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對物流業(ye) 頑疾的曝光,使不少老百姓忽然知道,3元錢買(mai) 的一棵白菜居然有1.8元是讓物流企業(ye) 拿去了。
但是,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14.85 -0.34% 股吧 研報]的物流成本真的高達產(chan) 品售價(jia) 的60%嗎?是誰損害了老百姓餐桌的利益,到底是流通問題還是物流問題?農(nong) 超對接、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的高投入是根本的“破繭之道”嗎?
易腐農(nong) 產(chan) 品的損失是最大問題
以果蔬為(wei) 例,我國果蔬在采摘、運輸、儲(chu) 存、分銷等環節中的損失率在25%~30%,每年約有1億(yi) 多噸果蔬腐爛,直接損失高達1000億(yi) 元。
而在發達國家,果蔬損失率一般控製在5%以下。美國由於(yu) 農(nong) 產(chan) 品全產(chan) 業(ye) 鏈以冷鏈物流為(wei) 支撐,果蔬從(cong) 田間到餐桌過程中的損耗率僅(jin) 有1%~2%。可見,易腐農(nong) 產(chan) 品冷鏈應用率的差距,決(jue) 定了農(nong) 產(chan) 品最終效益的差異。
在美國,冷鏈物流支撐起從(cong) 田間到餐桌、“生產(chan) 者—冷鏈配送中心—各種零售商—消費者”的鏈條,走進千家萬(wan) 戶。而我國目前由於(yu) “小農(nong) 戶與(yu) 大市場”的矛盾,單個(ge) 農(nong) 戶和市場之間缺乏有效的連接機製,農(nong) 產(chan) 品由分散的獨立生產(chan) 者匯集到城市,分銷給眾(zhong) 多消費者,致使中國的物流通道成為(wei) “農(nong) 戶—一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農(nong) 貿市場零售商—超市零售商—消費者”,鏈條長度幾乎擴張了一倍。這種超長的流通鏈條造成的結果,是各個(ge) 環節的有效冷鏈應用率嚴(yan) 重不足,冷鏈在流通環節中作用不明顯。
從(cong) 果蔬來看,我國果蔬產(chan) 地的冷處理幾乎是空白,原產(chan) 地、加工地的保鮮庫、儲(chu) 存庫資源嚴(yan) 重不足,農(nong) 產(chan) 品多以初級產(chan) 品形態進入流通渠道,深加工、標準化、係列化、禮品化的產(chan) 品線尚未形成;在多環節的流通體(ti) 係中,安全性、新鮮度都存在隱患,進而令食品損耗難以控製;更重要的是,流通環節過多、食品冷鏈缺乏上下遊的整體(ti) 規劃和銷售,組織化程度低,使食品安全的保障和追溯難度大大增加。
近年來,由於(yu) 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不斷攀高,物流成本被視為(wei) “原罪”。傳(chuan) 統的物流包括倉(cang) 儲(chu) 、城際間運輸和市內(nei) 配送,能源(電費、燃油費)、人工、設備折舊、信息化建設是企業(ye) 的剛性成本,高額路橋費、城市通行費、罰款是不可控成本。對於(yu) 一個(ge) 高效、智能、安全的冷鏈物流網絡來說,剛性成本沒有過多壓縮空間,對強加給物流企業(ye) 的額外成本的提高,目前政府正加大整治力度,包括開通綠色通道、逐步取締一些高速公路收費、對公路車輛規範要求等。但流通成本除了以上所說的倉(cang) 儲(chu) 、運輸費用外,還包括各個(ge) 分銷環節的費用,比如分銷商租金、進入(賣場、超市)渠道的費用(目前在15%~25%不等)、目標利潤等,每多一個(ge) 環節,費用就要增加一次。
由上可見,影響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的是整個(ge) 流通環節,而不單單是物流成本。事實上,從(cong) 我國目前蔬果、水產(chan) 品和肉類的冷鏈應用率和運輸率來看,絕大部分易腐農(nong) 產(chan) 品是在常溫下流通的,由此產(chan) 生的腐損、腐爛而導致的社會(hui) 和經濟損失才是最值得關(guan) 注,也是最大的“隱形成本”。
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體(ti) 係要跨越式發展
要解決(jue) 老百姓的餐桌食品安全和價(jia) 格合理問題,不能僅(jin) 靠簡單的流通渠道壓縮,而要對我國的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進行商業(ye) 模式創新。初級農(nong) 產(chan) 品的冷鏈升級、產(chan) 業(ye) 升級、新流通體(ti) 係建設、冷鏈物流服務網絡的集約化發展,才是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流通體(ti) 係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破繭之路。
“農(nong) 超對接”和“加大對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農(nong) 貿市場的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是為(wei) 了更有效地保證市場供給、食品安全和平抑物價(jia) 。但事實上,“農(nong) 超對接”推行的效果並不理想,無法形成市場的主導力量,超商企業(ye) 承擔了太多的額外成本,包括對農(nong) 戶或合作社的管理、投資建造超大型的物流配送中心、組織從(cong) 產(chan) 地到城市的長途運輸和城市門店的配送,甚至還要對駕駛員進行管理,對油耗進行控製。而各地在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農(nong) 貿市場的投資密度和投入規模上之所以出奇的高,投資異常火爆,更多在於(yu) 未來土地的增值魅力和對地產(chan) 的超高預期。
科爾尼管理谘詢公司2005~2007年的抽樣調查表明:中國的中產(chan) 階層消費者到2017年將在食品上花費4.9萬(wan) 億(yi) 元,要贏得這個(ge) 市場,需要一個(ge) 全國性的高效物流係統,需要超過8000億(yi) 元的食品供應體(ti) 係的硬件投資。
2009~2011年間,中國政府通過一係列產(chan) 業(ye) 規劃和產(chan) 業(ye) 導向政策,勾勒出了冷鏈產(chan) 業(ye) 的發展方向,推動傳(chuan) 統物流和現代冷鏈物流的升級轉型——“一個(ge) 集約化、智能化、電子交易化的冷鏈物流主導平台,貫穿於(yu) 產(chan) 業(ye) 鏈的全過程,始於(yu) 采摘與(yu) 屠宰後的低溫處理、產(chan) 地的加工和儲(chu) 存以及售賣後的最後一公裏。物流不再是產(chan) 業(ye) 鏈的流通成本,而應成為(wei) 產(chan) 業(ye) 鏈的持續價(jia) 值創造部分”。冷鏈物流服務業(ye) 在生產(chan) 、流通、消費、金融服務、電子商務等各個(ge) 領域的廣泛滲透,將帶動和支撐現代農(nong) 業(ye) 在下一個(ge) 十年改變區域經濟增長方式、形成新的產(chan) 業(ye) 集聚、優(you) 化區域產(chan) 業(ye) 結構,形成以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地為(wei) 中心的新“增長極”。
資源優(you) 化帶來新生產(chan) 力
沃爾瑪50年前在美國二、三線城市建立了大量商場和倉(cang) 儲(chu) 體(ti) 係,推進城鎮化,大大刺激了美國的內(nei) 需,沃爾瑪在零售業(ye) 至今也無人能夠超越。沃爾瑪的巨大利潤來源不在零售終端,而是其配送中心,物流成為(wei) 其供應鏈的核心價(jia) 值。
世界銀行2000年研究報告《中國:服務業(ye) 發展和中國經濟競爭(zheng) 力》中指出:在中國有4個(ge) 服務性行業(ye) 對於(yu) 提高生產(chan) 力和推動中國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yi) ,即物流服務、商業(ye) 服務、電子商務和電訊。十年來,電子商務與(yu) 傳(chuan) 統經濟不斷融合,螺旋上升,物流服務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特別對於(yu) 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的結構調整、區域性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升級,農(nong) 產(chan) 品冷鏈物流先行已經迫在眉睫了。
中國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的跨越式發展是一個(ge) 係統的優(you) 化、整合、重組過程,冷鏈物流平台是關(guan) 鍵和支撐,也必須做到充分的開放性和公共性。從(cong) 中國近十年的冷鏈物流市場的發展來看,基礎設施和設備的投放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和城市快消品市場,而最需要冷鏈應用的廣大的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地,資源嚴(yan) 重缺失,僅(jin) 靠企業(ye) 的自主投資是遠遠不夠的。
參考先行者的軌跡,日本的一些做法可以借鑒,日本冷庫地產(chan) 的一類投資人為(wei) 各級政府與(yu) 政策性銀行以及大型商社等。政府投資公共倉(cang) 儲(chu) 業(ye) ,有利於(yu) 高效利用社會(hui) 資源,節約社會(hui) 成本,避免在土地等稀缺資源方麵的惡性競爭(zheng) ;產(chan) 業(ye) 鏈的升級需要相當時間的培育,政府等方麵介入可以解決(jue) 企業(ye) 一次性投放所背負的沉重壓力。最為(wei) 關(guan) 鍵的是,冷鏈物流基礎平台是關(guan) 係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是國家食品安全的基礎保障,必須由國家資本介入並有一定的控製權,最終也可以保障每年國家在產(chan) 業(ye) 發展方麵的補貼性投放的效率與(yu) 所產(chan) 生效益的最大化。這一模式可以概括為(wei) ,政府、大型企業(ye) 、金融機構成為(wei) “倉(cang) 儲(chu) 地產(chan) ”的投資人,政府不參與(yu) 具體(ti) 經營,托管於(yu) 專(zhuan) 業(ye) 機構進行管理,經過培育期最終以REITs的方式退出。
全球經濟不斷走向融合,也越來越注重自然生態環境。要實現中國農(nong) 產(chan) 品“從(cong) 田間到餐桌”的高效安全目標,一定要有一張清晰的航行圖,從(cong) 起步就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