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外資零部件挑戰巨大解決方案是更中國式

目前中國整車市場完全是市場拉動,和技術關(guan) 係不大。也就是說什麽(me) 樣的車都有人買(mai) ,因為(wei) 市場需求太強了,不像歐美市場已經很飽和很成熟了,他們(men) 對於(yu) 質量訴求、技術要求,車型各方麵要求非常高。但是中國市場會(hui) 一直這樣嗎?

四大挑戰

我們(men) 從(cong) 發展的趨勢來看,市場正在快速趨於(yu) 成熟,大家都在對品牌和質量進行研究,自主品牌也在持續改進,為(wei) 此也買(mai) 了不少外資零部件,因為(wei) 他不敢要本土零部件。

另外現在的用戶越來越懂車,用戶的成熟程度在快速的發展。這樣會(hui) 帶來更加激烈的競爭(zheng) 。這種競爭(zheng) 會(hui) 帶來什麽(me) 現象呢?

第一,對於(yu) 本土零部件企業(ye) 來講,現在市場份額、利潤份額和價(jia) 值份額太低了,以往受盡了國內(nei) 主機廠欺壓,為(wei) 了能夠在這次競爭(zheng) 當中不被消滅掉,他們(men) 要急於(yu) 提高質量、技術、品牌,他們(men) 希望在外資品牌和在全球采購體(ti) 係中、在國外出口上尋找出路,最近江浙一帶的本土零部件企業(ye) 銷售增長很厲害,先做售後然後給主機廠配套。

第二,他們(men) 已經認識到了技術重要性。很多私營企業(ye) 家到了一定規模,願意在技術和質量上投入資金,進更好的設備,有了研發中心,現在大部分的本土企業(ye) 都在建研發中心,雖然很難找到很好的人才,但是他們(men) 已經開始重視技術,不像以前從(cong) 主機廠拿一個(ge) 樣件拷貝,所以可以看到他們(men) 現在有能力,也有意識在這方麵改善自己的力量。

對於(yu) 外資企業(ye) 來講,他們(men) 認識到了這樣下去成本沒有優(you) 勢了,他們(men) 會(hui) 怎麽(me) 改變?外資在中國做零部件配套一直是按照世界標準做的,麵對配套主機廠的壓力和本土零部件企業(ye) 帶來的競爭(zheng) ,希望把更多產(chan) 品賣給本土汽車企業(ye) 時,他們(men) 是否願意改變自己的配套標準。

很多外資零部件企業(ye) 想把產(chan) 品賣給長安、吉利、奇瑞,雖然他們(men) 價(jia) 格壓得很低,但是他們(men) 的規模量還是很吸引人的。你要想給他配套,必須按照他要求的價(jia) 格、開發周期和供貨周期去改變自己,按照以往的標準沒有辦法做下去。

合資主機廠以往在中國的戰略很清晰,就是打中國高端市場。但是現在中高檔車競爭(zheng) 日趨激烈,他們(men) 在這個(ge) 市場裏麵原來分的蛋糕和利潤在下降,這樣他們(men) 開始把觸角伸向中低端。

這些中低端車需要在中國找一些本土零部件企業(ye) ,派技術隊伍過去幫助按照他們(men) 的標準進行改造,保證質量和各方麵滿足他們(men) 的配套要求,同時保持低價(jia) 。用這種方法造出來的車和中國自主品牌的主機廠進行競爭(zheng) 。

這可以培養(yang) 一批中國零部件企業(ye) ,幫助他們(men) 在外國市場增加競爭(zheng) 能力,但是對於(yu) 外資零部件企業(ye) 是新挑戰。挑戰在以下幾點:

成本方麵。外資零部件企業(ye) 要在中國生存乃至世界未來的市場生存,一定要在成本下工夫。成本包括以下幾個(ge) 方麵。第一要考慮標準,是不是應該沿用非常堅固的標準。開發流程和驗證流程是不是應該變,特別是應不應該在中國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通過這種方式降低成本。以前中國公司的銷售得到總部的重視,如果在研發上得到他們(men) 重視,那就加強了中國公司的砝碼,國際地位也會(hui) 更高,這是一件好事。

另外就是采購。我覺得外資零部件企業(ye) 很多成本居高不下,原因在於(yu) 一些供應商也是合資背景的或者是外購的,這從(cong) 某種程度影響了公司的成本。低成本製造可以學習(xi) 中國企業(ye) ,能不能有類似的方法降低成本。

還有就是人力資源,這方麵外資零部件公司有很大劣勢。避免形成了低能力和高薪的人。

另外就是銷售挑戰。在中國就應該學習(xi) 中國式營銷,銷售當中的很多中國文化和中國的做法和國外東(dong) 西有很多做法不一致,怎麽(me) 解決(jue) 衝(chong) 突。

五大解決(jue) 方案

新能源現在非常熱,我認為(wei) 新能源在中國的現狀大家都非常清楚,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多少產(chan) 能作用。國家很希望看到新能源汽車在路上跑,形成市場。但是工業(ye) 界沒有這個(ge) 能力,因為(wei) 技術沒有到那步,我們(men) 是差在零部件企業(ye) 上。

如果你真有核心零部件技術可以做,那是一個(ge) 機會(hui) ,可以像伊頓那樣解政府燃眉之急。但是從(cong) 實際情況來看,每個(ge) 新技術從(cong) 成熟到批量,在市場占有一定的份額,產(chan) 生一定的盈利至少需要10-15年時間。也就是說未來的10-15年時間,新能源汽車不可能成為(wei) 大氣候,你要想指著它賺錢是不行的。

最後我簡單提幾個(ge) 建議。一方麵中國已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汽車蛋糕,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對於(yu) 自主和合資汽車企業(ye) ,大家首選的就是外資零部件供應商,但是價(jia) 格的壓力越來越大,成本是關(guan) 鍵。

第二,可能要考慮兩(liang) 套標準或者多套標準,要重申流程,建立為(wei) 中國市場服務的研發中心、驗證中心。要參考中國本土零部件供應商的產(chan) 品研發,取長補短。

第三,要跟一些前景、背景非常好的內(nei) 本土企業(ye) 合資建廠。這可以全係統的學習(xi) 中國式研發和中國式製造。

第四,加大關(guan) 鍵技術、核心產(chan) 品的研發、宣傳(chuan) 和推廣技術,迎合節能環保新能源大潮流,順應時代。

第五,未來的汽車行業(ye) 世界中心在中國,但是你必須立足於(yu) 世界,你在中國學到的任何技術、本領都要向全球擴展,讓中國成為(wei) 低成本的製造中心,這是外資零部件企業(ye) 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