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幕與(yu) 投影技術帶給人們(men) 的震撼力,正在一次又一次突破想象。
對中國大多數人來說,這一神奇的感官之旅是從(cong) 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開始的。在緩緩鋪開的巨幅奧運卷軸之上,舞者用自己的身體(ti) 做毛筆,在幕布上畫出了一幅潑墨山水。隨著場景的變換,奧運卷軸不斷變化著主題。而鳥巢體(ti) 育館的“碗邊”屏幕,更是在李寧[26.50 4.33%]點燃火炬的過程中,化作一隻鳳凰如影隨形。
當李寧手中的火炬在鳳凰背景下點燃奧運火炬,絢爛的火焰騰空而起,對中國而言,似乎也標誌著一個(ge) 光影新時代的來臨(lin) 。
拆解光影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之後,2009、2010兩(liang) 屆春節聯歡晚會(hui) 上,室內(nei) 大屏幕對現場氣氛、節目效果的烘托作用,更是被發揮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小品中背景的映襯,還是舞蹈中對速度感與(yu) 動作感的輔助,都讓人印象深刻。當有歌者緩緩上台,一曲唱畢,大屏幕上頓時花團錦簇,照出了滿堂春色。
2009年末的《阿凡達》,從(cong) 電影工業(ye) 的角度演繹了大屏幕所能提升的觀影體(ti) 驗。觀眾(zhong) 戴著3D眼鏡,視覺範圍內(nei) 90%以上都是屏幕主體(ti) ,再加上效果的逼真,營造出了遠超以前的真實感。
而到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hui) 更是成為(wei) 了一個(ge) 聲光的聚集場,絕大多數場館使用了投影技術,並將其巧妙地融入自身呈現的理念中。中國國家館在吆喝聲、騎馬聲、談笑聲中徐徐鋪開一卷《清明上河圖》,摩洛哥館在上下左右各麵牆上用投影再現出立體(ti) 的國家風貌,台灣館5層720度全天域劇場中真實再現高雄之夜、玉山風光……光影帶來的感官體(ti) 驗,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真實呈現在人們(men) 麵前。
但如果拋開絢麗(li) 的光影表象,僅(jin) 從(cong) 硬件來看,大屏幕與(yu) 投影技術似乎也並沒有太多出奇之處,也並不性感。
以奧運卷軸為(wei) 例,這一147米×22米、總麵積達3000餘(yu) 平方米的巨幅畫卷,實際是由兩(liang) 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畫卷中央16米×9米的可發光LED大屏,由4.4萬(wan) 顆間距為(wei) 10厘米的LED組合而成,如同LED顯示器一樣,由數據線直接傳(chuan) 導圖像;更大的周邊部分,則是不能自己發光的投影屏,由安裝在鳥巢頂部的多個(ge) “帕尼燈”(大屏幕投影儀(yi) )投影產(chan) 生圖像,而電腦隻需控製帕尼燈即可。
在2009年春節聯歡晚會(hui) 上,用於(yu) 北京奧運會(hui) 的LED大屏,被直接拿到了央視演播大廳,重新組合成數個(ge) 大小屏幕;2010年的春晚,又多采購了一些硬件,屏幕變成了18米×9米。
世博會(hui) 也是如此。那些讓人驚呼的光影,當燈光暗去,就像褪去了水晶鞋的灰姑娘,又還原成了一個(ge) 個(ge) LED屏幕以及一盞盞冷冰冰的投影儀(yi) 。
事實是否真就如此不足為(wei) 奇?其實真實的秘密,就蘊藏在“灰姑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