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yu) 去年多晶矽行情大漲,出現了很多企業(ye) 紮堆入市的現狀。目前國內(nei) 的多晶矽廠商中80%都是小企業(ye) ,年生產(chan) 能力約幾百噸。不過,1月24日《多晶矽行業(ye) 準入條件》的發布預示著,2011年光伏行業(ye) 將重新洗牌。
昨日的“第五屆國際太陽能產(chan) 業(ye) 及光伏工程展覽會(hui) 暨論壇”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hui) 光伏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主任、秘書(shu) 長吳達成透露,未來晶體(ti) 矽太陽能電池仍為(wei) 主流技術產(chan) 品。由於(yu) 技術更新的不可預見性,具體(ti) 數值尚難預測。
晶體(ti) 矽電池暫時領先
與(yu) 晶體(ti) 矽電池的“龍虎鬥”中,薄膜電池開局不利。2010年,多晶矽太陽能電池占據著整個(ge) 光伏電池市場80%的市場份額,而薄膜電池的發展並不順利,比如2010年8月中國尚德太陽能電力集團有限公司做出了停產(chan) 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chan) 線,擴產(chan) 晶體(ti) 矽太陽能電池生產(chan) 線的選擇。
吳達成認為(wei) ,光伏應用市場的快速發展造成對太陽級多晶矽材料的需求旺盛,而薄膜電池尚在發展,市場份額會(hui) 逐年擴大。
雖然,薄膜電池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原材料成本低、方便大規模製造,但由於(yu) 電能轉化率低,因此綜合成本要高於(yu) 晶體(ti) 矽電池。
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hui) 理事長石定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各企業(ye) 的多晶矽電池轉化率差別很大,尚德電力目前正在向17%至18%發展,單晶矽電池目前可以做到19%。相較而言,薄膜電池目前的轉化率僅(jin) 6%。
同時,隨著晶體(ti) 矽的價(jia) 格回落,薄膜電池考驗光伏企業(ye) 技術和資金的支持。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薄膜電池敗局已定。
2月中旬,一種薄膜太陽能電池關(guan) 鍵生產(chan) 設備——等離子體(ti) 增強型化學氣相沉積設備(PECVD)在上海張江理想能源設備公司正式下線。這種設備能大幅降低矽薄膜電池生產(chan) 成本,打破了薄膜太陽能電池設備市場一直被國外廠商壟斷的局麵。據了解,目前該設備的技術指標已達國際先進水平,且生產(chan) 成本隻有國外同類設備的三分之一。
設備成本困境待解
吳達成認為(wei) ,中國晶體(ti) 矽光伏產(chan) 業(ye) 鏈發展尚不平衡,呈兩(liang) 頭小、中間大的形勢。所謂兩(liang) 頭小,指的是上遊多晶矽材料產(chan) 量不足需要進口,上遊矽片產(chan) 能不足,供貨緊張;下遊光伏發電係統基數小、增長快、安裝量較小;中間大指的是太陽電池和光伏組件產(chan) 能較大,大量出口。但是所有的環節都有一個(ge) 共同的不足,那就是設備需要進口。
據了解,目前國內(nei) 多晶矽鑄錠爐市場上,主要有GT Solar(美國)、精功科技[56.25 -1.32%]、京運通三家供貨商。2009年以前,國內(nei) 市場基本被GT Solar壟斷。
石定寰表示,目前多晶矽成本的下降空間就卡在設備費用上。近來,原材料成本下降了,但是核心設備都要從(cong) 國外進口。他還透露,“十二五”也將會(hui) 扶持優(you) 秀的光伏企業(ye) ,比如天河、英利、LDK,並促成企業(ye) 形成產(chan) 業(ye) 聯盟、產(chan) 權合作的局麵。
吳達成告訴記者,去年多晶矽原材料進口比例50%,今年會(hui) 有所下降,至30%~40%。目前多晶矽的生產(chan) 成本是20美元/公斤~50美元/公斤,還處於(yu) 供應緊張的情況。不過,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供應緊張的問題將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