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搶人大戰持續升溫 “用工荒”奏響產業轉型序曲

“浙江用工缺口700萬(wan) ”、“廣東(dong) 缺口100萬(wan) ”,2011年沿海省份的“用工荒”再次升級。不僅(jin) 沿海省份出現用工缺口,連傳(chuan) 統勞動力輸出大省安徽也出現了25萬(wan) 的用工缺口。為(wei) 爭(zheng) 取更多勞動力,沿海省份和勞動力輸出大省甚至上演了勞動力爭(zheng) 奪戰。

從(cong) 2004年第一次出現“用工荒”,到如今“用工荒”愈演愈烈,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正在深刻影響中國經濟。從(cong) 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報來看,“劉易斯拐點”已經來臨(lin) ,人口紅利將在“十二五”期間完全消失,“用工荒”將成為(wei) 中國經濟必須長期麵對的問題。

“用工荒”全麵升級

從(cong) 金融危機時便頻頻見諸報端的“用工荒”似乎並沒有“曇花一現”。

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一季度,其監測的101個(ge) 城市中,求人倍率約為(wei) 1.07,已經超過2007—2008年0.98的曆史高點。

沿海省份無疑是“用工荒”的重災區。江蘇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網的信息顯示,今年一季度,全省求人倍率為(wei) 1.22,與(yu) 去年第四季度相比增加0.08,與(yu) 去年同期相比增加0.09。即便是作為(wei) 傳(chuan) 統的勞務輸出大省,安徽第一季度全省求人倍率也達到了1.2.

“用工荒”不僅(jin) 僅(jin) 是用工的短缺,其結構性的問題也更加凸顯。記者采訪中發現,一些沿海勞動密集型企業(ye) 的普工和技工成為(wei) 最難招的工種。

普工是“用工荒”當中缺口最大的工種。嘉順針織廠副總經理林小寧對記者說,現在普工不太好招,幾乎很少人來詢問這方麵的信息。雖然給出的工資已經比較可觀,但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從(cong) 事這些比較辛苦的傳(chuan) 統行業(ye) 。

不僅(jin) 普工難招,技工也越來越難求。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各技術等級崗位空缺與(yu) 求職人數的比率均大於(yu) 1,勞動力需求大於(yu) 供給。其中,高級工程師、技師和高級技師崗位空缺與(yu) 求職人數的比率較大,分別為(wei) 2.29、2.19、1.89.

據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廳分析,該省用工短缺呈現出擴散化、常態化趨勢,企業(ye) 缺工類型從(cong) 技工短缺向普工、技工雙短缺轉變;缺工行業(ye) 從(cong) 製造業(ye) 向批發零售等服務業(ye) 擴展。

疊加因素導致“用工荒”

在勞動力供給增量減速之後,中國經濟要麵臨(lin) 的將是更大的挑戰,那就是勞動力進入負增長,人口紅利徹底消失。

目前,中國勞動力總量盡管還沒有從(cong) 富餘(yu) 向短缺過渡,但由於(yu) 勞動力供給速度跟不上經濟增速,“用工荒”開始出現並不斷升級。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yu) 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指出,“用工荒”現象產(chan) 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勞動力供給增長速度低於(yu) 經濟增速所造成的。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速度一直在下降,每年平均增速約為(wei) 1%,但同時,我國經濟一直保持了兩(liang) 位數的快速增長。”蔡昉說。

伴隨著我國勞動力供給增速減少的,還有一係列經濟結構變化。數據顯示,2010年GDP“萬(wan) 億(yi) 俱樂(le) 部”成員已擴充到17個(ge) ,其中,中西部地區增長強勁,占有10席,而東(dong) 部僅(jin) 占7席。中國經濟發展已經走過了“東(dong) 部快速增長、中西部滯後發展”的階段,這使得眾(zhong) 多傳(chuan) 統的勞動力輸出大省也開始需要大量勞動力,中西部地區與(yu) 沿海地區“搶人”現象屢見不鮮。

物價(jia) 走勢也深刻影響了中國經濟。由於(yu) 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近些年來持續上漲,加上農(nong) 業(ye) 稅取消,農(nong) 民務農(nong) 收益較過去有所增加。但與(yu) 此同時,正是在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格的推動下,物價(jia) 總體(ti) 處於(yu) 上升趨勢,加上房價(jia) 在2005年以後一路飆漲,城市生活成本越來越高。

與(yu) 此同時,受戶籍製度製約,農(nong) 民工與(yu) 城鎮戶籍居民在社保、醫療、子女就學等方麵仍然存在差別待遇。在農(nong) 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城市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的對比下,越來越多農(nong) 民選擇在家務農(nong) ,而不是背井離鄉(xiang) 去當農(nong) 民工。

轉型升級為(wei) 根本出路

伴隨著“用工荒”的是漲薪潮。工信部近日發布的2011年中國工業(ye) 經濟運行春季報告顯示,繼2010年30個(ge) 省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後,今年又有北京、重慶、江蘇、廣東(dong) 等13個(ge) 省市再次較大幅度上調最低工資標準。

勞動力報酬普遍上漲,進一步提高了企業(ye) 運營成本。在今年的“用工荒”中,最先波及的無疑是中小企業(ye) 。據民建中央的調查,超過90%的受訪珠三角企業(ye) 表示存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這種供求關(guan) 係的變化迫使企業(ye) 提高員工待遇,從(cong) 而帶來了勞動力成本的上升。

靠臨(lin) 時性漲工資是不夠的,改善“用工荒”的核心在企業(ye) 。中小企業(ye) 解決(jue) “用工荒”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增強創新能力,完成產(chan) 業(ye) 升級。

從(cong) 國際經驗來看,“用工荒”也是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前奏。在上世紀60年代,日本就出現過此現象。當時日本農(nong) 業(ye) 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重約50%,產(chan) 業(ye) 工人的短缺使日本製造業(ye) 依靠廉價(jia) 勞動力的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為(wei) 此,日本采取擴大設備投資、促進技術進步和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等辦法予以破解。

蔡昉說,我們(men) 現在的趨勢是未富先老,舊的比較優(you) 勢在喪(sang) 失,新的比較優(you) 勢尚未形成,很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勞動力短缺的結果是工資持續上漲,2003年開始就是如此。如果將農(nong) 業(ye) 中雇傭(yong) 工人的工資列出來,會(hui) 發現它的上漲速度甚至更快,剔除物價(jia) 因素之後,平均每年漲幅高達20%以上。

“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我認為(wei) 不能靠人口政策調整。即使現在放開生育限製,我們(men) 也不可能扭轉老齡化趨勢;出路是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保持經濟增長。”蔡昉說。

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表示,豐(feng) 富廉價(jia) 的勞動力資源是支撐中國經濟實現第一次轉型的重要因素,但近年來“用工荒”問題的日益突出意味著這一發展優(you) 勢正在逐步消失。“用工荒”拐點帶來的勞動力成本上升正是倒逼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重要力量。

“用工荒”問題是珠三角地區多數企業(ye) 麵臨(lin) 的“通病”,而且這一通病呈愈加嚴(yan) 重之勢,所缺乏的員工層次也正逐年上升。根據調查,目前,珠三角地區電器製造、機械加工、服裝製鞋三大行業(ye) 麵臨(lin) 的“用工荒”最為(wei) 嚴(yan) 重。

“年初招進了80多個(ge) 40—50歲之間的臨(lin) 時工,其中甚至有一部分根本不認識字。”廣東(dong) 省東(dong) 莞市清溪鎮富崴廠工程師張定立的團隊近日剛剛研發出一款新產(chan) 品,卻由於(yu) 缺少工人遲遲未能上線。

張定立向記者介紹說,2011年春節以來,其所在工廠就處於(yu) 嚴(yan) 重缺工狀態,一些本來需要上線出貨的產(chan) 品因為(wei) 招不到作業(ye) 員而處於(yu) 停線狀態。

深圳市寶安區某電子廠經理王小波麵臨(lin) 同樣難題,“最近工廠訂單逐漸增多,公司也有意招人擴大生產(chan) ,但來了一撥人做了沒多久就又回去了。”

走在深圳龍華富士康等工廠聚集區,招工的宣傳(chuan) 單和橫幅隨處可見,甚至連不少餐館門口都掛出了招聘啟事。

除東(dong) 莞富崴這樣的中小企業(ye) 之外,珠三角地區不少知名上市公司也難以在“用工荒”中獨善其身。多家上市公司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言,在這場缺工大潮之下,公司同樣麵臨(lin) 著用工困擾。

珠海某上市公司董秘告訴記者,不少沿海企業(ye) 內(nei) 遷為(wei) 當地提供了就業(ye) 機會(hui) ,內(nei) 地工資以及員工生活水平逐年上漲,加上方便照顧家庭,相當一部分務工人員選擇就近就業(ye) ,而且企業(ye) 麵臨(lin) 的用工缺口也從(cong) 普工逐漸向技術型人才蔓延。

“毫無疑問,‘用工荒’時代已到來”,廣州正略鈞策管理谘詢副總裁倪龍騰日前接受采訪時表示,以往的“用工荒”更多是季節性的,今年從(cong) 總量、各層次上普遍出現“用工荒”。

倪龍騰認為(wei) ,近年來缺工倒逼珠三角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但轉型之後依然缺工,且缺高技能人才,按照目前情況來看,製造、加工、紡織等行業(ye) 麵臨(lin) 的用工荒問題最為(wei) 嚴(yan) 重。不過,他同時分析,隨著春節導致的人口流動逐漸穩定,加上企業(ye) 自身調節,短期內(nei) “用工荒”問題有望暫時企穩。

“‘用工荒’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南方某大型公司人力資源總監陳亮分析,隨著全球經濟逐漸回暖,企業(ye) 訂單增多,用工缺口顯現,加上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就業(ye) 空間增大,而珠三角地區薪酬待遇缺乏競爭(zheng) 力,多重原因疊加使得珠三角企業(ye) 招人更難。

倪龍騰分析認為(wei) ,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人們(men) 對生活、家庭,對幸福感有了更多的追求。他認為(wei) ,要吸引人才,應該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員工對幸福感的訴求。改善員工收入情況,給予員工更多關(guan) 懷,對家庭、小孩等都要考慮,對員工的培訓發展要有投入。此外,還應從(cong) 提升管理、提高機械化等方麵來解決(jue) “用工荒”問題。

“低、小、散”的溫州製造業(ye) 數年前已經開始走下坡路,隻是今年,麵對勞動力短缺、經營成本高,企業(ye) 經營的艱難程度更為(wei) 突出。研究溫州經濟模式的人士認為(wei) ,“三荒兩(liang) 高”一方麵殘酷地淘汰溫州的低端製造業(ye) ,另一方麵將加速推動溫州經濟模式發生變革。如能對溫州特殊的金融環境進行規範和改善,“去製造業(ye) ”未嚐不可。

製造業(ye) 難以為(wei) 繼

“今年接到的訂單挺多的,但是沒人肯做了。”溫州一家中型服裝企業(ye) 負責人葉先生向記者抱怨到,他原本今年打算招1000個(ge) 工人,平均工資定在1800—2500元,而且公司還提供宿舍、夥(huo) 食和休假等員工福利。結果前來報名人數隻有200個(ge) 不到,真正留下來上班的隻有100多個(ge) 人。為(wei) 了完成訂單,隻好又將大部分訂單轉給其他企業(ye) 加工。葉先生表示,服裝加工的利潤率不高,靠數量取勝。沒有工人,產(chan) 量上不去。同時,勞動力成本、原料成本較去年又增加了2—3成。估計今年很可能白忙一場。

葉先生的企業(ye) 並不是個(ge) 例。溫州市職業(ye) 介紹指導服務中心數據顯示,溫州企業(ye) 提供的工資水平並不低。2010年同期所有工種的月平均工資1548.09元,2011年2月已上升至1810.24元,平均工資與(yu) 2010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6.93%。但前往該中心登記求職的務工人員從(cong) 2001年的51萬(wan) 餘(yu) 人下降到2009年的18萬(wan) 人左右,2010年隻有12萬(wan) 人,預計今年溫州的用工缺口將超過20萬(wan) 人。

根據多位溫州民營企業(ye) 經營者分析,隨著產(chan) 業(ye) 西進,越來越多的農(nong) 民工選擇就近打工。來溫州務工的人員數量明顯下降,而且有相當比例的年輕務工人員對傳(chuan) 統製造業(ye) 不感興(xing) 趣,寧可放棄較高的收入也要選擇相對輕鬆的工種,又造成了結構性的“用工荒”。由於(yu) “用工荒”形勢越來越嚴(yan) 峻,再加上土地成本等經營成本遠高於(yu) 內(nei) 地省份,一部分溫州企業(ye) 已經選擇向內(nei) 地省份遷移。而規模較小的製造企業(ye) 如不轉型遲早將被市場淘汰。因此,業(ye) 內(nei) 人士預計,溫州本地的製造業(ye) 規模將不斷萎縮。

“去製造業(ye) ”的正麵意義(yi)

基於(yu) 前述判斷,2003年起溫州企業(ye) 家對實體(ti) 經濟擴大再生產(chan) 已產(chan) 生了嚴(yan) 重的信心不足。原先積累的資本從(cong) 實業(ye) 流出,用於(yu) 炒作房地產(chan) 、資源性商品等,企業(ye) 依然維持著10年前的規模。這種現象被研究人士定義(yi) 為(wei) “產(chan) 業(ye) 空心化”、“去製造業(ye) 化”。對於(yu) 這種現象,大多數專(zhuan) 業(ye) 人士表示擔憂。

不過,記者與(yu) 研究溫州經濟及政策的人士交流時,卻聽到了不同的觀點。一位溫州市經濟研究人士認為(wei) ,溫州缺少發展製造業(ye) 的各種生產(chan) 要素,例如土地供應不足,缺少國家層麵的產(chan) 業(ye) 發展政策,以低端製造業(ye) 為(wei) 主的結構調整難度極大。但從(cong) 另一方麵看,溫州民間資本充裕,缺少投資渠道和平台。不如適當發展相應的平台,例如股權轉讓、風險投資,讓資本進入到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推動產(chan) 業(ye) 升級。該人士還以股神巴菲特家鄉(xiang) 奧馬哈為(wei) 例,表示如有適當的政策引導扶持,溫州有望成為(wei) 中國的“奧馬哈”。

對於(yu) 長期生活在“最不缺人”的國家的人們(men) 來說,“用工荒”這個(ge) 詞一度十分新鮮,以至於(yu) 2004年沿海地區第一次出現“用工荒”時,不少人還驚呼不可思議,專(zhuan) 家學者也一直在爭(zheng) 論“劉易斯拐點”是否即將到來。

但到了2011年的今天,大多數中國人已經接受了這樣一個(ge) 現實:“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中國的人口紅利即將在“十二五”期間消失。

中國人口學會(hui) 副會(hui) 長翟振武對本報記者說,“十二五”期間,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將達到最高點,然後緩慢下行。

與(yu) 之相對應,人口紅利也將在“十二五”時期徹底消失。中國社科院人口與(yu) 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判斷,隨著老齡化程度提高,2013或2015年,撫養(yang) 比會(hui) 降到最低點,之後老年撫養(yang) 比會(hui) 迅速上升,帶動總撫養(yang) 比上升。到那時,人口紅利將消失。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0—14歲人口占16.60%;15—59歲人口占70.14%;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

按此計算,我國的人口撫養(yang) 比為(wei) 0.34左右,仍處於(yu) 1964年以來的下降通道。但這種下降態勢隻能持續到2013年左右。在2013年之後,由於(yu) 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導致老年撫養(yang) 比迅速上升,並在絕對水平上超過少兒(er) 撫養(yang) 比,使得總撫養(yang) 比開始出現第二個(ge) 轉折點。

在人口學上,撫養(yang) 比是指少兒(er) 人口與(yu) 老年人口與(yu) 勞動年齡人口之比。人口學規律顯示,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將依次經曆從(cong) 高少兒(er) 、低老年型的高人口撫養(yang) 比,到低少兒(er) 、低老年型的低人口撫養(yang) 比,再到低少兒(er) 、高老年型的高人口撫養(yang) 比的三個(ge) 不同階段。在第二階段,由於(yu) 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高,人口撫養(yang) 負擔輕,人口生產(chan) 性強,社會(hui) 儲(chu) 蓄率高,有利於(yu) 經濟增長,因此這一人口過渡時期通常被稱為(wei) 人口紅利期。

蔡昉強調,不是人口撫養(yang) 比的絕對水平而是人口撫養(yang) 比的變動決(jue) 定了人口紅利。中國出現的勞動力短缺是有人口結構基礎的,它既不是結構性短缺,也不是臨(lin) 時性短缺,而是一種必然的經濟和人口現象。

人口紅利消失將使得勞動力短缺更加嚴(yan) 重。蔡昉預測,到2015年,農(nong) 村的負增量與(yu) 城市的正增量相等,全國勞動年齡人口淨增量為(wei) 零,之後,全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減少,勞動力短缺將更加嚴(yan) 重。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也認為(wei) ,剩餘(yu) 勞動力原來無限供給的局麵已經改變了,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非常明顯,而且是以無可比擬的速度在迅速增加。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