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備受消費者青睞 港台漫畫內地淘金掀高潮

隨著內(nei) 地漫畫市場的日益升溫,港台漫畫家進入的步伐越來越快。昔日台灣漫畫“四大才子”悉數亮相內(nei) 地引人驚歎,更多的港台漫畫家也在翹首以待,尋機在內(nei) 地開拓市場。港台漫畫正在成為(wei) 內(nei) 地漫畫市場的一支生力軍(jun) 。

內(nei) 地淘金大勢所趨

臨(lin) 近9月,漫友文化旗下《漫畫SHOW》主編崔偉(wei) 良異常忙碌。由漫友文化合作引進的香港知名漫畫家司徒劍橋的漫畫《幻城》,不久將在內(nei) 地開始連載,這也意味著又一位香港知名漫畫家涉足內(nei) 地開拓市場。

談及此次合作,崔偉(wei) 良非常興(xing) 奮,在他看來,漫畫《幻城》的出版,與(yu) 近年來港台漫畫與(yu) 內(nei) 地市場緊密合作有密不可分的關(guan) 係。郭敬明的小說《幻城》在內(nei) 地有廣泛的影響力,早在幾年前,就有香港出版社購買(mai) 其漫畫改編版權。

香港漫畫家司徒劍橋作品《幻城》在內(nei) 地連載僅(jin) 是近年來香港、台灣漫畫家大舉(ju) 西進的縮影之一。從(cong) 2002年開始,港台漫畫家就開始將目光瞄準了內(nei) 地。台灣漫畫界“四大才子”敖幼祥、蔡誌忠、朱德庸和幾米悉數登場,影響甚大。

以搞笑四格漫畫《烏(wu) 龍院》一舉(ju) 成名的敖幼祥,早在2002年就率先將自己的工作室移至廣東(dong) ,有20多冊(ce) 敖幼祥作品在中國內(nei) 地陸續上市。2004年5月第一本完全以個(ge) 人漫畫作品為(wei) 主的漫畫雜誌——《超級烏(wu) 龍院》在內(nei) 地推出,掀起了國內(nei) 幽默漫畫風行潮流。

2009年,蔡誌忠也將工作室遷往國內(nei) 新興(xing) “動漫之都”杭州,並放言希望“此生老死於(yu) 杭州”,一時讓粉絲(si) 感動。以《雙響炮》、《澀女郎》聞名於(yu) 世的朱德庸也隨後跟進,同樣把自己的工作室落戶在杭州。

最後一位才子幾米也頻繁在內(nei) 地“拉攏”讀者,去年成功在北京三裏屯舉(ju) 辦“幾米星空特展The Starry Starry Night”,這是幾米在內(nei) 地開幕的首個(ge) 跨界展覽。

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超過20位港台知名漫畫家進入內(nei) 地,紮根發展漫畫事業(ye) 。“內(nei) 地擁有眾(zhong) 多漫畫消費人口,而且地方政府很歡迎漫畫家入駐,以帶動當地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發展,因此在政策上給予了很大的優(you) 惠,這些現實條件成為(wei) 吸引港台漫畫家的客觀因素,長此以往,更多港台漫畫家進入內(nei) 地已經是大勢所趨。”崔偉(wei) 良表示。

港台漫畫受熱捧

除了政策等客觀條件外,港台漫畫作品備受內(nei) 地消費者青睞,漫畫產(chan) 品銷售可觀,成為(wei) 刺激港台漫畫家進入內(nei) 地最核心的因素。僅(jin) 今年,朱德庸的都市漫畫集《大家都有病》出版一個(ge) 月銷量就突破了30萬(wan) 冊(ce) 。很多讀者笑稱,看著《大家都有病》裏的“焦慮二人組”、“自殺三兄弟”,看著那些功名病、花錢病、沒錢病、喜歡跳樓病,你會(hui) 拍案叫絕直至笑出眼淚,心卻猶如被刺中般生疼——為(wei) 他們(men) ,為(wei) 這個(ge) 時代,更為(wei) 自己。

幾米的新漫畫作品《我不是完美小孩》描述了一個(ge) 三年級小女生郝完美在學習(xi) 、生活,尤其是與(yu) 大人相處中的困惑與(yu) 煩惱。讓生活和精神壓力大的都市白領們(men) 找到心靈撫慰,開創了成人繪本時代。其銷量長期保持淘寶等網絡購書(shu) 平台前幾名。

對於(yu) 港台漫畫的受捧,台灣“少女漫畫王”遊素蘭(lan) 有自己的看法。“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於(yu) 我們(men) 說著同樣的語言,我們(men) 可以直接溝通。”

遊素蘭(lan) 很早就進入內(nei) 地市場,她回憶道,自己進入內(nei) 地出於(yu) 偶然:“其實我並不是非常了解當時內(nei) 地漫畫產(chan) 業(ye) 環境。隻是在某一天,突然在出版社湧入幾箱裝不完的內(nei) 地讀者信件,我才知道原來我的作品已經在內(nei) 地風行了。”

司徒劍橋也認為(wei) ,文化的認同使得港台漫畫在短時間內(nei) 就能贏得內(nei) 地讀者的認可。他以香港武俠(xia) 漫畫為(wei) 例,武俠(xia) 是中國的本土特色,就如美國的超人電影一樣,代表了國家的文化,形象根深柢固地植入國民的心中。“武俠(xia) 是我們(men) 華人獨有的題材,亦是我們(men) 的重要產(chan) 物,隻要不斷注入新的元素,武俠(xia) 精神是會(hui) 一代接一代承傳(chuan) 下去的,而武俠(xia) 題材的漫畫也可以持久獲得所有華人的支持。”

港台本土市場嚴(yan) 重萎縮

港台漫畫大舉(ju) 進軍(jun) 內(nei) 地另一個(ge) 重要原因還在於(yu) 香港、台灣本土漫畫市場的長期不景氣以及日式漫畫牢固的統治地位。

在台灣漫畫的全盛時期,大概有30種漫畫雜誌,而現在隻剩下10種。在漫畫雜誌減少的同時,發表的平台空間就會(hui) 變小,漫畫家能夠出頭的機會(hui) 就變得更少。

日本的漫畫作品進入台灣市場不必審查,所以導致台灣市場充斥大量的日本漫畫,也導致台灣的原創漫畫受到很大衝(chong) 擊。目前台灣市場的漫畫需求仍然旺盛,但是90%以上都是日本漫畫。反而現在內(nei) 地的原創漫畫比台灣多,以漫畫謀生的漫畫家也遠比台灣多。

政策方麵,台灣當局僅(jin) 僅(jin) 把動漫產(chan) 業(ye) 歸到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中,沒有特別的扶持政策。雖然台灣有關(guan) 部門近年也表現出越來越重視的態度,但難以挽回日益衰退的漫畫市場。

遊素蘭(lan) 對此歎息道,台灣漫畫市場其實一直不景氣,漫畫市場充斥著奴性與(yu) 媚外的心態。而且台灣出版社強力的主導著漫畫家創作,往往忽略創作者的創意,造成清一色一大堆食之無味、沒風格的奇怪作品。

“我參與(yu) 過台灣一些漫畫獎項的評選工作,但實話實說,近十年來,能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卻超不過三部。”遊素蘭(lan) 無奈地表示。

香港漫畫市場也不容樂(le) 觀。“現在要在香港出版漫畫的確比以前困難了很多。”司徒劍橋表示,香港漫畫已進入優(you) 勝劣汰的年代,留下來的都是較有名氣及實力的主筆。

崔偉(wei) 良也認為(wei) ,香港、台灣的漫畫產(chan) 業(ye) 現在遇到了創作和營銷兩(liang) 方麵的瓶頸。漫畫作品長期無法出彩,市場狹小疲軟影響了營銷發行。“在這種環境下,港台漫畫家陸續進入內(nei) 地爭(zheng) 奪市場也就理所應當了。”

打造品牌力求多元化

盡管港台漫畫家進入內(nei) 地是大勢所趨,但如何讓自己的漫畫做出品牌,抓住屬於(yu) 自己的漫畫消費群體(ti) 也並非易事。

崔偉(wei) 良表示,不同於(yu) 港台市場,內(nei) 地漫畫市場目前的消費群體(ti) 還是以青少年為(wei) 主,其中中小學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根據漫友文化市場銷售經驗分析,幽默類漫畫,如敖幼祥的《烏(wu) 龍院》和畫風唯美的故事類漫畫,如夏達的《子不語》是內(nei) 地市場受捧的漫畫類型。

“但總體(ti) 而言,‘80後’、‘90後’一代是消費主力,因此如何讓作品符合這一群體(ti) 的消費習(xi) 慣,是港台漫畫家需要研究的課題。”崔偉(wei) 良同時表示,內(nei) 地市場也在不斷發展成熟,市場的細分化趨勢開始顯現。例如,白領群體(ti) 曆來是漫畫消費的主力人群,但之前國內(nei) 很少有符合白領消費習(xi) 慣的作品出現。如今以朱德庸、幾米為(wei) 代表的漫畫家作品很好地滿足了這一部分消費群體(ti) 的需求。

遊素蘭(lan) 則表示,漫畫市場要想持續發展,就必須對產(chan) 品進行分級。“我現在已經不可能對少年、少女的故事有共鳴,因為(wei) 每個(ge) 年齡對人生的體(ti) 驗不一樣,而漫畫一直都被當做小孩的生活消遣產(chan) 品,也限製了它的內(nei) 容發展。有製度的分級,讓所有的類型作品能有歸屬,讓每個(ge) 類型的作品都有發展的空間,大眾(zhong) 選書(shu) 看時不用麻煩,讓漫畫的閱讀變得更人性更容易,它的市場自然就出現了。”

與(yu) 此同時,漫畫的產(chan) 業(ye) 多元化也開始被業(ye) 內(nei) 重視。不久前,敖幼祥的《烏(wu) 龍院》就在廣州上演了舞台劇。更多的漫畫家也嚐試將自己的漫畫與(yu) 動畫、衍生品聯係起來,擴大自己品牌的產(chan) 業(ye) 鏈條。

“漫畫多元發展是勢在必行的,可惜兩(liang) 岸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對於(yu) 多元的解釋還是非常的局限。”遊素蘭(lan) 表示。

司徒劍橋也說道:“自己的作品能在不同的媒體(ti) 上呈現,我想沒一個(ge) 創作人不會(hui) 感到高興(xing) 吧。我認為(wei) 漫畫是可以跟多一點不同的媒體(ti) 跨界合作的,即便不賺錢,也可以令作品多一份熱鬧、生氣。”

商報記者 陳傑

商報提問

台灣“少女漫畫王”遊素蘭(lan) :

靠包裝的漫畫家職業(ye) 生涯走不長

北京商報(以下簡稱“商報”):近十年來,漫畫產(chan) 業(ye) 在哪些方麵長期沒有得到改善?

遊素蘭(lan) :長期沒有得到改善的,一是題材和創意的限製──由於(yu) 創作時得顧慮許多東(dong) 西而綁手綁腳,內(nei) 容的發展也比較狹隘。麵對完全葷素不忌的日本漫畫或自費衍生產(chan) 品,自然缺少那麽(me) 點刺激性。二是沒有一套營銷漫畫家的方法,很多漫畫家隻紅一部作品,沒有形成品牌,是人才的一大浪費,非常可惜。我想,不見得出版社或團體(ti) 不想做,而是找不到方法。

商報:應該如何培養(yang) 一個(ge) 優(you) 秀的漫畫家?

遊素蘭(lan) :優(you) 秀的漫畫家通常不是培養(yang) 出來的,而是自己奮鬥出來的。出版社或集團絕對有能力捧紅一名漫畫家。但這樣捧出來的,不一定是優(you) 秀的漫畫家,至少在失去出版社或集團後,其漫畫生命可能就死去了。主要還是看當事人有“多想要做漫畫創作”。

商報:如何孕育出擁有自己國家、民族、市場特色的漫畫風格?

遊素蘭(lan) :孕育出擁有自己國家、民族、市場特色的漫畫風格並不難,難在大眾(zhong) 的接受程度。當一個(ge) 隻吃牛肉麵的市場,突然商家要改變調味、改賣叉燒麵,你就必須要有關(guan) 張的心理準備。然而,若不去試,永遠都隻有一種東(dong) 西,並且越走路越窄。問題是自創品牌大家不買(mai) 賬,有勇氣的創作人也隻好跟隨別人流行的腳步走以維生了。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