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nei) 幾家多晶矽企業(ye) 聯合向本報記者反映,2009年9月底,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轉發發改委等部門關(guan) 於(yu) 抑製部分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和重複建設引導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38號文”),多晶矽產(chan) 業(ye) 發展受到政策掣肘,據測算,該產(chan) 業(ye) 遭受的市場損失在1000億(yi) 元以上。
今年1月份發布的《多晶矽行業(ye) 準入條件》為(wei) 新建多晶矽項目劃定了“三條紅線”:規模、能耗和環保,2009年“38號文”叫停的部分項目可能因此會(hui) 放行。
“自‘38號文’出台以來,針對多晶矽所出台的限製措施形成了連鎖反應。”5月31日,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hui) 光伏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主任吳達成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該文一出,國內(nei) 的銀行和審批機構,對多晶矽項目都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新上項目基本叫停;未報批的均不再報批;已批準未投資的,也不再投資;已投資未投產(chan) 的,也不敢再投產(chan) 。”6月1日,一家從(cong) 事多晶矽生產(chan) 的企業(ye) 負責人張揚(化名)告訴本報記者。“據粗略估算,僅(jin) 2011年一年時間,中國企業(ye) 因為(wei) ‘38號文’將減少產(chan) 值650億(yi) 元,損失利潤400億(yi) 元,而白白送給國外廠商的利潤則將超過40億(yi) 美元。”張揚說。“假如今年仍然沒有新的項目審批下來,那麽(me) 國內(nei) 未來兩(liang) 年多晶矽的供應缺口將超過60%。”6月1日,河南一家多晶矽企業(ye) 高管指出。
他認為(wei) ,政府應當對企業(ye) 在光伏以及多晶矽技術研發方麵給予支持,不僅(jin) 要給予資金上的支持,還要提供寬鬆的環境,允許新技術的開發和試驗,“允許犯錯”。“隻有這樣,才會(hui) 有一批企業(ye) 在已經做大的基礎上脫穎而出,成為(wei) 技術領先的公司。這才是我國企業(ye) 能夠擁有可持續競爭(zheng) 力的法寶,使得國外各大競爭(zheng) 對手對中國企業(ye) 心存畏懼。”他說。
國際廠商搶走中國市場
“中國多晶矽企業(ye) 和投資者望著大好的市場,守著空置的廠房和未開箱的設備欲哭無淚,而國外多晶矽列強則賺得盆滿缽滿。”張揚說。
張揚向本報記者爆料稱,就在“38號文”公布不久,國外多晶矽製造商突然加大對中國市場的銷售力度,包括直銷、設立分銷網絡等,營銷手段層出不窮,且“戰績不俗”。
據海關(guan) 總署統計,2009年中國進口多晶矽達到2.1萬(wan) 噸,占國內(nei) 總需求的55%;而進入2010年,進口多晶矽數量更是猛增,各月同比基本都增長100%以上。截至2010年10月,我國海關(guan) 報關(guan) 進口的多晶矽數量已經超過3萬(wan) 噸,預計全年進口量將超過4萬(wan) 噸。多晶矽價(jia) 格也由每公斤55美元躍升至95美元。“中國多晶矽企業(ye) 和投資者望著大好的市場,守著空置的廠房和未開箱的設備欲哭無淚,而國外多晶矽列強則賺得盆滿缽滿。”張揚說。
張揚給本報記者列出了詳細的數據(參見表格)。
2009年,按照每公斤多晶矽平均進口價(jia) 格55美元計算,國外廠商的成本按照35美元計算,國際廠商從(cong) 中國就賺到了4.2億(yi) 美元的純利潤。
而中國企業(ye) 的多晶矽成本按照每噸35萬(wan) 元計算,人民幣銷售價(jia) 格為(wei) 50萬(wan) 元,則國內(nei) 廠商損失了31.5億(yi) 元的利潤,國內(nei) 多晶矽損失產(chan) 值105億(yi) 元。“為(wei) 此,各地政府損失了所得稅7.8億(yi) 元,增值稅約17.8億(yi) 元;盡管進口環節增收了約13.8億(yi) 元關(guan) 稅和增值稅,但依然給國家帶來淨稅收損失近4億(yi) 元人民幣。”張揚說。
然而,數據表中2010年的情形看上去更加嚴(yan) 重。
按照平均進口價(jia) 格70美元計算(實際市場價(jia) 格已經達到95美元),國外廠商成本按照30美元計算,國外廠商從(cong) 中國賺到了16億(yi) 美元的利潤。
張揚告訴本報記者,中國多晶矽企業(ye) 的成本按照300元人民幣每公斤計算(最低的已經達到了23美元每公斤),銷售價(jia) 格按照650元每公斤計算(最高價(jia) 格達到800元每公斤),國內(nei) 廠商損失利潤140億(yi) 元,國內(nei) 減少產(chan) 值260億(yi) 元;考慮海關(guan) 增收的33.6億(yi) 元增值稅,國內(nei) 稅收淨損失45.6億(yi) 元。
國內(nei) 企業(ye) 失升級良機
“如果他們(men) 老老實實地按照‘38號文’的要求,就會(hui) 和其他大多數廠家一樣,因為(wei) 受到規模限製,不僅(jin) 多晶矽生產(chan) 成本居高不下,能耗汙染問題也很難得到解決(jue) 。”王川說。
另一位從(cong) 事多晶矽生產(chan) 的國內(nei) 企業(ye) 負責人王川(化名)也向本報記者爆料稱:“由於(yu) ‘38號文’對國內(nei) 多晶矽進行打壓,因此,國內(nei) 廠商失去了許多以規模換成本的機會(hui) 。”
“從(cong) 現有國內(nei) 西門子法工廠的情況看,凡是已經上了規模的廠家,成本都大幅降低,能耗也大幅下降,汙染問題也基本解決(jue) 。”王川稱。
王川說:“以江蘇中能為(wei) 例,該公司到2010年9月的成本已經降到24美元,也就是直接成本為(wei) 160元每公斤,考慮折舊和利息,成本也已經不到220元每公斤;按照正常的市場規律,多晶矽在350元每公斤的價(jia) 格,就屬於(yu) 正常的市場價(jia) 格。”
“但是,江蘇中能的成功,是由於(yu) 其敢打擦邊球,頂著‘38號文’的壓力,他們(men) 悄悄地把原來的每年13500噸的生產(chan) 線,成功地‘升級’到每年20000噸,從(cong) 而一躍超越日本企業(ye) 成為(wei) 亞(ya) 洲最大的多晶矽製造商,而且也比較成功地解決(jue) 了汙染的問題。”王川稱。
“如果他們(men) 老老實實地按照‘38號文’的要求,就會(hui) 和其他大多數廠家一樣,因為(wei) 受到規模限製,不僅(jin) 多晶矽生產(chan) 成本居高不下,能耗汙染問題也很難得到解決(jue) 。”王川說。
緊接著,王川向記者道出了更為(wei) 內(nei) 幕的實情。
2010年,多晶矽的市場價(jia) 格從(cong) 40萬(wan) 元每噸上升到70萬(wan) 元每噸(現貨價(jia) 格達到80萬(wan) 元每噸);按照每瓦8克多晶矽計算,光伏組件僅(jin) 多晶矽環節成本就上升了2.4元人民幣/千瓦時,對應到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jia) 上,意味著每度電成本增加了0.12元。按照我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補貼5GW、時間25年計算,僅(jin) 多晶矽的成本上升一項,就需要政府多補貼225億(yi) 元。
然而,據記者了解,出於(yu) 對我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尤其是光伏產(chan) 業(ye) 領先優(you) 勢的恐懼,也由於(yu) 其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加大,貿易保護勢力的抬頭,從(cong) 轉嫁其國內(nei) 經濟矛盾的角度出發,歐美各國連續推出了一係列舉(ju) 措,試圖打壓中國的光伏產(chan) 業(ye) 。
王川稱,繼試圖提高關(guan) 稅的企圖失敗後,德國祭出了設置光伏產(chan) 品進口的轉換效率下限的技術壁壘,歐盟企圖對中國進行反傾(qing) 銷調查,美國借道鋼鐵工人聯合會(hui) 要求對中國啟動“301法案”調查,日本則對光伏所需的石墨和碳纖維等產(chan) 品限製對中國出口等等。
業(ye) 內(nei) 人士呼籲放行暫停項目
一位接近於(yu) 工信部的人士告訴記者,隨著《多晶矽行業(ye) 準入條件》的發布,令數個(ge) 停滯的多晶矽項目重現曙光。“‘38號文’在年內(nei) 可能解禁,但是具體(ti) 時間尚不清楚。”上述這位人士說。
2011年3月中旬的時候,國內(nei) 最大多晶矽廠商保利協鑫董事會(hui) 主席朱共山宣布,在矽材料業(ye) 務方麵,將在現有的多晶矽及矽片產(chan) 能基礎上進行擴產(chan) ,預計2011年底多晶矽產(chan) 能達到46000噸。
除了保利協鑫有產(chan) 能擴容計劃之外,賽維LDK、大全集團、中冶集團等均有類似安排。
“中冶有計劃拓展多晶矽產(chan) 能,計劃2011年產(chan) 能達到1萬(wan) 噸。”中冶集團副總裁張兆龍表示,中國多晶矽的產(chan) 量並不足以滿足國內(nei) 需求,所以不存在產(chan) 能過剩,而目前國家對新能源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
張兆龍認為(wei) ,雖然生產(chan) 1噸多晶矽需要耗電上萬(wan) 度,但是多晶矽使用後產(chan) 生的能效比較高,所以“多晶矽不是兩(liang) 高產(chan) 業(ye) ”。
今年1月份工信部、發改委、環保部三部委聯合下發的《多晶矽行業(ye) 準入條件》,給多晶矽企業(ye) 帶來了一線曙光。
5月31日,一位參與(yu) 《準入條件》起草的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規模、能耗、環保,是《準入條件》為(wei) 中國新建多晶矽項目劃定的“三條紅線”:單線產(chan) 能3000噸以上,綜合能耗不超過200千瓦時每千克,並減少汙染。
“以產(chan) 能標準為(wei) 例,這是一個(ge) 國際標準,目前,國內(nei) 40多家多晶矽企業(ye) 中,僅(jin) 有1/4達到了這個(ge) 水平。而目前已備案並準備建設的項目,在《準入條件》出台後,將有一半無法通過審批。”上述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已建成的我們(men) 不管,新上的項目必須達到這個(ge) 標準,才能立項。”上述人士表示,此前,新建多晶矽項目實行“備案製”,但在《準入條件》出台後,將實行“審批製”,不符合《標準》的新多晶矽項目,將無法上馬。
張揚告訴本報記者,今年應該會(hui) 有數個(ge) 多晶矽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核準。核準項目除需滿足《多晶矽行業(ye) 準入條件》要求外,應該會(hui) 在資質較好的企業(ye) 中選擇,同時在原地新建、擴建的可能性極大。
張揚認為(wei) ,國內(nei) 規模小於(yu) 3000噸的多晶矽小廠確實存在耗能高和沒有封閉循環裝置等問題,但《多晶矽行業(ye) 準入條件》已對此做了明確規定,加之瓦克、德山、OCI等國際大廠都在擴產(chan) ,“國內(nei) 成本高出國際大廠20美元/噸左右,如果不擴,根本沒有任何競爭(zheng) 力”。
一位接近於(yu) 工信部的人士告訴記者,隨著《多晶矽行業(ye) 準入條件》的發布,令數個(ge) 停滯的多晶矽項目重現曙光。“‘38號文’在年內(nei) 可能解禁,但是具體(ti) 時間尚不清楚。”上述這位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