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大糧倉(cang) ”到“大糧商”,中國儲(chu) 備糧管理總公司(下稱中儲(chu) 糧)的步伐走得低調而迅疾。
從(cong) 中儲(chu) 糧獲得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底,中儲(chu) 糧從(cong) 事糧油加工業(ye) 務的企業(ye) 共有74家,業(ye) 務範圍涉及大米加工、麵粉加工、食品加工、玉米加工、油脂加工等多個(ge) 領域,其大米年加工產(chan) 能已超過150萬(wan) 噸,麵粉超過100萬(wan) 噸,植物油超過150萬(wan) 噸。
中儲(chu) 糧內(nei) 部人士透露,在經曆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多重“波折”之後,今明兩(liang) 年中儲(chu) 糧擴展產(chan) 業(ye) 鏈的步伐將明顯增大加快,而國家給予的支持政策或將遠超中糧等其他糧油央企。
據了解,中儲(chu) 糧不僅(jin) 從(cong) 糧油倉(cang) 儲(chu) 擴展至下遊加工、貿易、物流等環節,還開始在上遊為(wei) 農(nong) 民提供無息資金購置種子、化肥和推廣大麵積訂單農(nong) 業(ye) ,甚至進軍(jun) 種業(ye) ,培育自己的種企實體(ti) 。
一個(ge) 身披“政策性業(ye) 務”外衣的糧食全產(chan) 業(ye) 鏈帝國,正在浮出水麵。
上下遊擴張
糧食收儲(chu) 特權被打破,夏糧收購和糧油商貿業(ye) 務一度被叫停,盡管在2010年接連遭受波折,中儲(chu) 糧依然沒有停下業(ye) 務擴張的腳步,而且一投就是大手筆。
2011年3月,中儲(chu) 糧第一個(ge) 達到日處理3000噸大豆的壓榨廠在江蘇鎮江正式投產(chan) ;4月,中儲(chu) 糧正式進軍(jun) 種業(ye) ,在甘肅成立中儲(chu) 糧張掖金象種業(ye) 公司;6月,中儲(chu) 糧在上海正式推出中包裝的“海上花”食用油,年底則推出小包裝食用油,與(yu) “金龍魚”、“福臨(lin) 門”等小包裝品牌食用油競爭(zheng) 市場。
以食用油加工為(wei) 例,按照2008年國內(nei) 公開的油脂加工企業(ye) 排序,在前10位益海嘉裏、九三油脂、中糧集團、嘉吉公司等公司中,還看不到中儲(chu) 糧的影子,而據中紡集團的一位高層所說,目前中儲(chu) 糧年糧油脂加工產(chan) 能已經上升至接近300萬(wan) 噸,排名上升至第6或第7位。
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儲(chu) 糧今年3月以來的投資,有一部分來自國家財政支持,另一部分則是源自公司多年的積累。這兩(liang) 種途徑之外,中儲(chu) 糧還通過與(yu) 其他國內(nei) 大型糧企的合作,吸引外部資金,加快自身產(chan) 業(ye) 整合。
今年4月份,中儲(chu) 糧與(yu) 中紡集團簽署了戰略框架合作協議,其中一個(ge) 重要的合作項目是,在山東(dong) 日照合建大豆加工廠,“在初加工上,中紡占51%股權;中儲(chu) 糧油脂公司占49%;在精深加工上,中儲(chu) 糧占51%,中紡占49%。”
5月,中儲(chu) 糧與(yu) 江蘇的一家大型糧企達成合作,成立中儲(chu) 糧遠望米業(ye) 有限公司,合作的辦法是,由中央儲(chu) 備糧南京直屬庫出資67%,合資公司擁有年加工10萬(wan) 噸稻穀生產(chan) 線一條,同時配套10萬(wan) 噸糧食儲(chu) 備倉(cang) 11幢,產(chan) 能300噸烘幹塔一座。
6月,中儲(chu) 糧與(yu) 京糧集團簽署了戰略框架合作協議,其中一個(ge) 重要的合作項目是,在天津合建日處理大豆5000-6000噸的大豆加工廠,中儲(chu) 糧入股30%,京糧控股70%;合資的另一個(ge) 油脂公司,雙方所占比例是,京糧集團入股30%,中儲(chu) 糧控股70%。
本報還獲悉,中儲(chu) 糧與(yu) 豫糧糧食集團的合作目前也基本談妥,此次合作也是大手筆。中儲(chu) 糧內(nei) 部人士稱,到目前為(wei) 止,中儲(chu) 糧的糧油加工企業(ye) 已經接近90家,其中部分還是國家發改委批準立項,並得到中央預算內(nei) 資金支持的市場調控項目,基本采用的都是通過構建從(cong) 生產(chan) 、收儲(chu) 、加工、運輸到終端銷售的完整產(chan) 業(ye) 鏈。
在整合下遊生產(chan) 和銷售鏈的同時,中儲(chu) 糧還通過為(wei) 農(nong) 民提供無息生產(chan) 資金,購置化肥、種子、農(nong) 藥等生產(chan) 資料,到秋收農(nong) 戶交糧時再用糧款抵扣的方式,大範圍開辦“三農(nong) 服務社”。
據中儲(chu) 糧內(nei) 部人士介紹,僅(jin) 在河南省範圍內(nei) ,中儲(chu) 糧就開辦了超過2萬(wan) 個(ge) 的“三農(nong) 服務社”,基本上覆蓋了河南的所有鄉(xiang) 村。目前,中儲(chu) 糧的訂單農(nong) 業(ye) 麵積已經超過了1130萬(wan) 畝(mu) ,正計劃將這種方式在全國主要產(chan) 糧大省推廣,進一步把控著上遊糧源。
冰火兩(liang) 重天
從(cong) 上述擴張圖景很難想象出,一年前中儲(chu) 糧還在國家糧食收儲(chu) 政策變化的漩渦中掙紮。
2010年6月的夏糧收購,國家引進了中糧、華糧和中紡參與(yu) 其中,中儲(chu) 糧執行收儲(chu) 的特權被打破。此後10月,因牽涉到助推糧食收儲(chu) 市場價(jia) 格影響糧價(jia) 調控之中,中儲(chu) 糧又被叫停了“儲(chu) 備吞吐輪換”糧油之外的所有商貿業(ye) 務。
至此,中儲(chu) 糧在國家糧食調控政策中的主體(ti) 地位受到了很大影響。
事實上,自2000年成立之日起,國家對中儲(chu) 糧的定位就是“大糧倉(cang) ”,期望以其掌握的充足糧食儲(chu) 備來穩定國內(nei) 糧價(jia) 。但近年來由於(yu) 中儲(chu) 糧開始從(cong) 事“經營性業(ye) 務”,逐漸模糊了“政策性”和“經營性”兩(liang) 個(ge) 角色之間的界限,引發了業(ye) 內(nei) 人士對其“定位”的一致質疑。
業(ye) 內(nei) 人士普遍認為(wei) ,中儲(chu) 糧介入糧食加工業(ye) ,向“大糧商”轉型,是從(cong) 2007年4月包克辛從(cong) 貴州省副省長調任中儲(chu) 糧總公司總經理開始的,但據本報了解,早在2002年7月,中儲(chu) 糧就掛牌成立了“北方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主要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糧食儲(chu) 備和加工貿易等經營業(ye) 務。
2004年,中儲(chu) 糧製訂公司未來發展戰略與(yu) 規劃時,提出“建成集倉(cang) 儲(chu) 、轉運、加工、貿易為(wei) 一體(ti) 的現代化糧油企業(ye) ”。此後中儲(chu) 糧成立了東(dong) 莞市糧油有限公司,專(zhuan) 業(ye) 從(cong) 事糧油產(chan) 品生產(chan) 、加工、倉(cang) 儲(chu) 、銷售及國際化貿易。
一位前中儲(chu) 糧老員工告訴本報,在中儲(chu) 糧成立後的最初幾年裏,就一直有大舉(ju) 介入糧食加工、貿易的計劃,但由於(yu) 國務院對中儲(chu) 糧“專(zhuan) 職從(cong) 事政策性業(ye) 務”的明確規定,真正在糧油加工領域邁出的步子很小。
實質性發展是在包克辛上任中儲(chu) 糧總經理之後。據上述老員工透露,包克辛曾在原國家計委和國家發改委任職,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都有熟絡的人際關(guan) 係,也很熟悉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變化。按照中儲(chu) 糧高層的想法,如果僅(jin) 僅(jin) 掌握原糧,會(hui) 大大削弱糧食調控的效果,“適度發展糧油加工”是中儲(chu) 糧的必經之路。
從(cong) 2008年開始,中儲(chu) 糧相繼向市場推出“龍係”、“隆鼎福”、“華夏粳華”、“盛湘”等大米品牌產(chan) 品,以及“東(dong) 鼎”牌麵粉品牌產(chan) 品,在植物油產(chan) 品方麵也開始涉及。中儲(chu) 糧在糧油加工、貿易等經營性業(ye) 務的發力開始顯現效果。
盡管國家糧食決(jue) 策部門和部分官員對中儲(chu) 糧這一做法表示質疑,但由於(yu) 去年以來包括糧價(jia) 在內(nei) 的農(nong) 產(chan) 品[16.14 -1.88% 股吧]出現異常波動,通貨膨脹的壓力不斷增大,再加之中儲(chu) 糧和有關(guan) 方麵向決(jue) 策部門提出一些有利於(yu) 中儲(chu) 糧的糧食調控改革“建議”,導致決(jue) 策層將調整糧食調控政策的天平傾(qing) 向了中儲(chu) 糧。
一位中儲(chu) 糧內(nei) 部人士表示,中儲(chu) 糧從(cong) 涉足上遊種子、化肥等農(nong) 資市場,到拓展中下遊糧油終端市場,主要是受到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決(jue) 策部門的傾(qing) 力支持,其中部分還是國家發改委批準立項,並得到中央預算內(nei) 資金支持的市場調控項目。
他同時透露,在經曆去年的多重“波折”之後,中儲(chu) 糧被有關(guan) 決(jue) 策部門認定為(wei) ,是培育和扶持執行國家糧食調控政策的執行主體(ti) ,在糧油儲(chu) 備、吞吐、輪換、物流加工以及進出口協調配合等方麵都將獲得中央政策的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