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玉石市場上,這些價(jia) 格不菲的商品由於(yu) 真偽(wei) 難辨,消費者買(mai) 到假冒偽(wei) 劣商品的現象時有發生。“以和田玉為(wei) 例,很多商家用價(jia) 格差異很大的青海料和俄羅斯料冒充銷售。”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鑒寶專(zhuan) 家周南泉說。
通過走訪商家,記者了解到,目前消費者對珠寶玉石類商品的投訴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ge) 方麵:一是以次充好,用低檔珠寶玉石冒充高檔珠寶玉石。尤其市場炒價(jia) 較高的翡翠、和田玉;二是虛假宣傳(chuan) 珠寶的產(chan) 地、工藝;三是標識不規範,通過一些不正確的名稱、簡稱等誤導消費者;四是一些商場進行有獎銷售、憑小票抽獎等活動時,以劣質珠寶當獎品;五是售後服務方麵。寶石脫落、斷裂等情況商家無法及時提供售後服務。
專(zhuan) 家:買(mai) 入須謹慎
對於(yu) 一般消費者,有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選購珠寶玉器一是要注意材質的精良;二是要注意掌握珠寶玉器的基本辨別方法,最好是在行家的指導下購買(mai) ,以免買(mai) 到假貨;三是最好到有資質的品牌店、珠寶專(zhuan) 櫃選購,以確保購買(mai) 的珠寶玉器飾品的品質有保證,售後服務有保障。不要在分散式經營的珠寶市場乃至小型珠寶門店倉(cang) 促購買(mai) 珠寶玉石產(chan) 品。
周南泉建議消費者從(cong) 六個(ge) 方麵來辨偽(wei) 。一是玉的材料。不同年代用不同料。像商朝以後80%都用和田料來做;二是玉的顏色。玉材料本身有5鍾顏色,而做假的用化學物質來改變顏色,看起來好像是古代;三是看造型。所謂“三分料,七分工”,獨特的雕刻工藝使得每件成品都獨一無二,價(jia) 值連城;四是玉的紋飾;五是玉石商品本身有無曆史標誌;六是綜合其它因素,譬如從(cong) 曆史知識、工藝、考古和材料學綜合的知識來辨別。
商家:沒有真東(dong) 西是站不住腳的
在友誼商店天然寶玉石文化展上,有著多年珠寶玉器銷售經驗的黃小姐告訴記者,真假玉石商品價(jia) 格相差可能超過1000倍還不止。和田玉按照產(chan) 地的不同,可分為(wei) 子料、山流、山料三種類型。通常的價(jia) 格,同等級別的子料是山料的6—8倍。目前在坊間或網上更常見的是用其價(jia) 相對低廉的俄羅斯料來代替和田料。經驗少的消費者根本難以辨別。黃小姐感歎,“在珠寶玉石行業(ye) 沒有真東(dong) 西是站不住腳的。”
對於(yu) 一些高端古玉石商品,有商家向記者承諾:“會(hui) 給每位購買(mai) 者提供收藏品鑒定證書(shu) 的同時,也會(hui) 提供一份珠寶鑒定中心頒發的認證證書(shu) ;除此之外,一些玉石基本保養(yang) 常識我們(men) 也會(hui) 仔細向消費者交代清楚。”
但是也有專(zhuan) 家質疑目前發放的玉石鑒定證書(shu) 沒辦法做產(chan) 地鑒定,所以無論是青海、俄羅斯料還是新疆料來說,都沒辦法表現在鑒定上,有時不是商家不願去做鑒定,而是因為(wei) 確實沒有合適的標準來衡量,有鑒定的商家也不敢保障所賣的高端玉石商品一定是真品。
日前,中國消費網聯合新浪網啟動珠寶首飾質量和服務“3·15”年度調查。結果顯示,市場上有58.3%的消費者對珠寶首飾產(chan) 品質量和服務不太滿意;其中“珠寶首飾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及虛假標注”、“虛假和誇大宣傳(chuan) ”兩(liang) 項成了消費者在購買(mai) 珠寶產(chan) 品和接受服務的過程中“最不滿意”的主因,各占調查人群的22.6%。
消費者:投訴集中在五大方麵
有關(guan) 資料表明,我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石、翡翠加工及消費國,2010年珠寶銷售額已超過2000億(yi) 元。為(wei) 此,許多不法商家想靠“以假亂(luan) 真”來分食市場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