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廣西河池宜州市環保部門發現龍江河拉浪水電站內(nei) 出現死魚現象。後經調查發現,龍江河宜州拉浪碼頭前200米水質重金屬鎘含量超標。該鎘汙染事件引發社會(hui) 輿論對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發展模式的廣泛質疑。近幾年由於(yu) 有色金屬過度依賴開采、冶煉,以及尾礦處置不利,所引發的汙染事件屢屢發生,給我國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敲響了警鍾。
對此《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zhuan) 家學者認為(wei) ,目前我國有色金屬領域全球“話語權”的缺失,核心原因在於(yu) 我國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過渡依賴礦山開采,沒有發現來自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的巨大商機,失衡發展的局麵,導致我國的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在西南部分省區呈現出汙染治理“治亂(luan) 循環”甚至“隻亂(luan) 不治”、“治標不治本”的形勢,這一局麵亟待全麵改善。
[注冊(ce) 馬紹爾公司]內(nei) 傷(shang) :重礦山,輕再生,產(chan) 業(ye) 缺乏集中度
一個(ge) 全球公認的節能減排觀點是:有色金屬的終端消費,超過一半以上應該依靠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應該隻有一半左右依靠從(cong) 原始礦山中采集提煉。有色金屬行業(ye) 的專(zhuan) 家們(men) 認為(wei) ,我國的產(chan) 業(ye) 形態仍然是過度集中於(yu) 礦山、原始礦料開采,缺乏對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的關(guan) 注度。
“十一五”期間,我國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迅猛發展,僅(jin) 2010年一年,全國主要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量已達到775萬(wan) 噸,而這一數字在2000年僅(jin) 為(wei) 72萬(wan) 噸。
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的快速發展,集中表現在廢舊有色金屬進口量的迅速增長。我國再生有色金屬進口量從(cong) 2001年的370.3萬(wan) 噸增至2010年的721萬(wan) 噸。[注冊(ce) 新加坡公司]與(yu) 此同時,根據中國有色金屬[0.09 -1.16%]工業(ye) 協會(hui) 再生金屬分會(hui) 統計,2010年全年,我國主要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量也達到775萬(wan) 噸的曆史高位。
但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眾(zhong) 多專(zhuan) 家學者和再生有色金屬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在當前再生有色金屬行業(ye) 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仍然存在著不小的隱憂。
首先是我國廢舊有色金屬回收、拆解及利用環節的標準規範較為(wei) 薄弱,政策法規體(ti) 係尚未完善,不利於(yu) 形成公平的行業(ye) 競爭(zheng) 環境。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e) 協會(hui) 再生金屬分會(hui) 副會(hui) 長李士龍認為(wei) ,由於(yu) 我國缺少能夠在整個(ge) 行業(ye) 內(nei) 推行並嚴(yan) 格執行、獎懲並重的政策法規體(ti) 係,導致整個(ge) 行業(ye) 呈現出“規模經濟不出效益”、“環保科技不出效益”、“先進產(chan) 能吃不飽”等不正常狀態。
在先進產(chan) 能吃不飽的情況下,各地普遍存在的遊離在政策法規體(ti) 係外的小企業(ye) 、作坊卻憑借其成本低廉,仍能保持現狀、維持落後產(chan) 能,這部分產(chan) 能由於(yu) 受到地方政府的保護,在環境汙染、成本低廉等方麵,比起規模化、規範化、節能環保的企業(ye) 來,更有市場競爭(zheng) 優(you) 勢。
其次是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缺少足夠的政策扶持,推動“優(you) 勝劣汰”的導向效應。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ye) 協會(hui) 副會(hui) 長、再生金屬分會(hui) 會(hui) 長尚福山表示,我國再生金屬產(chan) 業(ye) 技術裝備水平不高,金屬回收率偏低。目前我國廢雜金屬收集、拆解、揀選等預處理產(chan) 業(ye) 屬於(yu) 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以手工操作為(wei) 主,全國有逾百萬(wan) 名工人從(cong) 事,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很低,“錘子加電鑽”往往是拆解的主要工具。在廢雜金屬的加工利用方麵,除了少數企業(ye) 回收工藝和裝備較先進、有一定生產(chan) 規模、環保達標、回收率較高之外,絕大多數企業(ye) 和個(ge) 體(ti) 戶均存在設備簡陋、技術落後、燒損大、能耗高、回收率低、汙染環境等問題,而且收集的金屬種類混雜,質量不穩定,難以製造高質量產(chan) 品。
[注冊(ce) 新西蘭(lan) 公司]第三是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亟待實現“升級換代”。目前,我國再生金屬行業(ye) 在綜合能耗、汙染物排放、資源回收利用率等關(guan) 鍵指標上,與(yu) 發達國家的差距較為(wei) 明顯。再生銅行業(ye) 的大部分中小企業(ye) 仍采用落後的傳(chuan) 統固定式陽極爐;再生鉛行業(ye) 小企業(ye) 產(chan) 能占50%,大多采用人工拆解廢鉛酸蓄電池,廢鉛酸液隨意傾(qing) 倒,冶煉工藝及設備落後,鉛膏、鉛柵未實現分類熔煉,帶來極大環境汙染隱患。
“兩(liang) 條腿走路”才能“標本兼治”
多位專(zhuan) 家學者認為(wei) ,需要通過建立廢舊有色金屬回收體(ti) 係、以政策手段支撐技術創新和產(chan) 業(ye) 升級、完善政策法規標準體(ti) 係、建設再生有色金屬信息平台等措施,盡快推動我國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體(ti) 係實現礦山開采和再生利用“兩(liang) 條腿走路”,從(cong) 而促進產(chan) 業(ye) 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從(cong) 製度層麵盡快建立覆蓋全國範圍的廢舊有色金屬的回收體(ti) 係,從(cong) 而避免我國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過度依靠礦山。
我國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發展的瓶頸之一是回收體(ti) 係不健全。去年1月工信部、科技部、財政部出台的《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發展推進計劃》提出,加快廢舊有色金屬規範化交易和集中處理,逐步在全國形成覆蓋全社會(hui) 的再生有色金屬回收利用體(ti) 係。我國仍處於(yu) 工業(ye) 化、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隨著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已逐步進入資源循環大周期,大量汽車、家電等機電產(chan) 品麵臨(lin) 淘汰或報廢,國內(nei) 廢金屬原料將快速增加。目前,發達國家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量占有色金屬總產(chan) 量平均超過50%。我國差距明顯,再生有色金屬利用前景廣闊,潛力巨大。因此,必須不斷加強國內(nei) 廢舊金屬回收體(ti) 係的建設,建立規範的廢舊金屬回收體(ti) 係,完善回收利用網絡,為(wei) 加快發展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提供堅實的基礎條件。
不少專(zhuan) 家認為(wei) 《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發展推進計劃》的提出,僅(jin) 僅(jin) 是從(cong) 框架層麵建設了相關(guan) 體(ti) 係,但要真正意義(yi) 上將這一體(ti) 係付諸實踐,還需要通過大量細致入微的工作才能實現,這就要求盡快實現製度層麵的“體(ti) 係設計”。
二是以政策手段支撐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的技術創新和產(chan) 業(ye) 升級,要求有色金屬礦山類企業(ye) 必須具備再生有色金屬回收的能力,再生有色金屬企業(ye) 也必須“逆向”進軍(jun) 礦山類企業(ye) 。
目前我國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技術工藝水平不高,屬於(yu) 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以手工操作為(wei) 主,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很低。
尚福山認為(wei) ,在未來幾年內(nei) ,我國再生有色金屬原材料仍將大部分依賴進口,而國際市場上再生金屬原材料的競購也愈發激烈,印度、東(dong) 南亞(ya) 國家均為(wei) 我國的競爭(zheng) 對手。這些國家的勞動力成本較我國低,進口的相關(guan) 稅收等政策也較為(wei) 寬鬆,優(you) 勢正不斷增加。由於(yu) 我國勞動者素質較高,企業(ye) 在現階段仍願意在中國設廠。然而,隨著勞動者工資的逐步上漲,企業(ye) 付出的成本也將增多。若不將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從(cong) 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向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並重方向轉變,該產(chan) 業(ye) 的企業(ye) 將流向我國周邊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家。
近年來,我國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的技術裝備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但一些製約行業(ye) 發展的技術瓶頸還未能解決(jue) 。今後要力爭(zheng) 在關(guan) 鍵工藝技術、節能減排技術以及高端產(chan) 品年研發、生產(chan) 和應用技術等方麵去突破,推動再生金屬產(chan) 業(ye) 技術進步和產(chan) 業(ye) 升級,加快關(guan) 鍵技術由“引進”向“消化、吸收、再創新”轉變。積極采用先進實用技術,加快技術改造,淘汰落後、提高工藝裝備水平和產(chan) 品質量,增加產(chan) 品品種,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
三是通過強有力的政策法規標準體(ti) 係完善,推動“國家立法”層麵的礦山冶煉和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發展規範形成。
近幾年,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的相關(guan) 政策陸續出台,但相應配套政策體(ti) 係尚未完善。李士龍認為(wei) ,盡管已經存在著不少與(yu) 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發展密切相關(guan) 的由商務部、質監局、工信委頒布的法規,但這些法規還缺少係列性、整體(ti) 性和連貫性,常常呈現出法規製定的“短板效應”,可互相配套的體(ti) 係作為(wei) 支撐。
專(zhuan) 家普遍認為(wei) ,迫切需要圍繞整個(ge) 再生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鏈條製定囊括回收、利用、進口、出口、園區建設、環保要求、投融資管理辦法在內(nei) 的管理辦法,打破長期以來存在的管理方式“條塊分割”,政策扶持“杯水車薪”和“撒胡椒麵”的現狀。這樣才能根據整個(ge) 產(chan) 業(ye) 的發展需求,適時調整和製定促進產(chan) 業(ye) 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並落實到位,提高政策的可行性,推動行業(ye) 規範有序發展。
四是通過完善行業(ye) 協會(hui) 為(wei) 核心、質檢、出入境檢驗檢疫、環保、物價(jia) 、工商等多個(ge) 部門的力量整合,加快建設“再生有色金屬信息平台”,實現“多龍注水”的綜合效應。
導致有色金屬產(chan) 業(ye) 普遍麵臨(lin) 環保、社會(hui) 輿論質疑的核心原因在於(yu) ,產(chan) 業(ye) 本身缺少足夠的監管力度,也缺乏信息公開透明的渠道。有專(zhuan) 家呼籲,要實現整個(ge) 產(chan) 業(ye) 的持續健康發展,應盡快將產(chan) 業(ye) 的每一個(ge) 環節,都置於(yu) 公眾(zhong) 和相關(guan) 部門的嚴(yan) 密監控下,這就需要盡快整合包括質檢、出入境檢驗檢疫、環保、物價(jia) 、工商、銀行、銀監等多個(ge) 部門力量,以行業(ye) 協會(hui) 為(wei) 基礎,加快建設再生有色金屬信息技術交流平台,實現從(cong) “多龍管水”向“多龍注水”的深層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