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豬肉價(jia) 格上漲了56.7%,拉動價(jia) 格總水平上漲約1.46個(ge) 百分點。隨後,國家發改委價(jia) 格司副司長周望軍(jun) 表示,國家不會(hui) 打壓豬肉價(jia) 格。既要維護養(yang) 殖戶,又要維持市場穩定。
豬價(jia) 高對養(yang) 豬戶是好事嗎?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hui) 調查中心通過搜豬網,對養(yang) 豬戶進行了在線調查。參與(yu) 調查的485名養(yang) 豬戶中,有34%的人認為(wei) 豬價(jia) 漲是好事,但近一半的養(yang) 豬戶認為(wei) “不好說”。更令人驚訝的是,國家用補貼、保險等經濟措施給養(yang) 豬戶發錢,以期穩定市場,但52%的養(yang) 豬戶並不認同這一做法。
本報記者多方采訪養(yang) 豬戶發現,和發下來那些看得見的“真金白銀”相比,養(yang) 豬行業(ye) 更需要政府給些“看不見”的“實惠”:比如加強基層防疫體(ti) 係,健全行業(ye) 信息、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扶植養(yang) 豬合作社等。
目前參與(yu) 本次調查的養(yang) 豬戶中,有育肥豬50到500頭的占57.6%,500到1000頭的占18.7%。該項調查仍在進行。
把豬價(jia) 當股價(jia) 研究
在北京市吉利恒生農(nong) 貿市場的一個(ge) 豬肉攤上,排骨每公斤36元。有顧客嫌貴,攤主皺著眉:“你沒看電視和報紙上都說了嗎?進價(jia) 貴!”
老百姓用菜籃子能感知到的,已經是豬價(jia) 波動的最後一個(ge) 環節。
搜豬網緊盯著豬價(jia) 波動。從(cong) 玉米、豆粕、小麥麩等飼料成本,到出欄母豬、仔豬、豬肉等豬價(jia) ,都被其按日報、周報、月報等時間段逐一列出,加上養(yang) 殖盈利、流通屠宰等環節的種種分析,涉及養(yang) 豬到豬肉的每個(ge) 環節。
“豬市就像股市一樣,每天都在變化。”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顧問馮(feng) 永輝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對基層養(yang) 豬戶來說,政府公開發布的信息遠遠不足以用來實時判斷豬市的波動和走勢。為(wei) 此,這個(ge) 網站聚集了來自全國能上網的數千名養(yang) 豬戶,還有各地的供應商等,每天匯總各地的數據。“我們(men) 根據一線數據發布的生豬市場走勢預測,和市場不會(hui) 差距太大。”
馮(feng) 永輝認為(wei) ,疫情對生豬產(chan) 業(ye) 和豬價(jia) 波動的影響最大。從(cong) 2006年至今,豬價(jia) 暴漲暴跌,連續兩(liang) 次“坐過山車”。“自1984年以來,像這樣連續大幅波動的情況,前所未見。”馮(feng) 永輝說,市場需求變化不大,再排除養(yang) 殖成本上升等因素,疫病是導致豬價(jia) 波動的最難控製因素。
對養(yang) 豬戶的調查印證了馮(feng) 永輝的說法。在對“豬價(jia) 為(wei) 何暴漲暴跌”的多項選擇中,416名養(yang) 豬戶選擇“疫病影響”。此外,339人認為(wei) 有“養(yang) 殖成本太高”的原因,還有278人認為(wei) ,散戶大量退出養(yang) 殖行業(ye) 也是豬價(jia) 波動的要素。
中國畜牧業(ye) 協會(hui) 副秘書(shu) 長馬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其實世界上沒有一個(ge) 國家的養(yang) 豬業(ye) 是單純靠規模化企業(ye) 完成的,除了美國養(yang) 1000到5000頭豬的養(yang) 殖場較多外,丹麥等歐洲國家的養(yang) 豬場規模都比較小。“可是在中國,養(yang) 殖戶的發展缺乏規劃,好的時候一哄而上,不然就一哄而散。”
用馮(feng) 永輝的話說,10年前,中國的養(yang) 豬戶基本都是庭院養(yang) 殖,屬於(yu) 遊擊隊,“行情好就上,行情不好就撤。”近幾年,由於(yu) 疫病、豬價(jia) 波動等原因,堅持養(yang) 豬的散戶越來越少。這兩(liang) 年勞動力成本上漲,外出打工的收入變高,還不用承擔豬死、豬病等養(yang) 殖風險,使得退市者越來越多。整個(ge) 行業(ye) 在洗牌,適度規模化豬場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政府要在哪兒(er) 下力氣
今年中央支持大型標準化規模養(yang) 殖場和小區建設的投資恢複至25億(yi) 元。此外,對養(yang) 殖戶(場)按每頭能繁母豬1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
然而,在本次調查中,52%的養(yang) 豬戶並不認同給補貼這一做法。
參與(yu) 調查的黑龍江省的薑姓農(nong) 戶告訴本報記者,國家發補貼固然是好事,但即使這筆錢及時、全部到手,“也是杯水車薪”。2009年、2010年,由於(yu) 疫情影響,薑家幾百裏地之內(nei) 的豬場損失慘重,“我們(men) 家50斤以下的仔豬一個(ge) 都沒剩下”,賠了10多萬(wan) 元。
他如果為(wei) 了獲得數千元的補貼,就得多養(yang) 幾十頭母豬,等到母豬能產(chan) 仔,至少需要一年多時間。這段時間內(nei) 風險莫測:如果疫情嚴(yan) 重,豬死豬病都是賠;如果疫情不重,大家補欄的豬都上市,豬價(jia) 又要暴跌,還是賠。
在本次調查中,168名養(yang) 豬戶表示,曾有補貼發放不足現象。320名養(yang) 豬戶表示,有“發放不透明,政策宣傳(chuan) 不清楚”現象。318名養(yang) 豬戶表示,發放中有人情現象。296人表示,發放時有吃回扣現象。323人認為(wei) ,補貼發放不公平。
“對於(yu) 規模化養(yang) 豬場來說,擴大生產(chan) 最難的不是拿補貼。”馮(feng) 永輝說,和“遊擊隊”時代不同,規模化豬場一旦要擴欄,最難的是拿地。
土地是近年來養(yang) 豬場最難解決(jue) 的問題:國家有明文禁令,不能把耕地毀了養(yang) 豬;為(wei) 方便飼料、生豬運輸,國內(nei) 大多數豬場距離人住的地方又不能太遠;人多的地方必然有耕地;丘陵地帶易建豬場,但又要排除林業(ye) 用地;近年來房地產(chan) 、公共項目等占有了大量土地,還有些地方要建開發區……因此,政府很難輕易批一塊地用於(yu) 養(yang) 豬。
東(dong) 北一位養(yang) 豬業(ye) 資深人士表示,從(cong) 申請到審批,再到建豬場,解決(jue) 環保等一係列問題是非常困難的。一部分人就是鑽了政策的空子,號稱拿地是為(wei) 了養(yang) 豬,其實是用來搞房地產(chan)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老板買(mai) 下了一塊地,在沒轉手之前,幹脆搭點豬舍養(yang) 豬,國家還給補貼。”他說,進出養(yang) 豬行業(ye) 的各色人等,目的各異,“攪渾”了行業(ye) 。
“政府要分清自己該做什麽(me) ,市場該做什麽(me) 。”馮(feng) 永輝說,豬肉價(jia) 格和存欄供應的問題引起普遍關(guan) 心,但具體(ti) 控製這兩(liang) 者,並非政府最需要做的。如果養(yang) 豬有利可圖,自然有人進入行業(ye) ,生豬市場也會(hui) 趨於(yu) 平穩。
在本次調查中,64.3%的養(yang) 豬戶相信,生豬市場能單純依靠自身調節,自動跳出“豬周期”。
但是,市場沒有辦法控製疫病。近年來,各種情況誘發的豬病極大地損害了老百姓的利益,由此帶來的基層防疫問題日漸突出。而且,在防範豬病上,政府選擇了過於(yu) 具體(ti) 的做法:給養(yang) 殖戶選擇疫苗,花錢讓養(yang) 殖戶買(mai) 疫苗。實際上,養(yang) 殖戶在市場競爭(zheng) 中自會(hui) 發現哪種疫苗效果好,打了防豬病,無效了還可以要求疫苗企業(ye) 負責。招標和集中采購,反而難以避免腐敗,且疫苗效果很難追溯。
養(yang) 豬戶還麵臨(lin) 著招不到人的難題。沈陽一家擁有460多頭母豬的規模化豬場老板告訴記者,以前招一名養(yang) 豬人員的月薪大約1200元~1800元,今年提高到2000元以上,來的人也很少,年輕人更少。“豬場是全封閉的,一天見不到什麽(me) 外人,又髒又累,年輕人誰幹這個(ge) ?”
馬闖提出,政府應該關(guan) 心,中國下一代誰來養(yang) 豬。在國外,農(nong) 場主是穩定的階層,有受人尊重的社會(hui) 地位,比較穩定。但在中國,標準化、職業(ye) 化的養(yang) 豬還未成主體(ti) 。“政府應承擔這樣的工作,引導、培訓青年農(nong) 民。”
政府應如何宏觀調控?在本次調查中,除了331人選擇“大力建設基層防疫體(ti) 係”外,還有328人認為(wei) ,應該健全行業(ye) 信息統計,定期進行行業(ye) 普查,及時發布預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