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日本“核震”之後,一場“搶鹽潮”席卷大半個(ge) 中國。而食鹽專(zhuan) 營體(ti) 製下,各地鹽業(ye) 公司憑借高效的應對能力迅速平息風波,於(yu) 是,“專(zhuan) 營有理”論調再起。
事實上,2000年以來,我國曾先後出台6套破除鹽業(ye) 壟斷的改革方案,但均因各方分歧未能實施,至今,備受關(guan) 注的第7套方案難產(chan) ,鹽業(ye) 市場化改革已停滯逾十年。
然而,正如2008年冰災爆發時,鐵道部展示的強有力的調配能力成為(wei) 鐵路體(ti) 製改革反對者的籌碼,“搶鹽風波”是否亦會(hui) 淪為(wei) 鹽業(ye) 專(zhuan) 營阻撓改革的擋箭牌?
速戰“謠”言
3月16日,浙江省台州市某鹽場,鹽農(nong) 老阮午睡正酣,接二連三的手機鈴聲打斷了他的美夢。電話那頭是意欲買(mai) 鹽的散客,聲音急促。然而,連日陰雨,老阮無“鹽”以對,“倉(cang) 庫裏隻有些濕鹽,10斤鹽裏至少3斤水。”嚇他一跳的是,對方不僅(jin) 爽快要貨,還願意出每斤3元的價(jia) 錢。拒絕私鹽交易的老阮警覺地掛斷了電話。
此時,海岸線的另一處,廣東(dong) 省鹽業(ye) 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廣鹽”)黨(dang) 群部副部長馮(feng) 啟明的手機響起。電話稱,“廣東(dong) 省茂名市爆發食鹽搶購”。猶如疫病,搶購迅速蔓延,陽江市、湛江市等多地隨即淪陷。“傍晚6時,廣東(dong) 1/3地區已受波及,3小時後,範圍再擴1/3。”這是馮(feng) 啟明第一次聽說“搶鹽瘋”。
據新華社3月17日報道,受日本地震引發核電站事故的影響,網上謠“鹽”指稱新產(chan) 海鹽將存在安全隱患,同時,由於(yu) 含碘物品可預防核輻射,鹽價(jia) 可能上漲,因此,廣東(dong) 、浙江、上海、江蘇、安徽等地民眾(zhong) 開始搶購、囤積碘鹽。
“一位婆婆在路上看到眾(zhong) 人搶購食鹽,表情鎮靜,不為(wei) 所動。眾(zhong) 人奇怪,問之,其答曰:非典時所購食鹽還未吃完!”17日下午,承擔全國食鹽生產(chan) 經營業(ye) 務的中國鹽業(ye) 總公司(以下簡稱“中鹽”)開通“微博”,公開辟謠,並以一則笑話呼籲消費者理性。
老阮在微博上轉發了這則笑話。“在中國,食鹽的流通由國家專(zhuan) 營,價(jia) 格受到嚴(yan) 控,即便暫時被搶購一空,以各地鹽業(ye) 公司的能力,供應也不是問題。專(zhuan) 營體(ti) 製雖然弊端不少,但保證供應卻是其優(you) 勢之一。”兩(liang) 天裏,老阮對近10個(ge) 購鹽者講了這番道理。
事實上,17日,國家發改委下發緊急通知,指示物價(jia) 部門維穩鹽價(jia) ,並要求各地政府多方組織貨源,保障食鹽等商品的市場供應。與(yu) 此同時,發生搶購地區的鹽業(ye) 公司啟用應急預案,依靠國家和省級儲(chu) 備,全天候緊急配送。而當天,從(cong) 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緊急調運的食鹽已在廣鹽“集結”完畢,浙江、上海、江蘇等地也紛紛承諾後續貨源充足。
中鹽副總經理董永勝亦不為(wei) “鹽荒”發愁,據其估計,當時,全國食鹽的儲(chu) 備量逾200萬(wan) 噸,足以滿足3個(ge) 月以上的市場供應。讓他有點擔心的是各地的運輸配送能力。
“我們(men) 遭遇過‘危機’。”據馮(feng) 啟明回憶,當時正值下班高峰,兩(liang) 輛運鹽車堵在廣州市五羊新村的一個(ge) 交通崗,動彈不得,而附近等鹽上架的華潤萬(wan) 家超市中,購鹽者已排起長龍,情形緊張。“我隨即讓超市員工對民眾(zhong) 喊話,大意是,鹽已在路上,若大家不願多等,請先行回家。明天,我保證所有人都能買(mai) 到鹽!”馮(feng) 啟明說。
18日,“搶鹽潮”迅速退去,而食鹽專(zhuan) 營體(ti) 製成為(wei) “功臣”。一位中鹽協會(hui) 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此次,各地鹽業(ye) 公司得以密切配合,展現出強大的應對能力,完全依賴於(yu) 組織、權力高度集中的專(zhuan) 營體(ti) 製。而且,不少民眾(zhong) 正是基於(yu) 對此種體(ti) 製的了解而沒有參與(yu) 搶購。中投顧問食品行業(ye) 研究員周思然亦認為(wei) ,中鹽對搶購地區及時、全力的補給,是“鹽瘋”得以平息的主要原因之一。
消失的鹽場
不過,馮(feng) 啟明所講的“專(zhuan) 營有理”的故事,年紀相仿的老阮卻聽不懂。對他而言,食鹽專(zhuan) 營意味著貧窮。
30多年前,老阮曾有兩(liang) 個(ge) 選擇,漁民或者鹽農(nong) 。不過,當他跟著生產(chan) 隊第一次上船便吐了個(ge) 昏天黑地之後,他選擇了後者。“年輕時,我有個(ge) 吃住總在一起的好友,他水性好,後來上了船。最初,我們(men) 的收入不相上下,而今,我勞作一年收獲三四萬(wan) ,他則至少是我的三四倍。”由於(yu) 效益不佳,老阮村裏的大片承包鹽場先後廢轉,自家的幾畝(mu) 鹽田也即將被征用,而這些土地的用途之一即是修建船廠。
據《浙江鹽誌》記載,1958年,浙江省新建6個(ge) 國營鹽場,其中3個(ge) 落址台州,截至1965年,該地區5個(ge) 市縣集體(ti) 鹽場麵積總計1093.35公頃。此後28年,鹽場廢少建多,台州亦成為(wei) 浙江四個(ge) 重點產(chan) 鹽區之一。然而,1995年之後,伴隨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4.8萬(wan) 餘(yu) 畝(mu) 鹽田相繼被關(guan) 。目前,台州地區所剩鹽田已不足5000畝(mu) 。
記者了解到,效益不高、利潤率低是當地鹽場“消失”的主要原因,而這與(yu) 鹽業(ye) 公司“低價(jia) 高賣”賺取高額利潤又緊密相關(guan) 。食鹽專(zhuan) 營體(ti) 製下,鹽業(ye) 公司對上遊製鹽企業(ye) 實行定點生產(chan) 、計劃產(chan) 量、定價(jia) 收購的管理方式。比如,老阮生產(chan) 的食鹽被收購的均價(jia) 為(wei) 0.19元/斤,而加碘食鹽到達消費者手中的價(jia) 格約為(wei) 1元/斤-1.4元/斤。這一鏈條中,獲益最豐(feng) 的莫過於(yu) 鹽業(ye) 公司。
實際上,即便在同一鹽業(ye) 集團,食鹽生產(chan) 者與(yu) 銷售者的收入亦相差巨大。在廣鹽直屬的徐聞鹽場,據鹽場職工透露,普通鹽農(nong) 的“曬鹽”年薪隻有5000元,遠遠低於(yu) 銷售人員,即便該集團為(wei) 縮小收入差距實行綜合調節後,其實際年收入也不過萬(wan) 元,這意味著不足1000元的月薪。
據國家信息和工業(ye) 化部披露,2010年-2012年,全國共有115家製鹽企業(ye) 被準予生產(chan) 食鹽,但這些企業(ye) 隻能負責生產(chan) ,沒有獨立品牌,亦不能直接參與(yu) 市場競爭(zheng) 。“因此,他們(men) 無法獲取大部分的利潤,同時,鹽農(nong) 的收入及生活水平亦無法改善。”在中投顧問食品行業(ye) 研究員周思然看來,這是食鹽專(zhuan) 營的最大弊端。而這也直接宣判了沿海小鹽場的死刑。
中鹽協會(hui) 發布的信息顯示,目前,中國四大鹽場之一的萊州灣鹽區正在急速萎縮。截至2009年底,為(wei) 建設效益更高的經濟園區,濰坊市已占用鹽田逾5000公頃,致使原鹽產(chan) 量減少200萬(wan) 噸,而依據各地的“十二五”規劃,未來幾年內(nei) ,青島、日照、威海、煙台等地的鹽田將部分或全部用於(yu) 經濟開發。
而這又進而引發了鹽類比例的變化。長期以來,我國的生活、生產(chan) 用鹽基本依靠海鹽。1953年,海鹽產(chan) 量占據全國原鹽產(chan) 量的80%,而直到2004年,海鹽占比仍高達60%。但近年來,這一數值急劇下降。2009年1-3月,全國原鹽累計產(chan) 量713.16萬(wan) 噸,其中,海鹽56.38萬(wan) 噸,占比不足8%;而2010年1-4月,該比值為(wei) 12.5%。與(yu) 之相對,井礦鹽的比重大幅上升。
對於(yu) 擔心日本核汙染影響我國食鹽安全的網民來說,這無疑是個(ge) 好消息。但馮(feng) 啟明告訴時代周報,至少在廣東(dong) 地區,由於(yu) 雷州半島附近優(you) 質的海水資源,海鹽質量優(you) 於(yu) 井礦鹽,因而,盡管海鹽的生產(chan) 成本高、產(chan) 量少,廣鹽從(cong) 未考慮放棄生產(chan) 海鹽。
改革之戰
當沿海鹽場逐步衰退,呼籲中國鹽業(ye) 體(ti) 製改革的聲音越來越強。事實上,早在2000年,鹽改調研已經展開,並於(yu) 兩(liang) 年之後形成草案,但由於(yu) 當時的國家經貿委鹽業(ye) 管理辦公室撤銷,改革擱淺。
2005年,鹽改被納入國務院深化壟斷行業(ye) 改革日程,並在2007年形成草案,但是,大部製改革後,發改委的工業(ye) 職能被劃出,鹽改再度擱淺。
2009年,鹽改首度寫(xie) 入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調研工作再次展開。在進行半年多的調研後,11月,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組建的鹽業(ye) 體(ti) 製改革工作小組,提出了鹽業(ye) 體(ti) 製改革方案初稿,即鹽業(ye) 改製第7套方案。據披露,意見稿提出,從(cong) 2010開始,安排兩(liang) 年過渡期,全麵放開鹽業(ye) 市場,期間,采取“兩(liang) 步走”策略:第一步,允許生產(chan) 企業(ye) 進入市場,由生產(chan) 企業(ye) 與(yu) 現有省市鹽業(ye) 公司自由競爭(zheng) 。第二步,放開鹽業(ye) 公司以外的流通企業(ye) 進入鹽業(ye) 行業(ye) 。
然而至今,這一方案醞釀逾兩(liang) 年,仍未走出國務院大門,2011年仍繼續執行國家製定的食鹽專(zhuan) 營政策。“主要原因在於(yu) 既得利益者的阻撓。製鹽企業(ye) 、鹽業(ye) 公司、下遊用鹽企業(ye) ,整條產(chan) 業(ye) 鏈都陷入了利益糾鬥。”周思然如是分析。而中鹽協會(hui) 人士透露,早在該草案完成時,中鹽協會(hui) 就曾寫(xie) 信表態,“我們(men) 是堅決(jue) 不讚成,是反對的。”
在兼任廣東(dong) 省鹽務局新聞發言人的馮(feng) 啟明看來,反對理由有四點:首先,長期以來,食鹽是不可替代的戰略物資;其次,市場開放後,食鹽的價(jia) 格、供應將無法保證,“鹽瘋”難遏;第三,有利於(yu) 更好地防止碘缺乏病;再者,鹽業(ye) 公司隸屬國有資產(chan) ,為(wei) 確保其增值,應支持鹽業(ye) 專(zhuan) 營。
“‘搶鹽風波’隻是偶然事件,表麵上,鹽業(ye) 公司雖然幫助國人度過了危機,但這並非專(zhuan) 營體(ti) 製的優(you) 勢,也不應成為(wei) 維護鹽業(ye) 壟斷的理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工業(ye) 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餘(yu) 暉並不認同馮(feng) 啟明的說法。
在他看來,我國的食鹽供應並不緊張,以當前的技術、規模和配送能力,完全能夠滿足消費需求。而且,經過10多年的全國補碘之後,碘缺乏病已逐漸成為(wei) 地區性,而非全國性疾病。這就要求各地自主售鹽,而非國家專(zhuan) 營。
而在老阮看來,馮(feng) 啟明的第4點理由確是“大實話”。至少目前,鹽業(ye) 國企的資產(chan) 增值仍以犧牲上遊利益為(wei) 代價(jia) 。此外,由於(yu) 利潤被壓榨,多數沿海鹽場的出路便是爭(zheng) 取更多生產(chan) 指標,但這一“任務量”由當地鹽務局根據銷售情況決(jue) 定,而實際上,負責銷售的鹽業(ye) 公司和鹽務局隻是“一套人馬、兩(liang) 塊牌子”。馮(feng) 啟明坦言,不排除某個(ge) 鹽場與(yu) 鹽務局關(guan) 係好、走得近,就能多拿一些指標的可能性。而這又促使鹽業(ye) 係統成為(wei) 腐敗滋生的溫床。
“目前的專(zhuan) 營體(ti) 製,沒有絲(si) 毫優(you) 勢,如果繼續壟斷,結果隻能是鹽價(jia) 畸高,效率低下以及私鹽泛濫。”但餘(yu) 暉亦向時代周報記者指出,雖然發改委希望推動改革,但規劃、審批等內(nei) 部部門看法不一。至今,鹽改缺乏強有力的主導機構。
當鹽改停滯不前,中鹽卻正急速擴張,其公司總資產(chan) 已從(cong) 2003年的37億(yi) 元飆升至310億(yi) 元,增長逾8倍,利潤總額亦從(cong) 8452萬(wan) 元翻漲至6億(yi) 元,另一邊,曬了30年鹽的老阮即將失去鹽田,失去生活的依靠。“除了曬鹽,我還能做什麽(me) ?”老阮一臉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