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彩電業再陷“郭則理怪圈”

日本產(chan) 業(ye) 轉移“規避”中國

日韓企業(ye) 近來頻頻“加碼”中國的麵板產(chan) 業(ye) 。

4月27日,三星電子與(yu) 索尼合資組建的位於(yu) 韓國的液晶顯示器麵板廠商S-LC D宣布,公司將通過注銷股份的方式將股本減少15%,而減少股本將意味著放棄更多的融資籌碼。

不過,三星卻加大了同國內(nei) 企業(ye) 的合作。三星與(yu) T C L前不久簽署了一係列關(guan) 於(yu) 高世代液晶麵板的戰略合作協議。根據雙方交叉持股的協議,深超科技將其持有的華星光電8 .5代線項目15%股權轉讓給三星電子,股權轉讓完成後,T C L集團、深超科技與(yu) 三星電子則分別持有華星光電55%、30%、15%的股權,同時T C L與(yu) 三星電子、蘇州工業(ye) 園區等三方簽署合同,共同成立蘇州三星電子液晶顯示科技有限公司,從(cong) 事7.5代線T FT -LC D麵板的生產(chan) 與(yu) 銷售。T C L出資1億(yi) 美元持股10%,三星電子和三星中國則占50%股份,蘇州開發區占30%。

同時,華星光電還將根據三星電子的需要,為(wei) 其提供液晶顯示屏產(chan) 品的O D M服務,合作期限為(wei) 五年,供貨量最高可占華星光電8 .5代液晶麵板15%的產(chan) 能,約210萬(wan) -255萬(wan) 塊液晶電視模組。

而在三星之前,另一家韓國企業(ye) LG電子也加強了與(yu) 國內(nei) 彩電生產(chan) 企業(ye) 創維間的合作聯盟。對此,有分析認為(wei) ,日韓企業(ye) 在海外的麵板投資“ 刹 車 ” , 並 積 極 在 中 國 找 “ 親(qin) 戚”,不排除是將相對落後的顯示技術轉移至中國。有海外媒體(ti) 分析說,S-L C D縮減股本是因為(wei) “三星尋求生產(chan) 新型顯示器”。業(ye) 界也普遍認為(wei) ,L C D將會(hui) 被新型顯示器所替代。

事實上,受地震影響,日本電子配件、芯片等核心原件的生產(chan) 大量停滯,開始加速向海外轉移生產(chan) 能力的步伐。比如,尼康等日本電子產(chan) 品製造商就已經明確表態將在東(dong) 南亞(ya) 某些區域增加產(chan) 能。

有人據此分析說,我國產(chan) 業(ye) 將從(cong) 中受益。不過,日本企業(ye) 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認為(wei) ,中國不會(hui) 成為(wei) 日本產(chan) 業(ye) 轉移的最大受益者,“在日本人的潛意識裏,中國不是友好的。”因而,盡管中國有著最大的市場潛力,也具有極高的熱情,但出於(yu) 對技術外流的擔心,日本會(hui) 選擇盡量繞開中國內(nei) 地進行新的產(chan) 業(ye) 布局,而遷移到中國的產(chan) 業(ye) 基本上都是過時落後的。

彩電業(ye) :總在扮演跟風者角色

目前的產(chan) 業(ye) 態勢讓不少業(ye) 內(nei) 人士擔心:方興(xing) 未艾的國內(nei) 液晶麵板產(chan) 業(ye) 投資,是否要考慮產(chan) 能過剩或者技術落後的風險?在新型顯示器的研發上,又會(hui) 否再次淪為(wei) “追趕者”的角色?

從(cong) 中國彩電業(ye) 的產(chan) 業(ye) 發展曆程來看,這樣的擔心並不是杞人憂天。

中國企業(ye) 在C R T技術一片空白的基礎上闖出了一條“血路”,由引進、吸收到自主創新技術,最終實現了生產(chan) 設備、零配件等上中遊產(chan) 品的本土生產(chan) 。由此,中國迎來了C R T時代輝煌。

與(yu) 此同時,長虹、康佳、T C L等一批中國彩電企業(ye) 也在C R T時代成熟並成長起來,甚至成為(wei) 國際化的企業(ye) 。按照常理,在C R T時代壯大起來的中國彩電業(ye) 理應有實力應對新的技術變革。但恰恰相反,等離子、液晶平板電視時代的到來令中國這個(ge) C R T強國如臨(lin) 滅頂之災,彩電業(ye) 重回原點。

那麽(me) ,當一個(ge) 新的技術變革到來之時,中國企業(ye) 為(wei) 何總是受製於(yu) 人?專(zhuan) 門進行中日經濟比較研究的獨立學者鍾慶說,中國彩電工業(ye) 犯了致命的戰略失誤。長期以來,本土企業(ye) 都不願意在技術研發上“下苦功夫”,對研發總是敬而遠之,總是自詡“非常善於(yu) 做市場”。現在,終於(yu) 嚐到了浮躁之惡果。

一個(ge) 的意思的例證是,長虹當年擁有強大的技術能力,早在1969年長虹就自立研製了彩電,並在短時間內(nei) 改進仿製了13條生產(chan) 線,這讓日方大吃一驚。為(wei) 此,日本使出了一個(ge) 殺手鐧,1986年開始大量向中國“傾(qing) 銷”新一代的彩電生產(chan) 線和關(guan) 鍵部件。既然國外的技術那麽(me) 便宜那麽(me) 好,為(wei) 什麽(me) 還要自主研發呢?長虹“果斷”終止了自主技術的研發,之後發動了著名的價(jia) 格戰,而中國也進入了“無芯”時代。

對彩電業(ye) 的舉(ju) 動,時任廈華電器掌舵人的郭則理曾評價(jia) 說:“國內(nei) 企業(ye) 爭(zheng) 相降價(jia) ,把幾百億(yi) 元都投入到了價(jia) 格戰中,哪有實力做技術研發?”這就是被彩電業(ye) 稱為(wei) “郭則理怪圈”的奇特現象:過度依賴價(jia) 格優(you) 勢———在技術研發方麵長期投入不足———微利———技術投入更少因此更落後———利潤更薄甚至虧(kui) 損。

令人擔憂的是,在彩電業(ye) 從(cong) 平板時代向更高技術挺進時,“郭則理怪圈”再次顯現。比如,對於(yu) 目前概念最火的3D電視、智能電視,業(ye) 界人士大多認為(wei) ,中國彩電企業(ye) 始終是在跟風,被動地做追隨型產(chan) 品,而沒有真正在彩電的技術研發上充當主角。

政府應擔當“掌舵人”角色

人們(men) 經常批評中國本土彩電企業(ye) 忽視技術研發的“短視”行為(wei) ,但如果站在企業(ye) 的角度思考,這也是現實的無奈。

技術研發需要長期大量的投入,人才的培養(yang) ,還有麵臨(lin) 巨大的風險。技術的產(chan) 生到成熟需要時間,在這一階段必然是質次價(jia) 高。在一個(ge) 自由競爭(zheng) 的開放市場中,如果企業(ye) 堅持自主技術研發,堅持使用國產(chan) 的核心部件,必然麵臨(lin) 技術的不成熟性,喪(sang) 失市場份額,在市場中不能生存。於(yu) 是我們(men) 看到,在C R T時代,堅持自主技術研發的“長虹”已死,生存下來的是“非常善於(yu) 做市場”的長虹。

要改變這種格局與(yu) 現狀,產(chan) 經評論員洪仕斌說,中國彩電企業(ye) 就要立足於(yu) 與(yu) 背靠中國這個(ge) 大市場前提進行革命。現今中國市場是全球的“發動機”,中國彩電企業(ye) 可以打好這張“牌”,針對彩電核心技術,可以從(cong) 引進、合資,再到聯合開發到發明創造,走出一條屬於(yu) 中國彩電行業(ye) 真正的道路。

不過,一些業(ye) 內(nei) 人士也認為(wei) ,造成目前我國彩電企業(ye) 困境的另一原因是“政府缺位”。創維副總裁楊東(dong) 文就提出了一個(ge) 問題:智能電視接入互聯網,內(nei) 容發生了變化,國家政策是否會(hui) 作相關(guan) 的約束?

之前,曾經風起雲(yun) 湧的互聯網電視便受到了管製,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通知,規定隻有取得“以電視機為(wei) 接收終端的視聽節目集成運營服務”的許可證,視頻網站等廠商才可向互聯網電視提供視聽節目。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網站均不可向互聯網電視提供影視節目下載(除了拿牌照的)。

“現在是智能電視技術走在了前麵,國家政策還沒有跟上來。”楊東(dong) 文說。何時擺平廣電與(yu) 電信以及廣電體(ti) 係內(nei) 盤根錯節的利益關(guan) 係,似乎遙遙無期。“一個(ge) 地級市的廣電部門都管不了下麵縣的電視台。”電視廠家的無奈可想而知。

而家電問題專(zhuan) 家羅清啟則認為(wei) ,如果把企業(ye) 比作是魚,政府以及其創設的製度環境就是水,消費者是上帝。魚要健康生長,不單是取決(jue) 於(yu) 其本身,還需要魚、水與(yu) 上帝互動地、係統地發展。中國彩電產(chan) 業(ye) 之所以大而不強,一方麵緣於(yu) 其自身的缺陷,另一方麵也緣於(yu) 整個(ge) 發展係統的矛盾。

因而,羅清啟表示,我們(men) 沒有雄厚的資金也不能等積累了足夠的資金後再發展技術,隻能邊積累邊發展。在這種發展方式下,我們(men) 的企業(ye) 真正應該學習(xi) 的是對機製的改造。對於(yu) 這一課題,需要進行研究的不僅(jin) 僅(jin) 是企業(ye) ,更重要的是政府。

連續不斷的價(jia) 格戰和概念戰,使彩電業(ye) 成為(wei) 中國製造最為(wei) 活躍的產(chan) 業(ye) ,但活躍的背後有兩(liang) 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健康活躍,另外一種可能是病態脆弱。

立體(ti) 透視中國彩電業(ye) 之後,你就會(hui) 發現,“中國彩電”屬於(yu) 後一種情況。20多年的開放,中國的彩電業(ye) 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同時也陷入了“郭則理怪圈”,總是扮演一個(ge) “跟風者”的角色,從(cong) C R T到平板時代,再到目前最為(wei) 火熱的3D電視、智能電視,概莫能外。

對此,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認為(wei) ,改變中國彩電業(ye) 的現狀,除了企業(ye) 要加大創新力度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成為(wei) 產(chan) 業(ye) 的掌舵人,並改造現有的機製。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