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yu) “水貴如油”的說法,浙江舟山六橫島的居民恐怕感受最深刻。作為(wei) 浙江省最缺水地區之一,往年遇到幹旱時,六橫島就得派船去寧波取水了,每噸成本在20元以上,等於(yu) 用純淨水的價(jia) 格買(mai) 自來水。但現在因為(wei) 當地一台日產(chan) 1萬(wan) 噸的海水淡化設備投入全負荷運轉,居民不用再為(wei) 水發愁了,用水成本也大大降低了。目前,舟山已經在六橫、岱山、嵊泗等地建立了20個(ge) 海水淡化工程裝置,其中嵊泗縣的海水淡化供水量已占當地供水總量的80%以上,成為(wei) 該縣的“第一水源”。
北京雖然離渤海尚有一百多公裏的距離,但水資源的嚴(yan) 重短缺讓這個(ge) 人口近2000萬(wan) 的特大城市也開始把目光投向海水淡化。7月22日上午,北京市政協常委會(hui) 通過《關(guan) 於(yu) 加強首都水資源保護與(yu) 開發利用的建議案》和調研報告,其中提出,把淡化海水作為(wei) 首都水資源戰略儲(chu) 備,全方位地保護開發首都水資源。
“向海洋要淡水”,正成為(wei) 不少地區不約而同的選擇。海水淡化,能否成為(wei) 我國破解水資源不足問題的一把“金鑰匙”?目前海水淡化產(chan) 業(ye) 發展麵臨(lin) 哪些製約因素?未來國家可能出台哪些扶持政策?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對中國水利企業(ye) 協會(hui) 脫鹽分會(hui) 秘書(shu) 長郭有智進行了專(zhuan) 訪。
成本仍是主要製約因素
上海證券報:目前國內(nei) 海水淡化市場形勢如何?製約海水淡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郭有智:國內(nei) 現在對海水淡化市場形勢普遍看好。這一方麵是因國家高度重視,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和7月份召開的中央水利工作會(hui) 議都特別提到發展海水淡化。另一方麵,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加速了東(dong) 部沿海城市的水資源緊缺程度,一些沿海發達地區以及離海較近的超大城市,人口眾(zhong) 多,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又特別大。在這種情況下,海水淡化產(chan) 業(ye) 的發展對於(yu) 這些地區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水資源補充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yi) 。
談到製約因素,成本因素是主要問題之一。海水淡化從(cong) 征地工程、取水、能源、建設到材料全部都是100%的核算,沒有其他水利項目的“福利”,成本較高。調水在今後一段時間依然是我們(men) 國家解決(jue) 水資源問題的主要手段,這是一個(ge) 技術成熟度和消費慣性的問題。一般而言,隻有在無水可調或者經濟、社會(hui) 成本太大(如庫區遷移和開渠動遷成本越來越大)等情況下,才會(hui) 轉而考慮發展海水淡化。其次,目前國內(nei) 海水淡化設備或材料基本上依賴進口,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創新技術較少。另外,海水淡化產(chan) 業(ye) 要得到長足發展,還需要國家出台一係列相關(guan) 的法律、法規、標準和規範,給予有力推動。
上海證券報:在南水北調延後進京的背景下,北京已經把淡化海水提升為(wei) 水資源戰略儲(chu) 備。您如何看待南水北調與(yu) 海水淡化的關(guan) 係?
郭有智:北京屬於(yu) 嚴(yan) 重缺水型城市,目前人均占有用水量不足三百立方米,不及國際公認的缺水下限的三分之一,僅(jin) 為(wei) 中國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隨著北京人口的急劇增加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北京的水資源緊缺現象可能進一步加劇。南水北調引水進京規劃被延後五年,這使原本水庫蓄水不足、地下水位下降的首都水資源承載能力麵臨(lin) 前所未有的壓力。
在談到海水淡化時,很多人都會(hui) 提到南水北調。實際上,南水北調是個(ge) 很大的話題,涉及國家戰略、水源安全和首都的穩定以及華北的生態恢複等諸多方麵,不要把海水淡化和南水北調對立起來討論,而應該看作是互補和合作的關(guan) 係。隨著經濟發展,調過來的水以後也可能不夠用。北京把海水淡化作為(wei) 戰略儲(chu) 備是很有眼光的,因為(wei) 海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海水淡化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jue) 水資源問題。
產(chan) 業(ye) 將迎來發展良機
上海證券報:發展成本高、難以入管網等問題成為(wei) 製約海水淡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瓶頸,該如何突破?“十二五”期間會(hui) 有哪些扶持措施出台?
郭有智: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海水淡化成本已經大大降低,成本在某些地方已具優(you) 勢。另一方麵則涉及是否盈利以及盈利模式的問題。我國目前的海水淡化一般都是小型的和點對點的項目,如果要大規模發展海水淡化,並讓相關(guan) 企業(ye) 盈利的話,海水淡化必須進入城鎮的管網給城市供水,投資建設海水淡化工廠後,如果水務部門不接受淡化水,海水淡化就會(hui) 走入死路。目前的情況是水務部門對海水淡化積極性不高。因此,應該由政府主導出台一係列有利於(yu) 海水淡化發展的政策和法規。我覺得以色列的模式值得借鑒——在海水淡化項目建設前就與(yu) 政府簽訂協議,所生產(chan) 的水全部由政府來收購。淡化水的管道直接接到國家水網,水網處設有閥門和檢測表,隻要達到標準,淡化水就能源源不斷地流進來,而且價(jia) 格便宜,效益明顯。
目前國家有關(guan) 部門非常重視海水淡化產(chan) 業(ye) 的發展,國家發改委、海洋局、科技部等多個(ge) 部委都在醞釀出台相關(guan) 扶持政策和措施,水利部門也就海水淡化作為(wei) 水資源配置開展專(zhuan) 門的研究。“十二五”期間,對海水淡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支持力度肯定會(hui) 加大。相關(guan) 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實施,必將對我國海水淡化產(chan) 業(ye) 的發展產(chan) 生重要影響。可以說,中國的海水淡化產(chan) 業(ye) 即將迎來最重要的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