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東(dong) 莞的厚街鎮看起來繁華依舊。而實際上,這個(ge) 全球最重要的製鞋基地此時暗流洶湧,一批人無比躁動,最焦急的莫過於(yu) 上遊鞋材供應商,頻頻遊走於(yu) 客戶間,擔心對方忽然人去樓空,自己將遭"滅頂之災"。
近來,東(dong) 莞製鞋業(ye) 風聲鶴唳,不斷傳(chuan) 出工廠關(guan) 閉的消息。經記者調查發現,東(dong) 莞中大型企業(ye) 如安加鞋業(ye) 、飛利達鞋業(ye) 、聯運鞋業(ye) 等公司已關(guan) 閉或搬遷,麥斯鞋業(ye) 、惠豐(feng) 鞋業(ye) 、永盛鞋業(ye) 等多家鞋企正在大範圍縮小生產(chan) 規模,以應對訂單不足以及不斷攀升的成本壓力。這些鞋廠動輒幾千人甚至上萬(wan) 人。
因對成本極其敏感,世界製鞋業(ye) 從(cong) 未停止過區位轉移,從(cong) 上世紀60年代開始,先是從(cong) 北美轉移到中美和南美,從(cong) 歐美轉移到日本,隨後轉移到韓國和中國台灣,80年代轉移到大陸東(dong) 南沿海。
1988年,世界最大運動鞋代工企業(ye) --台灣寶成國際集團到東(dong) 莞高埗鎮投建裕元廠,主要為(wei) 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代工,拉開台資鞋企往東(dong) 莞大規模轉移的序幕。台灣功盛、興(xing) 昂、巧集等鞋業(ye) 集團相繼在東(dong) 莞落腳,這些製鞋巨頭手中不乏GUCCI、LV、GUESS等世界頂級奢侈品牌的訂單。
到1990年,台灣在東(dong) 莞"安家落戶"的製鞋商、原料供貨商、設備供應商已有400多家成為(wei) 東(dong) 莞鞋業(ye) 集群的核心力量。此時,香港製鞋企業(ye) 也在往這裏大規模轉移。因這群候鳥的到來,東(dong) 莞迅速成為(wei) 世界製鞋重地,曾有"世界每10雙鞋就有1雙來自東(dong) 莞"之說。
但這一次麵對全球"氣候變化",鞋都東(dong) 莞的企業(ye) 能撐下去嗎?
掙紮在盈虧(kui) 臨(lin) 界點
在東(dong) 莞寮步聯運鞋業(ye) 廠房外,本報記者發現其員工宿舍空蕩蕩的。不過,在辦公室大樓前停著幾輛小轎車,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老板不久前已將生產(chan) 線轉移到柬埔寨,這裏隻剩下設計和研發部門。
勞動力成本年均約15%增長,皮料自去年來也漲了10%~20%,人民幣自匯改至今升值幅度累計已超過26%。此外,每周停電兩(liang) 天,一些工廠發電一天就要花上5萬(wan) 元左右。多重因素疊加影響,越來越多鞋企掙紮在盈虧(kui) 臨(lin) 界線上。
森威鞋廠總經理楊永清對此有深刻的體(ti) 會(hui) 。他是1996年從(cong) 台灣到東(dong) 莞,十幾年間利潤逐漸被"削薄"。3年前,一雙皮鞋上可賺1美元左右,現在隻剩下20美分(約1.3元人民幣)左右,而一雙鞋子成本就要投入120元人民幣左右,利潤率大約隻有1%,一不留神還可能虧(kui) 損。
"要把成本核算得特精準才行,生產(chan) 過程中也要把每個(ge) 環節盯緊,生產(chan) 線上的評檢人員由4人增加到6人,一旦產(chan) 品返工就虧(kui) 了。"楊永清說,今年來出口訂單是下滑的。
比楊永清早進東(dong) 莞製鞋業(ye) 的港商貝友平,心裏落差則更大。"1987年到東(dong) 莞開廠時,訂單多得不得了,有時兩(liang) 天兩(liang) 夜都在工廠裏加班,但那時特來勁,一個(ge) 工人月薪隻要100多元,而且招工容易。出口一雙4美元的女鞋,可賺2美元左右,利潤率大約100%,"貝友平告訴記者,"而今天簡直是在熬日子,一雙鞋出口價(jia) 是二三十美元,但廠裏平均月薪是2800元,經理級月薪是1.6萬(wan) 元,成本上漲以及人民幣升值,連1%的利潤率都難。"現在,貝輝鞋業(ye) 總經理貝友平每當被重擔壓得喘不過氣時,便躲進工廠旁邊的樓房小憩,滿屋的古玩可以安撫一下他沮喪(sang) 的心情。皇宮小葉紫檀家具、唐三彩、青花瓷……這些靠著當年代工賺錢買(mai) 來的古董,身價(jia) 已翻了成千上百倍,隨便賣掉一件,足矣養(yang) 老,但56歲的他卻不願意歇下來。
"剛到東(dong) 莞投資時,感覺是天之驕子,政府在稅收等方麵給予優(you) 惠政策,如今像是被遺棄了。但暫時也不能關(guan) 廠,一些工人已跟著自己20多年,難以割舍。"貝友平正在琢磨著如何轉型升級,製鞋業(ye) 太苦了,貝友平從(cong) 不希望兒(er) 子子承父業(ye) 。
為(wei) 10美分三回議價(jia)
目前,美國、歐洲以及日本三大經濟體(ti) 皆陷入債(zhai) 務危機,市場消費疲態,向來注重設計和細節、出手"闊氣"的歐洲客人,今天變得"斤斤計較"。而最愛買(mai) 鞋的美國消費者也勒緊腰帶。亞(ya) 洲鞋業(ye) 協會(hui) 秘書(shu) 長李鵬談到,美國人之前年均消費十多雙鞋,例如運動鞋就細分為(wei) 籃球鞋、排球鞋、網球鞋等,而現在可能就隻買(mai) 一雙運動鞋來用於(yu) 多種運動。保守估計全球鞋的訂單今年萎縮10%。
東(dong) 莞華宏鞋業(ye) 董事長郭小平近日被客戶的一封電子郵件弄得哭笑不得。西班牙MENBUR品牌負責人最近發來的郵件中寫(xie) 道:"我們(men) 看了報價(jia) 單,發現有些款式價(jia) 格過高,無法銷售。與(yu) 去年相比所有價(jia) 格都上漲了,去年給我們(men) 的報價(jia) 是15.10~22.30美元,而今年的是18.90~31.40美元。但歐洲經濟卻沒有好轉,甚至可以說更糟糕了。我明白中國各方麵價(jia) 格都在上漲,但假如給好一點價(jia) 格的話,我們(men) 在市場的競爭(zheng) 力就會(hui) 上升,訂單量就能增加。其中有一款鞋,假如沒有珠子等裝飾,價(jia) 格應會(hui) 降低不少,請把去掉飾扣的價(jia) 格告訴我。"郵件中還特意寫(xie) 道:"你把MENBUR的包裝費都加進去了,是不是將裝鞋的袋子算1.2美元,這太貴了,我們(men) 已改成0.25美元的袋子。"楊永清的工廠裏前不久則發生過10美分的故事。他向客戶每雙鞋提價(jia) 10美分,這名客戶立刻就威脅要轉單。當天晚上12點,客戶又打電話過來,楊明確告訴對方不漲價(jia) 不行。結果這位客戶第二天從(cong) 海外飛到東(dong) 莞。
"接到電話時嚇一跳,從(cong) 未有過客戶不打招呼就登門的情況。客戶直接殺到廠裏,隨機抽查各類成本,核實後發現我們(men) 幾近沒有利潤,最終勉強接受漲價(jia) 。"連我國最大女鞋製造及出口企業(ye) 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8月3日接受本報記者專(zhuan) 訪時也連歎"困難",該集團主要為(wei) NINE WEST等國際名牌鞋代工。
"今年來報價(jia) 大約提高15%,預計全年出口1500萬(wan) 雙,出口量僅(jin) 能與(yu) 去年持平,客戶大約把10%新增訂單往東(dong) 南亞(ya) 轉移,"張華榮說,"今年僅(jin) 第一季度勞工成本就漲了20%,我們(men) 要盯緊利潤和利潤率,不再追求規模的擴張。"盡管占有規模的優(you) 勢,但華堅目前利潤率也僅(jin) 有3%~4%,年出口約3億(yi) 美元(近20億(yi) 元人民幣),而每月支付給2.2萬(wan) 名員工薪水就達4800多萬(wan) 元,這項一年支出近6億(yi) 元。
3000元與(yu) 300元的較量
目前,厚街製鞋工人月薪普遍在2000~3000元。勞動力成本優(you) 勢的喪(sang) 失,成為(wei) 東(dong) 莞製鞋老板們(men) 心中的痛,但令他們(men) 更難過的是,工人幹勁遠不如以前。
"當務之急是建立有效的管理體(ti) 係,培育出專(zhuan) 業(ye) 、高效的產(chan) 業(ye) 工人,工人效率升值空間還有40%,月薪尚可升至4000元。勞動力成本上漲不可避免,問題在於(yu) 工人整體(ti) 素質沒有跟上來,製約著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新一代工人對鞋業(ye) 不熱愛,增加管理壓力。"張華榮抱怨說,農(nong) 民工"安居樂(le) 業(ye) "有賴社會(hui) 和企業(ye) 一起努力。
改革開放初期,農(nong) 民工為(wei) 了到廣東(dong) 打工,過五關(guan) 斬六將。而如今,廣東(dong) 代工廠招工門檻一降再降。新一代農(nong) 民工選擇增多,流動性更強。"工資是多少?有沒有空調?"他們(men) 反而選擇起工廠來。
目前,中國製鞋占世界六七成,年產(chan) 鞋130億(yi) 雙,其中出口近100億(yi) 雙。亞(ya) 洲協會(hui) 統計的數據顯示,2010年,東(dong) 莞鞋企1600多家,年產(chan) 值630億(yi) 元。以外向型為(wei) 主的東(dong) 莞製鞋格局,正經曆一場裂變。
進入21世紀之後,一些鞋企往越南、印度、孟加拉等亞(ya) 洲國家外移,"孟加拉的工人月薪原本隻要100多元人民幣,隨著寶成的到來,目前一下子漲到300多元,台資鞋廠在那裏的工人已經達到5萬(wan) 人左右。"有鞋企反映。
也有些內(nei) 遷,出現"南鞋北上、東(dong) 鞋西移"。巴西國際貿易商派諾蒙已把東(dong) 莞等地一半業(ye) 務轉移到四川、青島,還在重慶投建了製鞋生產(chan) 線。
商務部時評專(zhuan) 家周世儉(jian)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用"無可奈何花落去"來形容廣東(dong) 代工的命運。他認為(wei) 加工貿易現已完成其曆史使命,初級加工注定要被淘汰。
"世界產(chan) 業(ye) 轉移不會(hui) 停止,美國市場上的皮鞋,1976年每100雙中有53雙是在美國生產(chan) ,而2006年隻剩下1.5雙,製鞋業(ye) 基本'安樂(le) 死'。中國低端鞋業(ye) 也難逃脫這一命運,世界製鞋格局正由高度集中在中國逐漸向東(dong) 南亞(ya) 等地區分流。"周世儉(jian) 說,企業(ye) 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夜幕降臨(lin) ,東(dong) 莞厚街萬(wan) 家燈火亮起,不少鞋企老板和工人依然在挑燈夜戰。在這塊品牌的"荒地"上,有些鞋企正嚐試走出製造"窪地",往微笑曲線的研發設計以及品牌渠道兩(liang) 端突圍。不過,在這條曲折的弧形路上,未必一下能走得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