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5兆瓦大風機搶灘近海 風電將臨洗牌

中國的風電製造業(ye) 正在努力地躋身於(yu) 強國俱樂(le) 部,敲門磚或將是大容量的風電機組。

“中國的風電機組應該向更大規模發展。”日前,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公開場合向企業(ye) “喊話”。並給出了具體(ti) 設想,“目前中國1.5兆瓦機組技術比較成熟,但容量需要更快速的提高,使得陸地風電主力機組到3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到5兆瓦,並提前布局10兆瓦的機組研究。”

據風電行業(ye) 權威谘詢機構丹麥BTM近期發布的《世界風能發展》報告顯示,隨著風電產(chan) 業(ye) 的發展,風電機組大容量化已成為(wei) 發展的必然趨勢,效率更高的3兆瓦及更大功率的風電機組必將成為(wei) 下一代主流機型。

實際上,除了政府部門的敦促,大規模風電下海的熱潮,也吸引著風機生產(chan) 廠商們(men) 加緊研製大容量風機。

在這輪投資歡宴中,吹響“衝(chong) 鋒號”的並不僅(jin) 是華銳、金風這樣的風電名企,即使是名不見經傳(chuan) 的中小型企業(ye) ,也渴望著通過設備的擴容,在海上風電“競技場”上搶占一席之地。

新規刺激大風機布局?

“我們(men) 5兆瓦風電機組項目,總投資15億(yi) 元,將於(yu) 今年年底竣工投產(chan) 。”華銳風電技術總監陳黨(dang) 慧對本報記者稱。

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hui) 風能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我國國內(nei) 風電整機製造商累計市場份額中,華銳排名第一,在大容量風機的研製上自然是當仁不讓。事實上,今年1月11日,華銳風電5兆瓦風電機組項目已經在華銳風電鹽城產(chan) 業(ye) 基地奠基開工。有消息稱,華銳的5兆瓦風機下線後,會(hui) 用於(yu) 東(dong) 海大橋風電場二期工程。

比這位老大哥更有野心,排名第四的明陽在3兆瓦風機下線後,目前已經開始了6兆瓦風機的開發設計。

“我們(men) 正在布局的6兆瓦風機,是深層次開發海上風電的機組。”廣東(dong) 明陽風電產(chan) 業(ye) 集團有限公司副首席整機技術工程師張學向本報記者表示。

排名第十的北重在大容量風機研製進度上稍慢一些,“我們(men) 3兆瓦風機今年下線,目前我們(men) 也在同時研製5兆瓦的風機,預計明年下線。”北京北重汽輪電機有限責任公司市場營銷部營銷經理聞衛東(dong) 告訴記者。

據中國機械網分析,風電設備裝機容量的提升也意味著單機價(jia) 格的提升,單機盈利能力隨之提升。這可能意味著風電設備行業(ye) 將麵臨(lin) 著更大的結構性機會(hui) ,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將分享更多份額的市場增量蛋糕。

除了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大容量的風電機組同樣也是中小型生產(chan) 廠商們(men) 未來的攻堅目標。對於(yu) 他們(men) 來說,必須攻克這個(ge) 難題,因為(wei) 事關(guan) 企業(ye) 命運。

實際上,工信部日前公布了《風電設備製造行業(ye) 準入標準》(征求意見稿)(下稱《標準》),其中提到“風電機組生產(chan) 企業(ye) 必須具備生產(chan) 單機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產(chan) 量100萬(wan) 千瓦以上所需要的生產(chan) 條件和全部生產(chan) 配套設施。”

“新增的企業(ye) 是這個(ge) 標準。如果是已有企業(ye) ,不符合這個(ge) 標準就要退出,或者進行整合,被兼並或者是聯合。”中國能源協會(hui) 副會(hui) 長周鳳起表示。

2004年,我國從(cong) 事風機製造業(ye) 的廠商隻有6家,風機幾乎都是從(cong) 國外采購或者按照國外的專(zhuan) 利生產(chan) 。直到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公布,直接刺激了企業(ye) 上馬風電的熱情。

由於(yu) 沒有準入門檻,風電設備產(chan) 能開始低水平擴張。以整機廠商為(wei) 例,隻要有廠房、設備和圖紙就可以生產(chan) 組裝。時至今日,我國風電整機製造企業(ye) 超過了80家。

“多數企業(ye) 都是中小型的,能達到《標準》要求的目前不超過10家。一旦該標準實施,不合格的企業(ye) 今後在稅收、土地、貸款等方麵都得不到優(you) 惠,隻剩下被淘汰的命運。”周鳳起表示。

“國家就是要嚴(yan) 格控製風電設備產(chan) 能的低水平擴張,提高技術含量,否則我們(men) 跟國外的差距會(hui) 越來越大。”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hui) 副理事長孟憲淦解釋。

既然國家新政意圖明顯,中小企業(ye) 已開始著手應對之策。

“我們(men) 的企業(ye) 並不大,但是我們(men) 也不想被兼並。”廣東(dong) 一家從(cong) 事風機製造的民營企業(ye) 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在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hui) 風能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提供的一份數據資料上看,這家企業(ye) 去年隻安裝了一台0.8兆瓦的風機。該人士表示,“企業(ye) 達標沒問題,並且就快出來了。”

海上風電誘惑

5月18日,醞釀已久、幾度推遲的中國首批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工作正式啟動。本次招標的四個(ge) 項目,全部集中在江蘇省鹽城市,總裝機容量達到100萬(wan) 千瓦,相當於(yu) 十個(ge) 東(dong) 海大橋風電場,投資規模接近200億(yi) 元。

但與(yu) 各地上報的龐大規劃相比,這隻是滄海一粟。據報道,僅(jin) 上海、江蘇、浙江、山東(dong) 、福建幾省2015年海上風電規劃裝機總和就達到約1010萬(wan) 千瓦,而其他各省份目標也在百萬(wan) 千瓦以上。

與(yu) 如此龐大的海上風電市場相比,企業(ye) 們(men) 普遍認為(wei) ,陸上風電已被圈地完畢。

“陸上資源可開發的地方已經所剩無幾,所以現在都是要往海上發展,陸地上的除非是把原有的機組都拆掉,要不然你就要去海上發展。”張學告訴記者。

德國ENERGY EFFICIENCY顧問Meike Waechter告訴本報記者,德國5兆瓦的風機已經成熟,並成為(wei) 主流,主要的原因就是向海上發展更節省土地。

實際上,除了資源相對豐(feng) 富,海上風電相對於(yu) 陸上風電來說,也有著較高的毛利預期。

據悉,國內(nei) 風電機組的價(jia) 格從(cong) 2007年以來一直呈下滑趨勢,2009年底達到5000元/千瓦。最新消息稱,現在廠商報價(jia) 普遍低於(yu) 5000元/千瓦。有企業(ye) 人士表示,“這個(ge) 價(jia) 格已經接近底線。”

而相比陸上風電設備市場的激烈競爭(zheng) ,海上風電顯現出一些優(you) 點來,如進入門檻更高,設備的成本更高,同時由於(yu) 海上風電更接近用電中心,上網電價(jia) 也更高。有了這樣的共識,陸上風電設備商願意削尖腦袋進入海上風電的“競技場”。

“華銳在東(dong) 海大橋風電場3兆瓦的設備安裝,已經動用了國家最頂級的輪船。”張學解釋,不管是多大容量的機組,都要花一樣的功夫去安裝,容量越大,單位分攤的造價(jia) 就會(hui) 降下來,所以海上風電適合大容量的風機機組。“你如果能做20兆瓦的風機,那更好。”

大風機之痛

雖然企業(ye) 對大容量風機趨之若鶩,但從(cong) 掌握核心技術的態勢上看,並不喜人。“幾乎所有企業(ye) 研製的5兆瓦風機,都是與(yu) 國外合作的。”聞衛東(dong) 介紹。

據了解,明陽研製的3兆瓦和6兆瓦風機都是與(yu) 德國公司進行技術合作,而北重的3兆瓦和5兆瓦風機也是與(yu) 美國公司合作。

“這是必經的過程,我國這個(ge) 行業(ye) 發展比較晚,技術創新能力還有不足。”孟憲淦認為(wei) ,先引進國外的技術隻是第一步,之後還需要自主創新。

相比他的樂(le) 觀,上述民營企業(ye) 負責人對於(yu) 風電設備企業(ye) 的前景表示了擔憂。他告訴記者,大的企業(ye) 選擇技術合作,那成本會(hui) 高,並不一定會(hui) 盈利;中小型企業(ye) 買(mai) 圖紙成本會(hui) 更高,企業(ye) 即使達到了《標準》的要求,也很難生存,會(hui) 被慢慢淘汰。

除不掌握核心技術帶來的成本問題外,就大容量機組的質量本身也存在著質疑。

美國《Technology Review》4月5日刊文指出,中國的製造商未進行足夠的工作,以證明新製成的大容量機組足夠穩定,能在海上環境運行。

這篇名為(wei) 《中國風能走向近海》的文章指出,去年秋天,中國為(wei) 英國Greater Gabbard海上風電場製造的單鋼樁地基出現了問題。

“這個(ge) 質量問題即使有也是個(ge) 案,屬於(yu) 正常,我們(men) 最早從(cong) 發達國家進口的風機早就不轉了,幾乎全部報廢。”孟憲淦認為(wei) ,我國研究海上風電對提高風機製造的技術特別有意義(yi) ,實際上是想引領高端的技術。

孟憲淦解釋,風機容量越大,單位容量的造價(jia) 就會(hui) 下降,但是相應的,對設計、製造的要求變高。“海上風電對產(chan) 品的技術含量要求很高,要考慮防台風、防潮、防腐蝕,還有水溫、地質各種製約。”

此外,專(zhuan) 家也提醒,在搶灘海上大容量風機時,還需考慮風力資源和市場消納能力。

“海上的風力資源也遠遠小於(yu) 陸上。”周鳳起表示,根據國家氣象局最新風資源的探測,陸上的風資源比海上的風資源,至少大10倍。

“海上最新發布的也就是2億(yi) 千瓦,在同樣的高度下,陸上是28億(yi) 千瓦。所以我們(men) 國家的風能規模化的推廣還是在陸上,海上風電還隻是試點示範。”周稱。

“不同的地質條件應該選用不同的型號和容量,要用經濟效益最高作為(wei) 衡量的標準,而不是越大越好。”周鳳起表示。

甘肅省電力公司風電技術中心副主任何世恩介紹,在甘肅的風電場,目前裝的多是0.75-1.5兆瓦的風機,即便如此,全年風力有效利用折算下來也就是2000多小時。

“陸地上有個(ge) 1.5-2.5兆瓦就差不多了。”因此,周鳳起認為(wei) ,一些小型企業(ye) 如果做小容量風機很成熟,就不應該被淘汰,“應該讓市場來選擇,隻要他有競爭(zheng) 力,就應該讓他發展。”

“目前來看,海上風電試點示範的範圍確實大了一些。”周鳳起表示,已經安裝的機組全部成功則罷,一旦有問題,就要全部拆下來,“不用說大的事故,隻是維護一下,吊上吊下一次就是幾百萬(wan) 。”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