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中國的節能空間還有多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均GDP由1997年的不足700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超過3300美元。然而,伴隨而來的能源問題日益成為(wei) 製約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要因素。能源發展麵臨(lin) 著既要滿足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的需求又要減輕環境汙染的雙重壓力,事關(guan) 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

在保持經濟穩步增長態勢的同時,如何實現能源的有效節約與(yu) 利用,有效緩解與(yu) 最終解決(jue) 中國的能源問題?筆者經過相關(guan) 的研究,試圖在三個(ge) 方麵尋求答案:其一,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中國經濟到底還有多大的節能潛力?其二,在當前生產(chan) 率水平下,高速經濟增長的能源代價(jia) 有多大?其三,節能的路徑如何選擇?

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縱觀1994~2007年經濟與(yu) 能源的發展現狀,中國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一方麵,能源需求迅猛高漲。統計數據顯示,1993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為(wei) 7.45億(yi) 噸標油,超過俄羅斯成為(wei) 僅(jin) 次於(yu) 美國的第二大能源消費國。近幾年,中國的最終能源消費出現大幅增長,從(cong) 2002年的6.2億(yi) 噸標油,到2006年12億(yi) 噸標油,四年將近翻一番 ,僅(jin) 次於(yu) 世界頭號能源消費量的美國。

另一方麵,能源供給麵臨(lin) 巨大挑戰。國內(nei) 方麵,首先,自有能源儲(chu) 量日漸枯竭,形勢嚴(yan) 峻。根據地質部門第三次煤炭預測統計,中國現已查明的煤炭資源量為(wei) 6769億(yi) 噸,生產(chan) 礦井和在建礦井已占用1916億(yi) 噸,尚未利用的資源量為(wei) 4853億(yi) 噸。在尚未利用的資源量中,精查儲(chu) 量810億(yi) 噸,其中,目前可選用建井的儲(chu) 量為(wei) 227億(yi) 噸。

同時,根據全國油氣資源評價(jia) 結果,國內(nei) 石油資源量為(wei) 940億(yi) 噸,天然氣資源量為(wei) 38萬(wan) 億(yi) 立方米。到2002年,全國石油剩餘(yu) 可采儲(chu) 量為(wei) 24.25億(yi) 噸,天然氣剩餘(yu) 可采儲(chu) 量為(wei) 20169億(yi) 立方米 。

其次,開采、加工轉換和終端利用效率低。與(yu) 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中國鋼鐵工業(ye) 的噸鋼綜合能耗高出30%、粗銅冶煉能耗高出37%、氧化鋁高出53%、玻璃高出66%、水泥熟料綜合煤耗高出75%、煉油高出69%。這使得中國能源供給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國際方麵,能源的進口依賴度不斷攀升。2003年全國原油進口9300萬(wan) 噸,2009年增長到20379萬(wan) 噸,較2003年翻一番。石油進口依賴度2004年為(wei) 40%、2007年46.6%、2008年48.5%,2009年已突破50%的國際警戒線。

與(yu) 此同時,石油進口日益受到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變化的製約,特別是國際市場能源價(jia) 格波動的影響。按2009年全國進口原油2億(yi) 噸和80美元的價(jia) 格計算,由於(yu) 價(jia) 格上漲,中國進口石油相對於(yu) 2000年額外支付約6100億(yi) 美元(1噸大約等於(yu) 6.29桶)。因此,高昂的石油價(jia) 格極大地推高了國內(nei) 各行各業(ye) 的生產(chan) 成本,降低了國內(nei) 工業(ye) 產(chan) 品的國際競爭(zheng) 力,在相當程度上威脅著中國的經濟與(yu) 能源安全。

什麽(me) 導致了能源消費增長

其實,從(cong) 中國能源消費的結構而言,變化不大,水電與(yu) 核電比例小,石油、天然氣比重有所上升,但煤炭仍是中國第一大能源。

由於(yu) 技術工藝或機器設配的更新換代,第三產(chan) 業(ye) 煤炭消費的比重逐漸減少,已逐漸過渡到了以石油、天然氣或者電力為(wei) 主。例如,第三產(chan) 業(ye) 中的餐飲業(ye) ,由於(yu) 天然氣逐漸取代了煤炭成為(wei) 主要的燃料,使得該行業(ye) 煤炭消費銳減。又如交通運輸業(ye) 中的鐵路運輸,電力驅動的機頭代替了以煤炭為(wei) 燃料的蒸汽機頭。總體(ti) 來看,工業(ye) 以煤炭作為(wei) 主要能源的格局沒有顯著的變化。

但是,近年來,全國能源消費年增幅竟有2億(yi) ~3億(yi) 噸。為(wei) 什麽(me) 能源消費增長如此之快?換句話說,中國經濟增長需要付出的能源代價(jia) 到底有多大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規模快速擴大,這導致了能源消耗迅猛增加。總體(ti) 上,1994~2007年,因為(wei) 經濟規模擴張,拉動能源消耗增加20.22億(yi) 噸標煤。其中,第二產(chan) 業(ye) 16.4億(yi) 噸標煤,占80%左右,第三產(chan) 業(ye) 2.9億(yi) 噸標煤,第一產(chan) 業(ye) 僅(jin) 僅(jin) 0.88億(yi) 噸標煤。從(cong) 平均看,因為(wei) 經濟規模擴張,年均能源消耗增長1.55億(yi) 噸。其中,第二產(chan) 業(ye) 因工業(ye) 規模擴大,年均額外消耗1.26億(yi) 噸標煤,第三產(chan) 業(ye) 年均額外消耗0.22億(yi) 噸標煤,第一產(chan) 業(ye) 僅(jin) 僅(jin) 為(wei) 680萬(wan) 噸標煤。

因此,以工業(ye) 為(wei) 主的第二產(chan) 業(ye) 的快速擴張,是中國能源消耗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

能源消費逐年增長的同時,能源價(jia) 格也在上漲,這導致了中國經濟增長的能源成本逐年提高。同樣從(cong) 數據看,中國萬(wan) 元GDP增長的淨能源成本呈大幅度上升,從(cong) 1995年的1070.6元,增加到2007年的2472.4元,增長一倍多。

可見,中國經濟增長對能源依賴度並沒有從(cong) 根本上降低,經濟增長的能源成本因價(jia) 格因素大幅提高,這正是中國能源所麵臨(lin) 的巨大挑戰。

節能的路徑

此種情形下,中國可以選擇的節能路徑是什麽(me) ?

首先,務必提高能源轉換效率。根據1994~2007年數據計算,因為(wei) 能源轉換效率下降,年均能耗能額外增加800萬(wan) 噸標煤。

從(cong) 能源的成因角度,能源可分為(wei) 一次能源與(yu)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現成形式存在,不經任何改變或轉換的天然能源資源。二次能源是指為(wei) 了滿足生產(chan) 工藝和生活的特定需要以及合理利用能源,將一次能源直接或間接加工轉換產(chan) 生的其他種類和形式的人工能源。

可以說,能源轉換效率提高的話,能源消費就會(hui) 減少。相反,則增加能源的消耗。從(cong) 研究中看,當前中國能源轉換效率沒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

為(wei) 何在大力關(guan) 停“小火電”的政策環境中,中國能源環境效率整體(ti) 依然呈下降趨勢呢?從(cong) 能源生產(chan) 結構的角度通盤考察,可以得出合理的解釋。

為(wei) 了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並緩解關(guan) 停“小火電”所帶來的一係列社會(hui) 問題,實際操作中,國內(nei) 普遍采取了“開大關(guan) 小”政策,即關(guan) 閉了小火電廠,允許地方上“大火電”項目。雖然,表麵上看,“大火電”機組較“小火電”具有更高的能源轉換效率,但是,如此一來,火力發電在一次能源生產(chan) 中所占比重,近年來大幅度增加。

然而,相對於(yu) 其他能源,火電的能源轉換效率是處於(yu) 較低水平的。其他能源,比如水電、風電、核電等,由於(yu) 損失僅(jin) 僅(jin) 發生在輸送環節,轉換效率高達90%以上。也就是說,能源生產(chan) 中火電所占比例的提高,無疑會(hui) 降低能源的總體(ti) 轉換效率。

鑒於(yu) 此,若要提高能源轉換效率,不僅(jin) 得靠加強管理與(yu) 科學調度,減少能源運輸環節的損失,更要靠改變我國能源生產(chan) 結構,加大風能、太陽能、水電、核電等清潔能源的比重來實現。

其次,能源強度下降是當前節能的核心推動力。

能源強度反映GDP對能源的依賴程度。能源強度下降,表明能源效率的提高。如果經濟結構、產(chan) 出水平等條件不變,能源強度下降會(hui) 直接導致能源消費的節約。目前中國的能源強度究竟還有沒有下降潛能呢?

根據2008年國際能源機構統計年鑒,按照2000年美元價(jia) 格和當期匯率計算,中國目前的能源強度仍處於(yu) 一個(ge) 相當高的水平。2006年中國單位GDP能耗為(wei) 0.9噸標油/千美元,在世界主要30個(ge) 國家和地區中排名倒數第4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巴西的3倍、美國的4.5倍、日本的9倍。所以,以降低能源強度為(wei) 當前節能的主要途徑仍有較大的空間與(yu) 潛力。

此外,從(cong) 數據分析看,1994~2007年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並沒有達到節約能源的目標。特別是,2005年以來,高度依賴能源的第二產(chan) 業(ye) ,尤其是工業(ye) 的比重仍進一步擴大,助漲了國民經濟整體(ti) 的能源需求。因此,推動第三產(chan) 業(ye) 發展,將是中國節能的潛在途徑。

由是觀之,麵對不斷攀升的能源價(jia) 格以及日趨嚴(yan) 峻的貿易摩擦與(yu) 貿易保護主義(yi) ,中國長期依賴出口以及高能耗產(chan) 業(ye) 的增長模式將不得不轉變。從(cong) 長遠看,加大節能技術及新能源開發的投入力度、調整國民經濟產(chan) 業(ye) 結構,逐漸引導經濟向第三產(chan) 業(ye) 縱深、特別是現代服務業(ye) 拓展,是實現國家經濟與(yu) 能源安全的重要保證。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