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於(yu) 國內(nei) 團購行業(ye) 的下一步發展,童士豪也有自己的判斷,他告訴記者,今年團購必將經曆一波大浪淘沙。“團購隻是一種培養(yang) 市場的互聯網創新模式,專(zhuan) 做團購的企業(ye) 指望借這個(ge) 單一的功能維持長期盈利的機會(hui) 不大,但其可借助團購積累的客戶以及商家,依據他們(men) 的需求提供其他合作的方式,拓展在其他領域的合作可能,改變單一的商業(ye) 模式會(hui) 是最終勝出的方法。”
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眼下處於(yu) “千團之戰”漩渦的國內(nei) 團購企業(ye) 更是深諳此道。度過了“團購元年2010”後的團購企業(ye) 們(men) ,正在進入另一波激戰中。
這波激戰的顯著信號便是,地鐵扶手、公交車站、寫(xie) 字樓電梯等公共場所隨處可見的品牌廣告,團購企業(ye) 開始不計成本地往廣告砸錢,大手筆地打起營銷牌,同時為(wei) 線下渠道的擴張和商家資源的拓展忙得不亦樂(le) 乎。
融資後大打廣告
然而,這些營銷行為(wei) 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這也是企業(ye) 存活下來的必備籌碼。顯然,在這些舉(ju) 動的背後,風險投資無疑是其重要的推手,這種勢頭即便是在上個(ge) 月略顯冷清的投資市場裏也依舊猛烈。
清科研究中心提供的資料顯示,互聯網行業(ye) 仍是2月份的投資熱點,上月共發生投資案例23例,其中互聯網行業(ye) 有8起投資案例,占投資案例總數的34.8%;在這其中已經進入“混戰時代”的團購網站一直是風投機構追逐的對象。
“融資成功的企業(ye) 首先想到的就是通過廣告營銷,畢竟誰先在市場上獲得認可就等於(yu) 有了先發優(you) 勢,這種優(you) 勢不僅(jin) 體(ti) 現在營銷效果明顯,而且成本低,更容易在業(ye) 內(nei) 迅速立足。” 啟明創投合夥(huo) 人童士豪說。
童士豪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今年團購行業(ye) 將持續去年的融資熱情,業(ye) 內(nei) 前幾名企業(ye) 會(hui) 融到更多的錢,促使競爭(zheng) 更激烈。
投資人猶豫了
競爭(zheng) 激烈的背後,也讓投資人看到了國內(nei) 團購發展的軟肋。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投資人告訴本報記者,春節前曾有兩(liang) 家團購企業(ye) 拿到了投資意向書(shu) ,但最終投資人選擇了撤資。
“先期進入團購領域的企業(ye) 一般都能賺錢,但隨著行業(ye) 競爭(zheng) 的激烈,不少企業(ye) 的做法開始變形,再加上不少互聯網巨頭們(men) 對團購領域的涉足,更是讓投資人對該行業(ye) 的投資變得小心謹慎。”
互聯網行業(ye) 天生帶有輕資產(chan) 的烙印,這種特性決(jue) 定了團購網站在吸引投資人的時候,隻有靠規模和業(ye) 績說話,這樣容易讓行業(ye) 陷入一個(ge) 怪圈。
上述投資人向記者透露,目前國內(nei) 部分團購網站唯一的盈利渠道就是銷售的扣點,以前每做一個(ge) 團購項目,團購網站都能通過抽成賺錢,但現在不少團購網站為(wei) 了吸引人氣和商家,不抽取任何團購傭(yong) 金,甚至有不少自行墊錢,賠錢賺吆喝。
“現下無論是營銷還是渠道擴張的成本都在大幅度提升,這也就意味著其持續融資的需求會(hui) 越來越大,指望靠規模效應、低價(jia) 格擠對競爭(zheng) 對手,但實際的盈利能力很差,這種現狀顯然讓投資人不甘願為(wei) 此持續埋單。”他說。
可見,持續燒錢總有兵糧寸斷的一天,而此時或許就是行業(ye) 大浪淘沙的時刻。上述投資人告訴記者,不少業(ye) 內(nei) 小企業(ye) 現在已經意識到這點,它們(men) 中的不少家已開始考慮以整合並購的形式來對抗互聯網大平台的進駐,“對這些互聯網平台企業(ye) 而言,他們(men) 的先天優(you) 勢在於(yu) 原本擁有穩定的用戶群體(ti) ,團購對他們(men) 而言無非就是給用戶多提供一項服務功能。”他說,“小企業(ye) 同行間的抱團發展是一個(ge) 好方向,但要謹慎處理並購後可能產(chan) 生的各自為(wei) 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