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後,不知中國液晶麵板業(ye) 是否會(hui) 重現當初CRT崛起與(yu) 隕落的一幕。後者目前開始有了一些空間,隨著行業(ye) 陷入低潮,韓日、台灣地區麵板巨注冊(ce) 馬紹爾公司頭開始收縮投資,而中國大陸投資高昂的兩(liang) 大項目則已量產(chan) 。
“對華星光電、京東(dong) 方兩(liang) 個(ge) 國內(nei) 高世代項目來說,現在的市場環境最困難。”複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平板顯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穀至華給出了相反的判斷。
他說,產(chan) 業(ye) 經營困難,確有外部原因,但就大陸來說,來自日韓和台灣地區麵板巨頭的策略打擊比以往更重。一年多來,中國政府、企業(ye) 決(jue) 心獲得麵板業(ye) 話語權的行動,已引發新壓製。
這似乎不是陰謀論。海外巨頭阻擊中國電視上遊布局,《第一財經日報》過去曾多次報道。它幾乎導致中國麵板業(ye) 足足落後5年,甚至已錯過液晶電視市場第一波黃金增長期。
5年之殤
穀至華說,大陸做麵板,是要拿到產(chan) 業(ye) 話語權,再注冊(ce) 新加坡公司難也不能放棄,這是中國“最後一搏”。
眼下,日韓、台灣地區麵板廠正持續營造一種經營困難、大降價(jia) 的氛圍,目的在於(yu) 衝(chong) 擊步入量產(chan) 期的大陸企業(ye) ,尤其是韓國三星,虧(kui) 損根本不會(hui) 傷(shang) 筋動骨。
本報據公開資料統計,過去6年,三星注冊(ce) 新西蘭(lan) 公司麵板應為(wei) “業(ye) 務”除今年表現大差,一直大賺,累計淨利約83億(yi) 美元,年均10多億(yi) 美元;同期,LGD除2006年虧(kui) 9.33億(yi) 美元外,淨利達49.32億(yi) 美元,年均達8億(yi) 美元。
日本夏普麵板規模僅(jin) 列全球第五,比韓國雙雄小得多,但同期淨利累計約24億(yi) 美元,淨利率更出色。
名列全球第三、第四的台灣奇美與(yu) 友達,過往日子也很滋潤。同期友達累計淨利達38.44億(yi) 美元,奇美累計淨利達13.74億(yi) 美元。
數據顯示,2007年至2008年兩(liang) 年,五大巨頭最賺。三星麵板同期淨利達41.3億(yi) 美元,LGD約33.6億(yi) 美元,友達約30.2億(yi) 美元,奇美17.4億(yi) 美元,夏普約13億(yi) 美元。
同期中國大陸企業(ye) 深陷困局。幾天前,TCL集團[2.03 1.50% 股吧 研報]董事長兼總裁李東(dong) 生與(yu) 朋友聊天時,不經意提起5年前深圳聚龍項目,以及與(yu) 夏普長達4年的馬拉鬆談判,心中極為(wei) 痛楚。
2006年,深圳市國資委直屬的深超公司與(yu) TCL、創維等4家彩電企業(ye) 成立聚龍光電,計劃合建一條6代線,因各方資金籌集、規劃方向不一,項目最終無果而終。
“當時聚龍光電項目的技術供應方是夏普。”TCL集團一位人士透露,其他參與(yu) 方退出後,深圳市政府、TCL繼續與(yu) 夏普商談引進8.5代麵板項目。
沒想到一談談了3年。2009年中,雙方因專(zhuan) 利費問題告吹。該人士說,夏普注冊(ce) 塞舌爾公司設有很多“霸王條款”,TCL方麵根本無法承受。
另一被耽擱的合作案則是京東(dong) 方、上廣電NEC與(yu) 龍騰光電的“三合一”項目。2006年底,三方曾簽協定,擬整合各自業(ye) 務共同做大,次年6月底前達成目標。但不久遭遇三星、夏普及LGD各個(ge) 擊破,加上產(chan) 業(ye) 轉暖,最後失敗。
3年後,上廣電NEC破產(chan) ,龍騰借殼ST太光[8.45 1.56% 股吧 研報]上市擱淺。京東(dong) 方盡力掙紮,多次增發落實了合肥、北京項目,但受困折舊壓力,一直未真正贏利。
6年過去,中國市場成了海外巨頭盛宴。即便是拉動內(nei) 需的“家電下鄉(xiang) ”政策,幾乎沒有本土麵板企業(ye) 的油水。
產(chan) 業(ye) 鏈尷尬
DisplaySearch數據顯示,過去2年,液晶電視市場增速由最初90%迅速下滑至20%~30%。中怡康數據走勢類似。
外界預計,2011年全球出貨增長有限,其中一路高歌的中國市場甚至會(hui) 負增長。過去一季,巨頭都將中國市場疲軟列為(wei) 業(ye) 績下滑的原因。
2009年國內(nei) 彩電廠家高層曾宣稱,中國液晶電視市場將進入黃金10年,如今看來可能淪為(wei) 一句口號。TCL集團一位高層說,如果2006年、2007年項目談成,或下定決(jue) 心自己做,應該不會(hui) 錯失增長期。
看上去,剛投產(chan) 的京東(dong) 方和華星光電的8.5代線沒趕上節奏。麵板價(jia) 已持續下滑16個(ge) 月,巨頭表示已達成本價(jia) ,年中甚至低於(yu) 成本。
兩(liang) 大本土項目眼下處於(yu) 量產(chan) 爬坡期,明年上半年,京東(dong) 方8.5代線將滿產(chan) ,華星光電明年底滿產(chan) 。但明年的麵板和液晶電視市場不明朗。
一是設備折舊。群智谘詢研究總監李亞(ya) 琴說,麵板尺寸越大設備折舊額越高,一般折舊成本占麵板總成本15%。設備折舊期一般7年,夏普、三星等巨頭投資早,將更快完成折舊,等於(yu) 將增加15%的利潤空間,可靈活地調整價(jia) 格。
LGD、三星、友達高世代線將在2014至2015年折舊結束,華星光電和京東(dong) 方最快完成折舊要在2017年。
深超光電董事長於(yu) 忠厚去年曾對本報說,華星光電的投資比三星等晚了2到3年。如果再晚,巨頭一降價(jia) ,本土一投產(chan) 就會(hui) 虧(kui) 損。
產(chan) 業(ye) 鏈孱弱是另一風險。李亞(ya) 琴說,麵板上遊材料是玻璃基板、偏光片、彩膜和液晶分子,成本占麵板總成本約80%。而它們(men) 主要掌握在三星與(yu) 康寧合資公司、LG化學等海外企業(ye) 手中。即使中國麵板生產(chan) 成熟,也無法從(cong) 根本上擁有成本競爭(zheng) 力。目前彩虹、東(dong) 旭、盛波等本土企業(ye) 也在布局上遊,但離自主很遠。
不過,李東(dong) 生說,LG化學和旭硝子已積極配套華星光電,在中國設廠會(hui) 轉移部分技術。通過產(chan) 品上市和技術人員流動,會(hui) 將先進技術擴散到中國企業(ye) ,帶動上遊材料環節本土化。
穀至華說,中國高世代項目困難是必經過程。CRT電視仍未退市,液晶平板業(ye) 至少還有20年發展期。如果掌握話語權,中國將在製造、研發方麵成為(wei) 重鎮。
至於(yu) OLED,他認為(wei) 那是巨頭的迷魂陣,目的在於(yu) 動搖大陸發展麵板業(ye) 的信心。否則它們(men) 過去兩(liang) 年也不會(hui) 發生重大調整。而材料部分,一旦中國麵板製造形成規模,海外企業(ye) 肯定搶著來配套。
一位業(ye) 內(nei) 分析人士指出,當年CRT顯像管國產(chan) 化造就了今天中國彩電巨頭市場格局,穩定了中國市場。今天的液晶麵板,不僅(jin) 可以穩定中國市場,還可以搶食過往由國際巨頭把握的新興(xing) 市場。過去CRT技術時代,中國產(chan) 業(ye) 落後十年,液晶麵板隻落後五年,但有了液晶麵板本土化產(chan) 業(ye) 鏈,也許在下一代顯示技術上,中國隻會(hui) 落後一兩(liang) 年,甚至與(yu) 國際巨頭處於(yu) 同一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