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隻專(zhuan) 注於(yu) 訂單的工廠老板現在開始玩起了金融。
隨著手邊最新款項到賬,作為(wei) 一個(ge) 每年營業(ye) 額上千萬(wan) 的服裝工廠老板,劉建打算用這筆錢購買(mai) 一些金融產(chan) 品,然後再轉入公司的帳目,“做這樣一個(ge) 周轉公司部分員工一年的薪水就來了。”
劉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像他一樣,身邊很多工廠老板已經紛轉投房地產(chan) 或者做金融,“這些錢來得要快很多,為(wei) 了保持工廠繼續生存,隻能靠這些更賺錢的辦法了。”
一位與(yu) 經營著與(yu) 劉建類似規模工廠的老板告訴記者,工廠的利潤已基本看不見了,我們(men) 隻能先關(guan) 閉部分生產(chan) 線,用別的渠道的錢來維持工廠運轉,而這在溫州、寧波等長三角地區的老板中已經成為(wei) 常態。
“在長三角一帶,原材料成本持續上漲,工人工資每年漲幅達30%,除了這些,還有貸款緊縮和美元匯率變動等困擾企業(ye) ,而且正在從(cong) 加工工廠傳(chuan) 導到工貿一體(ti) 的公司。
鞋服工廠惡性競爭(zheng)
每年一度的廣交會(hui) ,劉建都會(hui) 帶領公司員工出現,而且公司的展台相對較大,位置也比較突出。“一開始參加還能拉到一些客戶,但是到後來發現,其實我們(men) 在這裏參展不過是給國外的買(mai) 方帶來了利益。”
記者了解到,國外的買(mai) 家喜歡拿著同樣的一件衣服去貨比三家,為(wei) 了爭(zheng) 取訂單,國內(nei) 的工廠一而再、再而三地壓價(jia) ,最終即使爭(zheng) 取到訂單基本全都讓利給了國外買(mai) 家。
企業(ye) 自己經驗不足也使得自己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特易谘詢營銷總監康傑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大多數服裝和鞋類的加工企業(ye) 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信息公布在一些B2B的網站上,這樣的結果就是,國外的買(mai) 家有了更充足的對比,企業(ye) 的利潤就在這種無形的價(jia) 格戰中消失。”
根據寧波服裝協會(hui) 的一份數據顯示,珠三角的代加工比例高於(yu) 長三角,長三角地區的工廠在加工的業(ye) 務上已經開始向對外貿易公司發展。
而讓長三角鞋服工廠頭疼的還有老生常談的成本問題。
自去年以來,中國有30個(ge) 省份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大部分省份的調整幅度都在10%左右,一些達到25%以上。
劉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雖然部分生產(chan) 線停了,但是我並不敢裁員,也希望市場能夠好轉,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運營成本。”
新一輪淘汰加劇
一個(ge) 奇怪的現象正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的製造業(ye) 上演,服裝鞋類的出口量持續上漲,但是出口企業(ye) 卻在下降。
來自特易資訊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6月~2011年6月我國鞋類出口398.5億(yi) 美元;2011年前兩(liang) 個(ge) 季度,共出口190.1億(yi) 美元,同比增長21.7%;2季度,出口95.8億(yi) 美元,同比上漲21.6%,環比上漲14.9%;2011年1月~6月鞋類出口數量保持持續穩定增長。
但綜合全國各省市企業(ye) 、展會(hui) 信息,出口鞋類的企業(ye) 數量卻略有下降,廣州海關(guan) 統計,今年1月至5月,珠三角地區鞋類出口企業(ye) 有2428家,比去年同期銳減2331家,接近一半的企業(ye) 今年沒有出口實績。
盡管出口企業(ye) 數量銳減,鞋類出口業(ye) 績卻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這樣的數據對比,顯示出我國鞋類出口企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的相應變化,出口逐漸向經過產(chan) 品升級、注重質量與(yu) 服務的企業(ye) 集中,鞋類出口企業(ye) 正經曆優(you) 勝劣汰的考驗。
康傑告訴記者,“現在的製造業(ye) 麵臨(lin) 一高一低的兩(liang) 個(ge) 極端,製造業(ye) 向高端發展、升級,最終向有一定規模和基礎的民營企業(ye) 發展,而這些企業(ye) 的發展需要有極大的資金支持。”
他向記者透露,現在頻繁出國已成為(wei) 中國企業(ye) 老板的一個(ge) 普遍性現象。“今年開始,我認識的很多工廠老板都經常出國,很難撥通他們(men) 的電話。他們(men) 選擇出國的目的,是看重了國外的投資,要通過投資來盤活工廠。”
“下半年隨著歐美市場繼續萎縮,製造業(ye) 新一輪的淘汰已經開始。”康傑指出,如果對於(yu) 出路仍舊沒有思考,企業(ye) 隻有麵臨(lin) 倒閉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