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中國汽車舊疾再現產能過剩危機或至

與(yu) 過去幾次的“全國汽車熱”相類似,基於(yu) 眼下市場的格外紅火,並以此為(wei) 出發點而對未來市場的發展寄於(yu) 更高的期盼,由此,使許多企業(ye) 產(chan) 生了擴大產(chan) 能的強烈衝(chong) 動。據有關(guan) 媒體(ti) 描述:如今單見全國各地是“擴建新廠、上馬新項目”的一派熱鬧景象;許多地方均把汽車產(chan) 業(ye) 作為(wei) 重要支柱產(chan) 業(ye) 來發展。

由於(yu) 極度看好未來汽車市場的發展前景,許多省區(市)開始進行新的汽車產(chan) 業(ye) 規劃和戰略布局,提出了新的產(chan) 能擴張目標。例如,安徽省計劃2011年全省汽車產(chan) 量達到100萬(wan) 輛,重慶計劃2012年產(chan) 銷量達到200萬(wan) 輛,吉林2011年產(chan) 量達到150萬(wan) 輛。據稱,現今全國有20多個(ge) 省區(市)在搞汽車,有過半數的省區(市)把汽車業(ye) 作為(wei) 戰略性主導產(chan) 業(ye) 來抓。

某一新崛起的汽車企業(ye) 甚至流露出如同1958年“大躍進”那樣的“精神頭”,宣稱至2015年,其計劃成為(wei) 中國第一大汽車企業(ye) (而該企業(ye) 2008年的汽車銷量還不到30萬(wan) 輛),至2025年成為(wei) 世界汽車第一,年銷量達到1000萬(wan) 輛。若按2008年的銷量為(wei) 30萬(wan) 輛,要成為(wei) 世界第一,則至2025年銷量至少翻五番(即平均每兩(liang) 年多一些時間就要翻一番),如此快的發展速度,迄今為(wei) 止,世界汽車發展史上還從(cong) 來沒有過。

過剩與(yu) 否之認定

關(guan) 於(yu) 汽車行業(ye) 產(chan) 能是否過剩,業(ye) 界乃至整個(ge) 社會(hui) 爭(zheng) 議頗大,雖然汽車行業(ye) 並未被列入國家要抑製產(chan) 能過剩的行業(ye) 名單,但此並不表明汽車行業(ye) 就不存在“產(chan) 能過剩”現象。筆者以為(wei) ,判斷汽車行業(ye) 產(chan) 能是否過剩,至少要把握兩(liang) 點:一是具體(ti) 問題具體(ti) 分析,不可“一概而論”或“以偏概全”;二是對於(yu) 一個(ge) 企業(ye) (甚至是整個(ge) 行業(ye) )而言,產(chan) 能過剩與(yu) 否,一方麵取決(jue) 於(yu) 當期市場對其產(chan) 品的需求大小,另一方麵,則取決(jue) 於(yu) 其上產(chan) 能時對未來市場需求形勢判斷的準確性。

時下在中國汽車市場上,有些品牌或類型的汽車是適應市場需求的,暢銷甚至供不應求,也就是人們(men) 常說的短線產(chan) 品,這就不存在什麽(me) 過剩問題。與(yu) 之相反,那些不適銷對路的長線產(chan) 品,產(chan) 量高,產(chan) 能大,但市場消化不了,自然形成產(chan) 品積壓、產(chan) 能過剩現象。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若言汽車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則應準確地說是某企業(ye) 或某類產(chan) 品存在過剩。此種現象,汽車行業(ye) 曆來有之,也一直存在。

對市場未來需求情況進行比較準確地認識或預測十分重要,但難度很高。就一個(ge) 企業(ye) 而言,盡管當前銷量增長幅度很大(例如高於(yu) 30%),但若產(chan) 能得到充分發揮(比如產(chan) 能利用率達到80%甚至更多),則就不能說其現階段存在產(chan) 能過剩。但若此企業(ye) 以現在(例如2009年)很高的增長率為(wei) 參照坐標而預測未來一個(ge) 時期的市場發展,並以此基準來製定產(chan) 能擴張計劃,那麽(me) ,此後的時期很可能因市場“時過境遷”導致產(chan) 能過剩。此種情況,對於(yu) 企業(ye) 或整個(ge) 行業(ye) 也大體(ti) 相當。

引發此類企業(ye) 產(chan) 能過剩的一個(ge) 重要原因,是市場信號失靈,企業(ye) 難以準確預測市場需求,對形勢的發展變化把握不準,研究不透徹,使得投資行為(wei) 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是“決(jue) 策跟著感覺走”。現今,中國汽車行業(ye) 以很高的速度發展,國人皆大歡喜,殊不知,在某種極度的繁榮下掩蓋著一些深層次的矛盾,行業(ye) 並未真正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為(wei) 主線,更加注重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而仍主要是“搶速度、比數量”。

目下全國各地顯現的“汽車投資熱”、“產(chan) 能擴張熱”,大多數相關(guan) 單位是以眼前的高增長為(wei) 依據,來判斷今後亦可望保持相同或相近的高速度而引發的。由此判斷,總體(ti) 上講,無論是當期或是未來一段時間,汽車行業(ye) 確實存在一定的產(chan) 能過剩,若就某個(ge) 或某些企業(ye) 而言,可能此現象已十分嚴(yan) 重。這是從(cong) 理論上講,下麵再看看有關(guan) 事實或數據。

過剩之虞

據行業(ye) 2009年底的有關(guan) 資料介紹,全國有14家主流汽車企業(ye) 都在擴產(chan) ,這些企業(ye) 到2010年的產(chan) 能可能達到約1700萬(wan) 輛,全行業(ye) 估計會(hui) 超過2000萬(wan) 輛。若當期年度全國市場的預期銷量約1500萬(wan) 輛,那麽(me) 產(chan) 能富餘(yu) 就接近500萬(wan) 輛,即產(chan) 能利用率為(wei) 70%,這已脫離了該指標的最佳理論值區間,未能充分發揮企業(ye) 的生產(chan) 能力以獲取最佳經濟效益。

至2012年及之後,全行業(ye) 的產(chan) 能擴張計劃更為(wei) 龐大,將大大超出人們(men) 的預想。按照當前全國12家主流汽車企業(ye) 披露的“十二五”計劃,其至2015年的產(chan) 能將達3250萬(wan) 輛之多,幾乎是現在全球汽車一年總銷量的7000萬(wan) 輛的46%(接近一半),再加上其他企業(ye) 的產(chan) 能總計至少為(wei) 3500萬(wan) 輛,即正好是世界總量的一半。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汽車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的風險很大。

業(ye) 內(nei) 一位人士尖銳地指出,當大家都在瘋狂做同一件事情的時候,這其中必然隱含風險。行業(ye) 的客觀現實也證明了這一論斷。例如,江淮汽車[6.86 -0.29%]就因最近大肆擴產(chan) “鋪攤子”而深受其害,加劇了其現金流短缺的窘迫。

在當前這股“汽車熱”中,還有件事著實讓人匪夷所思,就是國內(nei) 一些車企趁機“跑馬圈地”。據稱,2010年初,華泰汽車啟動了鄂爾多斯[10.78 1.22%]項目(名目上,是未來將生產(chan) 汽車50萬(wan) 輛,發動機100萬(wan) 台),當地政府批給華泰工業(ye) 園用地6000多畝(mu) ,包括其在雲(yun) 南曲靖、湖南寧鄉(xiang) 等地的投資,所占土地估計有數萬(wan) 畝(mu) 。與(yu) 華泰相似,吉利近期在蘭(lan) 州也購得大片工業(ye) 用地,比亞(ya) 迪在西安開建第二工廠,征用土地數量也甚可觀。奇瑞更是北上大連,東(dong) 入中原,均已獲批大片用地。最近,其要在鄂爾多斯投資200億(yi) 元、建設新基地的事也在謀劃中,據稱,當地政府已為(wei) 之預留大片土地。業(ye) 內(nei) 外有不少人士對此大惑不解:“難道鄂爾多斯對於(yu) 汽車業(ye) 而言,投資環境就真那樣好而讓眾(zhong) 多廠家趨之若鶩?”

針對我國當前的汽車投資熱和與(yu) 之相對應的產(chan) 能過剩苗頭,自2009年第三季度以來,國家相關(guan) 主管部門尤其是發改委有關(guan) 人士就不斷指出,汽車行業(ye) 要注意防止產(chan) 能過剩問題,2009年度行業(ye) 產(chan) 能利用率(80%左右)比較合理,2012年及以後,產(chan) 能可能會(hui) 大大高於(yu) 市場需求。如不及時加以調控和引導,未來幾年產(chan) 能利用率將出現下滑態勢,嚴(yan) 峻的情況下,行業(ye) 平均產(chan) 能利用率也可能低於(yu) 70%,從(cong) 而出現產(chan) 能較嚴(yan) 重的過剩局麵。國外媒體(ti) 研究中國問題的相關(guan) 人士也指出,由於(yu) 各個(ge) 汽車廠家都競相擴大產(chan) 能,中國的汽車產(chan) 業(ye) 遲早會(hui) 像鋼鐵和家電等行業(ye) 那樣,出現產(chan) 能過剩問題。

綜上所述,提出汽車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及其風險性問題,並非如有些人所言是偽(wei) 命題,而是真知灼見。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