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新聞出版總署公布《中國包裝科技博覽》停刊消息的第5天,時代周報記者卻“意外”地收到了該刊物的用稿通知。這封蓋有編輯部紅章的來信寫(xie) 道,您撰寫(xie) 的×××一文,經我雜誌社嚴(yan) 格評審,予以采用,擬於(yu) 2011年3月編輯出版。
《中國包裝科技博覽》,現名《中國科技博覽》(以下簡稱《博覽》),是由中國包裝總公司主管主辦的國家級學術期刊。在近期新聞出版總署發起的學術期刊整頓行動中,《博覽》、《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e) 》、《管理觀察》等8種期刊“黑榜”有名,受到停業(ye) 整頓、警告、通報批評等處罰。
然而,幾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博覽》已從(cong) 這場整頓風波中全身而退。“整改是去年12月的事,消息最近才傳(chuan) 出。當時,期刊內(nei) 部出了些問題,但現在,已經照常複刊了。”一名該雜誌人士如是回答時代周報的投稿谘詢。不過,整頓後的《博覽》一如往昔,忽視學術質量、依靠版麵費營利、期刊功能異化等問題依舊整而未改。
買(mai) 賣論文產(chan) 業(ye) 規模超5億(yi)
在《博覽》上發表論文要比想象中容易得多。2月27日下午,時代周報記者通過百度搜索聯係到《博覽》的編輯方臧(化名),其QQ簽名毫不避諱地寫(xie) 著,《中國科技博覽》等多種刊物正在征稿中。
“2007年,我國買(mai) 賣論文‘產(chan) 業(ye) ’規模為(wei) 1.8億(yi) -5.4億(yi) 元,論文購買(mai) 者遍布高校、研究單位,搜索引擎是到達買(mai) 賣論文網站的主要途徑。”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教授沈陽在長達3年的調研中發現,包括高額營利性版麵費市場在內(nei) ,論文買(mai) 賣的主要技術手段便是網絡。
QQ另一頭的方臧,自稱負責《博覽》第12期的征稿工作。據其介紹,這是一本“國家級”期刊。一般來說,由黨(dang) 中央、國務院以及所屬各部門,或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各民主黨(dang) 派和全國性人民團體(ti) 主辦的期刊及國家一級專(zhuan) 業(ye) 學會(hui) 主辦的會(hui) 刊才能被提至“國家級”的高度。
而在高級別的好期刊上發表論文非常不易。《中國經濟史研究》同屬“國家級”期刊,其副主編高超群告訴時代周報,在正規期刊上發表論文須通過投稿、選稿、刊發三大流程。從(cong) 作者投稿到論文發表,短則個(ge) 把月,長則半年,甚至更久。
按照《中國經濟史研究》的發稿機製,個(ge) 人編輯不得接受投稿。投稿者須將論文統一發至公共郵箱,接受編輯部的第一輪篩選。未被淘汰的稿件進入匿名審稿環節,由兩(liang) 三位相關(guan) 領域的權威專(zhuan) 家評估文章質量,其間,教授一般會(hui) 提出修改意見,與(yu) 之對應,作者將重新返工三至四輪。過關(guan) 的論文才有資格“競爭(zheng) 上版”,即,編輯部公開決(jue) 議,從(cong) 備選論文裏優(you) 中選優(you) 。
然而,《博覽》征選論文卻簡單得多。27日下午,時代周報記者向方臧投稿,次日早上便收到了錄用通知。據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其間,該論文確實經過了“嚴(yan) 格”的評審。首先,內(nei) 容審核。這是指論文題材是否觸及敏感話題,比如,人權問題是被槍斃的主題之一。其次,全網絡數據庫抄襲對比率審核,這一數值隻要低於(yu) 50%即意味通過。
上述兩(liang) 項技術性指標顯示“安全”後,《博覽》的投稿者將收到一張用稿通知,同時也是繳費通知。據方臧介紹,《博覽》文章每版2500-3000字,最低收費400元,可以“雜誌、資料費”之名開具發票,但須另交10%的稅款。
據時代周報了解,400元一版的收費接近行價(jia) 。與(yu) 《博覽》麵向類似客戶群,並與(yu) 之有過合作的期刊《中國科技縱橫》,其收費標準為(wei) 每版2500字,500元,友情最低價(jia) 400元,開發票時另交7.5%的稅款。
在《中國科技縱橫》的徐編輯看來,由於(yu) 國家未對學術期刊實行補助,為(wei) 了生存,收取版麵費成了無奈之舉(ju) 。但與(yu) 之相對,高超群則坦言,《中國經濟史研究》從(cong) 不依賴版麵費,而且,盡管論文的稿酬不高,但成功發表後,作者一般都有接近千字百元的收入。
賣版麵求生存
賣版麵求生存,對於(yu) 《博覽》來說,此條解釋成立嗎?
在北京市新聞出版(版權)局的網站上,以《中國科技博覽》的刊號“CN11-4450/T”查詢,檢索所得雜誌為(wei) 《中國包裝科技博覽》,刊期為(wei) 半月刊,然而,《中國科技博覽》卻以旬刊的頻率出刊,3月末期實為(wei) 2011年的第12期。
與(yu) 此同時,時代周報記者從(cong) 上海圖書(shu) 館處得知,按照字母順序,《博覽》一般被置於(yu) 書(shu) 架的“T”欄,這與(yu) 該刊刊號“CN11-4450/T”中的學科分類號“T”含義(yi) 一致,說明這是一本工業(ye) 技術類刊物。不過,方臧卻告訴意欲投稿的時代周報記者,該刊為(wei) 綜合性刊物,其中設有諸多子專(zhuan) 欄,基本涵蓋了所有的研究領域。
以2010年第32期《博覽》為(wei) 例,全刊收錄論文500篇,至少涉及機械、建築、教學、影視、醫藥、房地產(chan) 等十多個(ge) 學科領域。而且,文章編排淩亂(luan) ,前後不搭。比如,序號27-30四篇論文探討的主題分別是水庫設計、電控發動機、中國傳(chuan) 統藝術以及昆明的交通現狀。更“離奇”的是,同年的第17期中,竟有80餘(yu) 名來自黑龍江省大慶市的作者“組團”在該刊發表了論文。
“什麽(me) 文章都可以發表,這是導致《博覽》停刊的最終原因。”徐編輯如是分析道。而據新聞出版總署近日披露,《博覽》之罪在於(yu) “偏離辦刊宗旨刊發學術論文”。事實上,這是目前被查處的8種期刊的通病。
其中,《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e) 》刊號CN11-4406/N,屬於(yu) 自然科學類刊物,但該雜誌中卻設有財稅金融、管理研究、工程管理等專(zhuan) 欄;《現代企業(ye) 文化》本為(wei) 綜合性文化刊物,目前則一月三刊,上期為(wei) 純商業(ye) 性雜誌,中、下期刊登學術論文,涉獵學科廣泛。而被通報批評的《管理觀察》報批時隸屬“經濟類”刊物,並以“國內(nei) 具有影響力的綜合經濟管理類優(you) 秀期刊”自居,但1月中旬出版的最新一期中卻有不少諸如《老年人照料中的心理撫慰需求分析》、《淺析大學英語詞匯學習(xi) 策略》等論文。
“一些期刊刊載論文數量過多,最多的每期甚至刊發200餘(yu) 篇,由於(yu) 缺乏必要的審核和把關(guan) ,論文質量難以保證。而且,少數期刊超越辦刊宗旨及業(ye) 務範圍,所刊發論文幾乎無所不包。”2月23日,在京舉(ju) 行的“加強學術期刊管理”座談會(hui) 上,《博覽》等刊物成為(wei) 眾(zhong) 矢之的,並被指稱“片麵追求經濟效益、忽視學術質量、以收取版麵費牟利,嚴(yan) 重幹擾了正常的出版秩序,對期刊界和學術界造成了巨大的負麵影響。”
事實上,如果給《博覽》算一筆賬:一月3期,一期500篇論文,每篇1-2個(ge) 頁碼,每個(ge) 版麵索價(jia) 400元,那麽(me) ,1年內(nei) ,其依靠版麵就能“斂財”近千萬(wan) ,而這無疑大大超出了一個(ge) 期刊雜誌社的生存所需。
辦刊資金應該“國進民退”
“不要揭露這些學術期刊,如果它們(men) 被取消了,你叫那些‘白天愁論文,晚上愁嫁(娶)人’的碩士、博士怎麽(me) 辦?”上海交通大學一名已順利完成論文指標的在讀碩士不但不排斥,反而有些“心疼”遭受處罰的《博覽》等刊物。
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以論文數量、刊物等級為(wei) 指標的學術成果考核方式在高等院校推行,最初麵向教師,而等到90年代中期,整套論文考核體(ti) 係逐漸推廣至研究生以及各行各業(ye) 。目前,上海多數高校對碩士研究生分派的學術指標為(wei) 至少發表一篇論文,但對刊物級別的要求各有不同,而博士研究生的任務是2-3篇。
然而,隨著中國的高等教育迅速從(cong) 精英化走向大眾(zhong) 化,目前的學術刊物根本無法滿足激增的發稿需求。據國家教育部統計,截至2009年9月,796所高校共有在校研究生(包括國家任務、委托培養(yang) 和自籌經費三類)近140.5萬(wan) 人。而我國文獻計量所認可的“高水平”期刊隻有千餘(yu) 種。比如,北京大學出版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4年版共評選出1798種核心期刊;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shu) 館主辦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7-2008年則遴選了1083種期刊。
大量教師、學生以及社會(hui) 人士發表論文的需求,直接推動了學術刊物如火如荼地收取版麵費。方臧甚至表示,如果有人願意代理論文發表業(ye) 務,為(wei) 《博覽》等雜誌提供稿源,那麽(me) ,其願意以每版300元的低價(jia) 收取論文,留下至少100元的利潤空間。
“政府應主動優(you) 化現有的項目評審、職稱評定、成果評價(jia) 、獎項評選製度,全麵梳理論文需求市場,把各行各業(ye) 沒有研究需求卻有論文發表要求的人群,從(cong) 論文枷鎖中解脫出來,比如中小學教師、媒體(ti) 記者、行政人員等。”在主張取締版麵費的沈陽教授看來,根本之策是從(cong) 源頭上斬斷我國當前論文市場的畸形需求。
不過,如果徹底關(guan) 閉這個(ge) 灰色市場,期刊雜誌社將麵臨(lin) 一場災難。一位核心期刊的前主編告訴時代周報,該刊物原屬事業(ye) 單位,由政府劃撥經費,但近年來出版單位實行“企業(ye) 化改製”後,雜誌社不僅(jin) 必須自負盈虧(kui) ,還要完成主管部門每年下達的創收指標。有著學術潔癖的他最終離開了那個(ge) “以學術之名行斂財之實”的單位。
一邊是學界的口誅筆伐,另一邊是背負的經濟壓力,對於(yu) 夾在縫中的學術期刊,沈陽建議道,這部分辦刊資金,應該“國進民退”,也就是,督促教育部、科技部和新聞出版總署等政府部門以及若幹出版企業(ye) 聯合建立穩定的國家學術出版基金,包括從(cong) 國家部委每年下撥的科研經費中提取一定比例,以此支撐學術期刊。同時,在此基礎上,嚴(yan) 禁學術期刊收取任何版麵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