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鋼鐵等行業(ye) 類似,我國的大豆加工業(ye) 如今正走上瘋狂的產(chan) 能擴張之路。與(yu) 此同時,轉基因大豆的進口量同樣在迎來新的高峰。
有關(guan) 數據顯示,今年將會(hui) 是近年來新建大豆加工企業(ye) 投產(chan) 最多的一年,而產(chan) 能卻“已經過剩至少一半”,“如果弄不好,大豆產(chan) 業(ye) 將會(hui) 麵臨(lin) 又一輪的洗牌。”一位業(ye) 內(nei) 人士如是警示。
瘋狂的進口刺激加工產(chan) 能
“要想保證我們(men) 的口糧安全,就騰不出那麽(me) 多土地來種植大豆。”對於(yu) 我國在大豆方麵如今遭遇的困局,中華油脂網首席信息官郭清保如是解釋。
我國的食用油早在2000年前後就已經無法依靠國內(nei) 油脂原料自給。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完全放開大豆國際貿易後,進口轉基因大豆的數量迅速增加,沿海以進口大豆為(wei) 原料的壓榨企業(ye) 蜂擁而起。
2004年的第一輪產(chan) 能過剩之後,如今,我國的大豆壓榨業(ye) 正處在又一輪的狂飆突進中。而刺激大豆壓榨企業(ye) 加速擴張的,是瘋狂進口的大豆。
在過去的連續五年,中國的大豆進口量均在逐年增長,2009年達到4255.2萬(wan) 噸,較2008年增加511.6萬(wan) 噸,增幅為(wei) 13.67%。
而現在看來,今年的進口量又將創造曆史紀錄。根據進口大豆裝運船期及到港情況預計,5暫,有83船進口大豆到港,數量總計為(wei) 485萬(wan) 噸。這已經超過了之前478萬(wan) 噸的月度曆史紀錄。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6、7暫,我國大豆的進口量都將超過500萬(wan) 噸,6月甚至將達到600萬(wan) 噸。
“當前國內(nei) 大豆油脂的加工能力已經超過9000萬(wan) 噸。”中國大豆產(chan) 業(ye) 協會(hui) 副會(hui) 長劉登高說。
記者了解到,2007~2009年我國大豆壓榨能力增長迅速。據不完全統計,三年之內(nei) 至少有16家大型大豆壓榨油廠建成投產(chan) ,合計日壓榨大豆能力接近4.5萬(wan) 噸左右。而2010年將至少有8家大型大豆壓榨企業(ye) 先後建成投產(chan) ,合計日壓榨能力超過2.5萬(wan) 噸,年新增大豆壓榨能力超過750萬(wan) 噸,這也是最近5年來我國新增大豆壓榨能力最多的一年。
“從(cong) 現在來看,產(chan) 能過剩至少一半。”黑龍江大豆協會(hui) 副秘書(shu) 長王小語對記者說,“去年我國進口大豆為(wei) 4200多萬(wan) 噸,黑龍江國產(chan) 大豆壓榨量僅(jin) 為(wei) 200多萬(wan) 噸,很明顯,9000萬(wan) 噸的產(chan) 能至少有一半閑置。”
而大豆加工業(ye) 產(chan) 能加速向沿海積聚集中,同樣直接導致了進口大豆數量的攀升。我國從(cong) 2008年開始在東(dong) 北地區執行了近兩(liang) 年的大豆臨(lin) 時收儲(chu) 政策,也從(cong) 側(ce) 麵刺激了這一趨勢。
據了解,黑龍江龍江福公司投資建設的營口油廠就將於(yu) 今年建成投產(chan) ,以進口大豆為(wei) 原料,年加工能力100萬(wan) 噸,比其在黑龍江的工廠還多60萬(wan) 噸。
大豆業(ye) 再現“國進民退”
讓人尷尬的是,2008年,國家發改委就印發了《促進大豆加工業(ye) 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明確指出了我國大豆加工業(ye) 麵臨(lin) 的產(chan) 能過剩問題。《意見》中這樣表述道:由於(yu) 產(chan) 能擴張過快,全行業(ye) 開工率逐年降低,2000年超過90%,2007年降至44.2%。
而其提出的壓縮產(chan) 能的目標是:到2010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製在7500萬(wan) 噸/年;到2012年,大豆油脂加工能力控製在6500萬(wan) 噸/年。很顯然,這已經淪為(wei) 一句空話。
“《意見》根本沒有得到執行,停留在紙麵上,在項目審批時,主管部門最多就是提醒一句,‘大豆加工產(chan) 能現在已經嚴(yan) 重過剩了,上的話會(hui) 有風險’,但最後還是順順當當批下來了。”一位國有糧油集團的負責人對記者說。
“其實當初那個(ge) 《意見》的思主要是為(wei) 限製外資的,”郭清保對記者說,“到後來國家對於(yu) 大豆產(chan) 業(ye) 的思發生了一些變化。”他所說的變化是指,國家開始扶持中糧集團、中儲(chu) 糧總公司、中紡集團這樣的大型央企加快在大豆加工業(ye) 的擴張,這也是出於(yu) 抵禦外資集團對這一領域過高控製的考慮。
於(yu) 是大豆加工產(chan) 業(ye) 這幾年下來也走出來一條較為(wei) 清晰的“國進”線。
最為(wei) 典型的是中糧集團,這兩(liang) 年中糧提出的“全產(chan) 業(ye) 鏈”概念開始在國內(nei) 高調登場。
而另外一家央企中紡集團則選擇了一條較為(wei) 低調的擴張徑,這家之前一直以紡織貿易為(wei) 主的企業(ye) ,這些年在油脂貿易加工領域不斷開拓,尤其近兩(liang) 年,其通過閃電般的並購,將沿海的9家油脂加工企業(ye) 收歸麾下,產(chan) 能迅速增長到600萬(wan) ~700萬(wan) 噸,穩居國內(nei) 壓榨行業(ye) 前三名,規模直追中糧。
其實,不光是央企在加快建設,已經掌握了國內(nei) 大豆壓榨業(ye) 半壁江山的外資糧商,也在通過各種方式增加自己的產(chan) 能。據悉,近5年來,來寶公司、邦基公司、嘉吉公司、易達孚公司和托福公司等跨國糧商對我國18家油廠進行了資產(chan) 重組。
“大豆加工業(ye) 本身是一個(ge) 風險比較高的行業(ye) ,市場行情好的時候,開工一年賺的錢就足夠其彌補來年的停產(chan) ,這也正是為(wei) 什麽(me) 各個(ge) 企業(ye) 爭(zheng) 相上馬油脂加工項目的原因。”郭清保對記者說。
和我國大豆加工業(ye) 集中在加工環節的擴張不同,嘉吉、邦吉、易達孚、AMD、益海這些跨國糧商更看重的是對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的控製。
“他們(men) 不太理會(hui) 國內(nei) 大豆壓榨環節虧(kui) 損還是盈利,實際上很多都是虧(kui) 的。他們(men) 關(guan) 心的是把上遊的原料消化掉,關(guan) 心的是產(chan) 業(ye) 鏈的順暢。”前述央企人士說,“這些跨國公司通常會(hui) 利用各國稅率的不同進行戰略安排,比如新加坡的所得稅率隻有5%,其他國家也大致是這個(ge) 水平,而我國的所得稅率是25%,他們(men) 就可以選擇在國外盈利國內(nei) 虧(kui) 損,這樣的好處是,少繳或者不繳稅,在全球的產(chan) 業(ye) 鏈範圍內(nei) 實現盈利。”
這一輪沿海大豆加工產(chan) 能瘋狂擴張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東(dong) 北主要是黑龍江地區國產(chan) 大豆壓榨產(chan) 業(ye) 的產(chan) 業(ye) 鏈已經破碎不堪。而對於(yu) 國人普遍關(guan) 注的國產(chan) 大豆種植業(ye) 以及豆農(nong) 的命運,現在隻能寄望於(yu) 國家的補貼和收儲(chu) 政策。
“現在必須對我國的國產(chan) 大豆生存思進行清晰的思考和定位了。”郭清保說,“畢竟不能把每年生產(chan) 的大豆都積壓在糧倉(cang) 裏。”
而在王小語看來,必須想辦法使黑龍江的大豆加工業(ye) 整合起來,形成合力,這樣才可能有一絲(si) 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