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我國產(chan) 糧大省黑龍江、吉林等地調查發現,化肥的施用對近年來糧食增產(chan) 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讓部分農(nong) 民患上“化肥依賴症”,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且這一趨勢還在加劇。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我國化肥使用總量過高,化肥過量施用將帶來土壤品質性質退化、糧食減產(chan) 等後果,致使黑土地越種越“瘦”,危及糧食安全,已經開始影響我國農(nong) 業(ye) 的可持續發展。
“這地感覺就靠化肥頂著”
“現在這地感覺就靠化肥頂著。我們(men) 也知道地力在下降,但這就像抽大煙一樣,產(chan) 生依賴性了,而且用化肥增產(chan) 確實有保障。”
黑龍江是我國第二個(ge) 糧食產(chan) 量超千億(yi) 斤的省份,糧食商品量和調出量位居全國第一,耕地資源豐(feng) 富,糧食增產(chan) 潛力大。2010年這個(ge) 省糧食總產(chan) 量達到1002.6億(yi) 斤,商品量達800億(yi) 斤左右。
就是在這個(ge) 產(chan) 糧大省,由於(yu) 化肥施用量的不斷增加,土壤基礎肥力越來越弱。據黑龍江省土肥管理站站長、研究員胡瑞軒介紹,據測算,黑龍江省耕地化肥施用量比10年前增長了一倍多,而且這種大量施用化肥的趨勢還在繼續,對環境、土壤帶來的危害十分明顯,值得警惕。
哈爾濱市阿城區農(nong) 技化肥商店經理劉景德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近些年國家的農(nong) 業(ye) 政策越來越好,農(nong) 民積極性高,種地投入比前些年大了很多。他說:“用肥的情況就非常明顯,以前一畝(mu) 地用二三十斤,現在得達到五十斤。農(nong) 藥以前用單劑,現在用合劑。”
克山縣雙河鄉(xiang) 護心村農(nong) 民孟德利今年種了1200畝(mu) 地。去年他絕大部分都是種大豆,今年為(wei) 了增加產(chan) 量,他改種了700畝(mu) 玉米。談起種地中化肥的投入,他說:“過去種地不敢投太多化肥,一畝(mu) 地就投10多斤,怕受災後損失太大。2009年加入農(nong) 業(ye) 合作社後,有了農(nong) 業(ye) 保險,就敢投化肥了。這兩(liang) 年化肥投入量一直在增加,畝(mu) 化肥投入量每年都得增加10斤左右,否則就感覺糧食產(chan) 量下降。”
孟德利說,農(nong) 民種地量越多,越敢投入化肥,像他這樣的種地大戶化肥畝(mu) 投入量都在40斤左右,一畝(mu) 地化肥成本就得約70元,比種地少的農(nong) 民高出許多。“現在這地感覺就靠化肥頂著。我們(men) 也知道地力在下降,但這就像抽大煙一樣,產(chan) 生依賴性了,而且用化肥增產(chan) 確實有保障。”
阿城區一位農(nong) 技推廣人員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現在國家十分重視糧食安全,但農(nong) 民對低殘留農(nong) 藥、無公害有機肥料的使用還認識不到位,每畝(mu) 多投入三到五元,農(nong) 民就不接受。另外,目前無公害農(nong) 產(chan) 品的市場銷售價(jia) 格偏低也是阻礙無公害肥料使用的重要原因,如果賣價(jia) 提高,農(nong) 民的生產(chan) 積極性也會(hui) 相應提高。
化肥過量可致糧食減產(chan) 並影響食品安全
一些磷肥中含有重金屬,大量進入土壤積累,沒有別的途徑消耗,隻能被作物吸收,擺上人們(men) 的餐桌。
黑龍江省土壤肥料學會(hui) 副理事長、黑龍江八一農(nong) 墾大學教授翟瑞常表示,土壤有機質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物質基礎,化學肥料尤其是氮肥的長期施用,將造成土壤品質、性質退化,導致糧食減產(chan) 。
翟瑞常介紹說,據他掌握的情況,黑龍江主要糧食產(chan) 區尚未發現土壤中氮肥過度積累的現象,但磷肥已出現富營養(yang) 跡象,值得警惕。長期過量施用化肥會(hui) 破壞土壤,但黑龍江省耕地麵積非常大,如果不施用化肥很難保證糧食產(chan) 量,解決(jue) 這一矛盾最好的方法就是有機肥和化肥同時施用,結合土壤肥力基礎和糧食產(chan) 量要求,搞測土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胡瑞軒說:“我們(men) 的黑土雖然肥沃,但能提供給作物的營養(yang) 有限。糧食產(chan) 量增長這麽(me) 多,沒有化肥支撐不現實,但化肥的施用比例、品種與(yu) 土壤實際需要是否吻合,這是保證農(nong) 產(chan) 品安全最關(guan) 鍵、最基礎的環節,值得關(guan) 注。”
據了解,目前農(nong) 民在化肥施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化肥施用量增長的同時,施用結構不合理。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和作物土壤實際需求不匹配,農(nong) 民缺乏科學施肥的知識和技術,盲目使用。化肥沒有產(chan) 生實際效益,浪費資源,同時造成麵源汙染。氮肥的氮化,變成氮氣彌散在空中,造成對空氣汙染,加劇了碳排放。
二是肥料生產(chan) 企業(ye) ,特別是銷售環節,不科學的宣傳(chuan) 、導向造成化肥施用結構的不合理。有些企業(ye) 從(cong) 五年前開始大力宣傳(chuan) 所謂高磷肥,即在肥料配比中提高磷的含量,農(nong) 民趨之若鶩大量使用,結果是作物生長不需要這麽(me) 多磷,進入土壤後,形成難以溶解的磷化物,在土壤中積累,對土壤結構有負麵影響,造成對其他營養(yang) 成分的吸收障礙。
讓胡瑞軒感到憂慮的還有,一些磷肥中含有重金屬,大量進入土壤積累,沒有別的途徑消耗,隻能被作物吸收,擺上人們(men) 的餐桌。他說:“我們(men) 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大量使用美國‘磷酸二銨’,一些國有農(nong) 場直到現在還在堅持大量使用。我就擔心其中的重金屬成為(wei) 潛在危害。”
種糧大戶對使用有機肥存疑慮
“如果我這上千畝(mu) 地都用有機肥,施肥的機械都得更換,否則一條壟沒完機械裏就沒肥了。”
為(wei) 了培肥地力,黑龍江省的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和科研人員近年大力推廣使用有機肥。今年,克山縣的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也深入農(nong) 村勸導農(nong) 民施用有機肥,但一些農(nong) 村種糧大戶心中仍存疑慮。
孟德利說:“專(zhuan) 家們(men) 都說有機肥好,我家今年試驗了一下,有幾十畝(mu) 地施用了有機肥,看看效果怎麽(me) 樣吧。但感覺有機肥投入量太大了,一畝(mu) 地得用80斤,比現在用化肥多一倍的量。如果我這上千畝(mu) 地都用有機肥,施肥的機械都得更換,否則一條壟沒完機械裏就沒肥了。”
翟瑞常表示,黑龍江省的土壤分十幾種,由於(yu) 地形不同、積溫不同、降雨量不同等因素,全省各地土壤狀況非常複雜。1978年全國土壤普查把黑龍江土壤基本情況摸清了,現在又30多年過去了,建議對黑龍江省耕地土壤生產(chan) 力狀況進行評價(jia) 、分類,排查障礙因素,製定一套培肥地力和化肥施用的標準,便於(yu) 農(nong) 民掌握和操作。
有關(guan) 人士建議,一是要建立耕地質量的監測網絡。上海“毒饅頭”事件發生後,人們(men) 呼籲糧食安全應該從(cong) 耕地抓起,從(cong) 土地到餐桌,第一個(ge) 環節就是對土地進行有效監測,特別要把住土地投入物的關(guan) ,包括化肥、農(nong) 藥等等。對監測點、設備、人員進行投入,形成監測網絡。
二是亟待針對耕地質量保護進行立法。我國三大宗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資料的管理,種子和農(nong) 藥都已立法,唯獨肥料沒有立法,特別迫切需要製定一部耕地質量保護法,從(cong) 土地投入物開始管理,包括農(nong) 藥、肥料、灌溉用水,都是保護耕地的實際措施。
三是加大測土配方施肥等科學施肥技術的普及,讓農(nong) 民真正科學用肥。目前耕地測土成本較低,配方也不是問題,關(guan) 鍵是測完土、配完方沒有肥料去供應,農(nong) 民在市場上買(mai) 不到科學配比的肥料,科學技術還是貫徹不到位。因此不僅(jin) 要幫農(nong) 民測土、配肥,還要指導農(nong) 民科學施肥。形成測、配、加工、指導一條龍服務,從(cong) 根本上把住土地投入關(guan) 。
專(zhuan) 家:化肥是好東(dong) 西“化肥依賴”不是好事
□記者 白田田 北京報道
依賴化肥來保證糧食產(chan) 量
據了解,上世紀60年代以前,中國基本依靠有機肥保持土壤肥力,化肥的施用量很低,作物產(chan) 量也非常低。從(cong) 60年代起,中國才開始發展氮、磷小化肥,同時進口氮肥。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資源與(yu) 環境學院教授巨曉棠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化肥本身是好東(dong) 西,在中國,化肥對糧食增產(chan) 的貢獻率達到30%至50%。中國土地肥力普遍偏低,複種指數偏高,全國平均一塊地要種一季半的作物,不像大部分西方國家一年隻種一季。這種情況下,土壤本身的肥力滿足不了作物對養(yang) 分的要求,必須施用化肥,否則產(chan) 量達不到目標。
巨曉棠認為(wei) ,一些農(nong) 民出現“化肥依賴症”,主要是因為(wei) 勞動力成本提高後,作物種植變得簡單粗放,不像過去那樣靠精耕細作。有的農(nong) 民認為(wei) 種上莊稼、灑上化肥就可以外出打工,完全依賴化肥來保證糧食產(chan) 量。
然而,化肥對農(nong) 作物增產(chan) 的作用是有限的。據《中國的隱性農(nong) 業(ye) 革命》一書(shu) 作者黃宗智的分析,20世紀後半期廣為(wei) 稱道的“綠色革命”(主要是科學選種與(yu) 使用化肥),其糧食年增長率充其量隻不過2%至3%,要20多年到30多年才能把產(chan) 量提高1倍。
巨曉棠認為(wei) ,“化肥依賴症”在一定程度上是錯誤的,因為(wei) 農(nong) 作物生產(chan) 是係統工程,包括耕作、植保、灌水等,施用化肥隻是其中一個(ge) 環節。要實現農(nong) 業(ye) 的產(chan) 量目標和經濟效益,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必須實現規模化、規範化的管理,單純依賴化肥很難實現增產(chan) 和高產(chan) 。
總量偏高 蔬果尤其嚴(yan) 重
我國現在每年的化肥使用量是5400多萬(wan) 噸,主要包括氮肥、磷肥和鉀肥,其中氮肥使用量大約為(wei) 3300多萬(wan) 噸。2009年,中國每公頃土地的化肥使用量為(wei) 341公斤,高於(yu) 世界其他國家的水平。
“我國化肥使用總量存在過量的問題。”巨曉棠說,各地塊之間的差異也很大,1/3的地塊過量,1/3的地塊合理,1/3的地塊不足。中東(dong) 部比西北、西南、東(dong) 北地區要高,特別在華北、長江中下遊這些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集約化程度高的地區,化肥施用量很高。
巨曉棠說,從(cong) 作物種類來看,化肥過量使用集中在蔬菜和果樹,占總肥料用量的比重高,比如蔬菜的氮肥施用量占到20%以上。
日前有媒體(ti) 報道,在有著中國“菜籃子”之稱的山東(dong) 壽光,由於(yu) 常年種植、連年耕作,蔬菜大棚種植模式的化肥投入量為(wei) 全國平均值的4倍。
巨曉棠認為(wei) ,化肥使用過量的主要問題是汙染水體(ti) 和大氣。過量的氮磷大部分都流到水體(ti) 中,造成水體(ti) 的富營養(yang) 化;氨的排放造成大氣汙染,氧化亞(ya) 氮的排放引起溫室效應。這是對整個(ge) 生態係統的破壞,將增加很多的社會(hui) 成本。
對於(yu) 農(nong) 產(chan) 品品質來說,巨曉棠認為(wei) ,化肥過量使用的影響不大,主要會(hui) 造成葉菜類的硝酸鹽的累積。化肥使用過多還容易增加農(nong) 作物的病蟲害,從(cong) 而加大了農(nong) 藥的使用量,導致更多的農(nong) 藥殘留。
氮肥施用量可減三成
巨曉棠認為(wei) ,保證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化肥施用不能避免,生態農(nong) 業(ye) 、有機農(nong) 業(ye) 隻適合少部分的農(nong) 產(chan) 品,大部分還是得通過常規農(nong) 業(ye) 供給。關(guan) 鍵的問題是怎樣合理施肥、保證產(chan) 量並降低環境汙染。
“首先不濫用化肥,再通過技術革新,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巨曉棠就此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化肥要與(yu) 有機肥(包括人畜糞便和作物秸稈)結合,有機肥替代一部分化肥,可以改善土壤質量,形成良性循環。
二是根據目標產(chan) 量施肥,用簡單的方法確定施肥量,實現總量控製。
三是化肥改性,通過在化肥中添加國外普遍使用的“硝化抑製劑”,將原來的速效性肥料改造成穩定性肥料,可以在保證產(chan) 量的基礎上提高氮肥利用率,顯著降低氧化亞(ya) 氮排放和硝酸鹽汙染。如果將來把硝化抑製劑用到大部分的氮肥中去,氧化亞(ya) 氮的減排效果可以達到70%。
據巨曉棠的估算,中國的氮肥使用量總量可以減少30%,保持在2300至2500萬(wan) 噸之間,這樣糧食生產(chan) 不會(hui) 受到大的影響,而環境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農(nong) 業(ye) 部7月初召開的全國土肥工作會(hui) 議提出,“十二五”時期我國將大力推進科學施肥,測土配方施肥麵積覆蓋率達到60%,整村、整鄉(xiang) 、整縣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到戶到田;優(you) 化肥料資源配置,因地製宜示範推廣新型肥料;改進施肥方式方法。力爭(zheng) 肥料利用率提高3個(ge) 百分點,力爭(zheng) 畜禽糞便等有機肥資源利用率提高10個(ge) 百分點,主要農(nong) 作物秸稈還田率提高10個(ge) 百分點,促進農(nong) 業(ye) 生態環境和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
農(nong) 民:糧食產(chan) 量是化肥“催”上來的
□記者 齊海山 長春報道
近年來,化肥及農(nong) 藥使用量在農(nong) 作物生長過程中越來越大,《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吉林調查了解到,有些農(nong) 民甚至把原先整個(ge) 生長期的化肥施用量都拿到播種期一次性使用,這種號稱“一炮轟”式的施肥方式帶來的危害更大。
吉林省近30年來糧食產(chan) 量從(cong) 200億(yi) 斤躍升到500億(yi) 斤的階段性水平,全省糧食人均占有量、人均商品量、人均調出量和人均出口量,始終居全國首位,其中化肥施用量增加導致的增產(chan) 作用不容忽視,據吉林省統計局年報顯示,1984年吉林省的化肥使用量(折純)50萬(wan) 噸左右,而到2010年,化肥施用量已經達到了500萬(wan) 噸左右,增幅達10倍。
吉林省榆樹市劉家鎮劉家村農(nong) 民薑臣是一個(ge) 種地的老把式了,他告訴記者,現在的糧食產(chan) 量多數是化肥給“催”上來的,“當然良種和耕種技術等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化肥施用量越來越多也是不爭(zheng) 的事實,我們(men) 家在七八年前,一公頃農(nong) 田也就是用4袋、200公斤的化肥,現在光底肥就要將近五六百公斤,糧食產(chan) 量確實增加了,但是化肥的成本也增加了不少。”薑臣說。
在另一個(ge) 產(chan) 糧大縣吉林省梨樹縣,《經濟參考報》記者見到了梨樹縣梨樹鎮北老壕村農(nong) 民王井臣,他們(men) 家的1.2公頃農(nong) 田,每年要使用24袋化肥,至少是1200公斤。“現在都是‘一炮轟’了,春季春耕播種的時候一次性使用化肥,今後也不用追肥,這種施肥方式比較方便簡單,種了這麽(me) 多年的莊稼,現在的莊稼嘴都饞了,沒有化肥真是不打糧呀。”王井臣說。
梨樹縣倍豐(feng) 農(nong) 資經銷店的店主蘇保民已經從(cong) 事化肥經銷近30年,從(cong) 她的多年經驗看,目前化肥施用量越來越多,化肥銷售量呈現逐年上漲態勢。“這幾年增加的趨勢不是很明顯,但銷售量也在不斷上漲,十年前的化肥也就是能賣個(ge) 百八十噸,現在都幾千噸了,上漲的幅度比較大。”蘇保民說。
吉林省糧食經濟學會(hui) 秘書(shu) 長劉笑然認為(wei) ,中國是農(nong) 業(ye) 大國,也是化肥生產(chan) 和消費大國,化肥的總產(chan) 量和消費量均占世界三分之一以上。近年來,為(wei) 提高糧食產(chan) 量,農(nong) 村土地的化肥、農(nong) 藥等施用量不斷增多,造成了土地沙化及有機質含量下降等問題的發生。建國後黑土區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們(men) 不斷擴大耕地麵積,化肥和農(nong) 藥的大量使用等造成農(nong) 民種地不養(yang) 地、廣種薄收的耕作習(xi) 慣,黑土地越種越瘦,不僅(jin) 加劇了水土流失,而且造成嚴(yan) 重的麵源汙染。
劉笑然說:“現在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是掠奪式的生產(chan) ,不是可持續的。不僅(jin) 僅(jin) 是化肥使用不科學,更厲害的還有白色汙染,這幾年大量使用塑料薄膜,這些薄膜不能很快降解,長期下去也是災難。這種掠奪式的生產(chan) ,將造成土地貧瘠,汙染加重,對今後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劉笑然介紹說,近些年來,由於(yu) 對農(nong) 田的高負荷利用以及化肥、農(nong) 膜等大量使用,導致耕地質量嚴(yan) 重下降,據農(nong) 業(ye) 部統計,截至目前,我國耕地因水土流失、貧瘠化、次生鹽漬化、酸化等原因導致退化麵積已占耕地總麵積的40%以上;受汙染的耕地麵積達1000萬(wan) 公頃;質量相對較差的中低產(chan) 田占耕地麵積的67%;據有關(guan) 部門對10個(ge) 省的調查分析,目前土壤有機質含量比上世紀90年代初下降35個(ge) 百分點。
中國農(nong) 業(ye) 科技東(dong) 北創新中心農(nong) 業(ye) 環境與(yu) 資源研究中心專(zhuan) 家任軍(jun) 認為(wei) ,我國從(cong) 上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化肥,對提高糧食產(chan) 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我國化肥產(chan) 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消費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化肥利用率和肥效都不高。因此在肯定化肥的增產(chan) 作用的同時,也應當認識到過量使用化肥所帶來的負麵影響。現在化肥投入量和糧食增產(chan) 量的比例越來越低,而且農(nong) 民多追求一次性施肥,超過了化肥施用量的合理上限,在目前化肥利用率低的情況下,所帶來的危害將更大。
“化肥施用所造成的種糧成本上升、對地下水和湖泊的影響很大,近年來土壤質量下降,僅(jin) 僅(jin) 靠土壤自身肥力已經不能支撐作物生長的需要,化肥施用量在前十年處於(yu) 一個(ge) 比較穩定的時期,但近三年來我國化肥施用量也出現了一個(ge) 很大增長,如 果 按 照 這 個(ge) 趨 勢 發 展 下 去 將 非 常 可怕。”任軍(jun) 說。
對於(yu) 最近東(dong) 北農(nong) 民春耕出現的“一炮轟”施肥方式的變化,任軍(jun) 認為(wei) 雖然農(nong) 民采取“一炮轟”的施肥方式節省了時間、體(ti) 力,也可能更經濟實惠,但對化肥的浪費及環境的汙染有可能會(hui) 增加。“農(nong) 民當然希望省點力氣,節省資金,部分企業(ye) 迎合農(nong) 民的這種心理,不管科不科學就生產(chan) 這樣的化肥,讓農(nong) 民在春天一次性施肥,而且也不經過嚴(yan) 格的論證,生產(chan) 了就賣,這樣的化肥在很多地方使用都不科學。”任軍(jun) 說。
相關(guan) 專(zhuan) 家認為(wei) ,我國化肥利用率隻有40%左右,剩餘(yu) 的化肥均變成了汙染的重要源頭,鑒於(yu) 這樣的事實,我國首先應當加強化肥品種及科學技術的研究,通過對土壤和環境的科學認定後,生產(chan) 相應產(chan) 品,再通過示範推廣讓農(nong) 民接受這樣的產(chan) 品,更重要的是讓農(nong) 民接受科學的施肥方法,這樣才能真正讓化肥有針對性的發揮作用,減少負麵影響。必須將技術、政策和農(nong) 民行動結合起來,促進肥料產(chan) 業(ye) 升級,實現從(cong) 確保數量到提高質量,從(cong) 隻管生產(chan) 肥料到按需供肥、為(wei) 農(nong) 服務的轉變,促進增產(chan) 施肥、經濟施肥、環保施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