的一個(ge) 縮影。
新金融記者 柴剛 浙江報道
80%船廠停產(chan) 、半停產(chan)
2月17日,台州椒江渡口。
鮑會(hui) 亮站在自家船上,在風中來回踱步。往年的這個(ge) 時候,[安圭拉其他規定]他駕駛著貨輪正往返於(yu) 台州、上海之間的海上。而在他所處的椒江邊上,停滿了噸位不一的貨船。
“沒有貨,隻能等。”鮑會(hui) 亮告訴新金融記者,他經營的貨輪為(wei) 1000噸位,主要周轉來自上海的國際海運貨物,但自今年春節後就一直沒有出船。就在2011年上半年,他一個(ge) 月出4次船,更早的時候,一年純收入達60萬(wan) 元左右。在鮑周圍,其他貨輪的處境與(yu) 他一樣,甚至更慘淡,都沒有生意可做。
而在其背後,則是比鮑會(hui) 亮們(men) 處境更為(wei) 艱難的當地船舶製造業(ye) 。航運業(ye) 的低迷在船舶製造業(ye) 上體(ti) 現得更為(wei) 突出。
新金融記者沿著靈江、椒江調查,江邊的造船企業(ye) 內(nei) 大都靜悄悄的。
“太糟糕了。”一見麵,周安(化名)就不停地感歎,企業(ye) 自去年上半年就已沒有訂單可接了。
周原本經營房地產(chan) 業(ye) 務,在業(ye) 界頗有影響力。2006年,在航運投資熱的時候,投資1億(yi) 元進入船舶製造業(ye) ,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也賺得缽滿盆滿,可是隨著形勢的變化,行業(ye) 一路走低,不斷出現關(guan) 停企業(ye) 。他的企業(ye) 也沒有逃出關(guan) 停的命運,選擇了等待機會(hui) 重新開張。在他看來,他的企業(ye) 還不是最為(wei) 糟糕的,不少船企已關(guan) 停了3年之久,廠區至今大門緊閉。
在他看來,現在的經濟環境下,這樣的“等待”還要繼續,需要多久則是一個(ge) 未知數。
就在台州的船企們(men) 著急地等待、觀望時,黃林育卻忙得不可開交。
[安圭拉護照及簽證]黃是台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hui) (以下簡稱台州經委)重工行業(ye) 處處長,最近一直忙著“賣輪船”,他告訴新金融記者,前幾天又有一家國外船舶中介公司找到台州經委,想打包收購20多艘“滯銷”散貨輪和油輪。這些船都是台州本地船廠製造,噸位在1萬(wan) 多噸級別,已經閑置了很長時間。
“我不是在賣船,是在協調,幫助企業(ye) 賣船。”黃林育說,對方開出的價(jia) 格是造船成本價(jia) 的70%左右。他向新金融記者介紹,台州是全球最大的中小船舶製造基地,目前擁有100家船舶製造企業(ye) ,長期以來主要麵向歐洲、美洲等國際市場,在國際海運市場陷入最低穀時,台州造船業(ye) 的困境不可避免。
在浙江宏信船舶有限公司(下稱宏信船舶)副總經理秦劍的印象中,停產(chan) 現象在2010年開始大麵積出現,2012年春節左右最為(wei) 集中。他分析,2011年,全球航運業(ye) 低迷,多數航運企業(ye) 虧(kui) 損經營,要求延遲交船、更改船型、延期付款的現象頻繁出現,進一步造成造船企業(ye) 流動性資金大幅收緊。
台州市船舶工業(ye) 行業(ye) 協會(hui) 向新金融記者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2012年1月份,全球新接訂單為(wei) 199萬(wan) 載重噸,同比下滑71.1%,環比下滑36.5%。這是兩(liang) 年來單月新接訂單量首次跌破200萬(wan) 載重噸,也是全球船市五年來最差的開年數據。
在中國,1月份新接訂單26萬(wan) 載重噸,環比大幅下滑54.4%、同比下滑79.1%,是自2009年6月以來單月最低值。
“目前台州造船業(ye) 處於(yu) 訂單荒,有80%的企業(ye) 處於(yu) 停產(chan) 、半停產(chan) 狀態。”秦劍介紹,真正進行生產(chan) 的也僅(jin) 僅(jin) 是幾家企業(ye) 。
“台州模式”
台州地處浙江沿海中部,是中國當前兩(liang) 大經濟模式之一“溫台模式”的創始者。
台州經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徐維度告訴新金融記者,船舶製造業(ye) 此前並沒有列入台州支柱產(chan) 業(ye) ,但由於(yu) 地處沿海,自然擁有一定的曆史基礎,其起步與(yu) 國內(nei) 其他基地基本一致。
2003年左右,世界經濟一片大好,海運市場空前繁榮,台州造船行業(ye) 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期。
台州市五洲船業(ye) 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洲船業(ye) )總經理潘海偉(wei) 回憶,不論資本是否雄厚、技術如何,隻要造出來的是船,都可以大把賺錢,“不怕賣不掉,就怕造不出”。
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隨著航運市場的繁榮,台州以及周邊的溫州、寧波、舟山等地,灘塗都變成了造船基地。房地產(chan) 、服裝甚至還有農(nong) 業(ye) 企業(ye) ,都以參股的形式加入到造船大軍(jun) 。作為(wei) 勞動密集型行業(ye) ,大批外來務工者進駐造船廠、進駐台州,放眼周邊沿海、沿江,場麵頗為(wei) 宏大。造船業(ye) 在台州及周邊一度成為(wei) 沒有門檻的遊戲。
潘海偉(wei) 說,當時一艘造價(jia) 2000萬(wan) 元的輪船,售價(jia) 可以賣到3000萬(wan) 元、4000萬(wan) 元,甚至更多,即便如此,曾在台州也一度上演客商拿著現金買(mai) 不到船的場景。
徐維度介紹,台州造船業(ye) 在2008年達到高峰期,台州造船廠全部船台爆滿,從(cong) 業(ye) 人員有7萬(wan) 多人之眾(zhong) 。因其市場成熟、專(zhuan) 業(ye) 化分工,從(cong) 開始建造5000噸到建造5萬(wan) 噸級船舶,僅(jin) 僅(jin) 用了5年的時間,同時資金來源不同於(yu) 溫州,主要來自自身及親(qin) 朋好友,被業(ye) 界稱之為(wei) “台州模式”。
他向新金融記者介紹,造船企業(ye) 最多達到了190餘(yu) 家,但受地域限製,以1萬(wan) 至3萬(wan) 噸噸位的中、小船隻為(wei) 主,台州也因此被冠以全球最大中小船舶製造業(ye) 基地。
而“瘋狂”在2008年下半年戛然而止。
浙江台州市船舶工業(ye) 行業(ye) 協會(hui) 秘書(shu) 長金文林分析認為(wei) ,受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陷入低迷,國內(nei) 進出口放緩,致使航運企業(ye) 貨源減少,而隨著港口深水化,更適合大噸位船隻,5萬(wan) 噸噸位的船隻成為(wei) 貨運主力、市場新寵,以下噸位失去了市場。如今,波羅的海綜合運費指數連續暴跌,全球消費市場疲軟,航運市場極度低迷,“1噸貨物有3.5噸的運力在等待”,使台州造船業(ye) 雪上加霜,麵臨(lin) 一場生死劫。
浙江省船舶行業(ye) 協會(hui) 有關(guan) 人士對此同樣表示,從(cong) 2011年開始,包括台州在內(nei) 的浙江造船企業(ye) 訂單迅速減少,民間融資困難而遭遇的危機也開始顯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