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自主品牌陣營持續分化

中國本土汽車製造商異常活躍。

2011年2月21日,印度塔塔集團旗下的捷豹與(yu) 路虎品牌高管稱,其正與(yu) 中國本土的長城汽車[12.34 -0.80%]洽談合作事宜。

2011年3月,日本斯巴魯汽車中國本土化生產(chan) 事宜會(hui) 最終揭曉,奇瑞汽車被看作是其最合適的合作夥(huo) 伴。

與(yu) 資本層麵的合作相應,長城、奇瑞等中國本土的政策製造商在市場層麵也有程度各異的表現。2月14日至21日,本報汽車研究院與(yu) 蓋世汽車網就中國本土汽車製造商的競爭(zheng) 格局進行了調查,參與(yu) 調查的樣本總量為(wei) 3542位汽車業(ye) 內(nei) 人士。調查結果顯示,業(ye) 界普遍認為(wei) 自主品牌當前的競爭(zheng) 格局在未來五年內(nei) 將會(hui) 發生改變,以長城等為(wei) 代表的二線自主品牌有望躋身第一陣營。

2010年,中國市場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達到377.96萬(wan) 輛,同比增幅42.0%,高於(yu) 行業(ye) 34.5%的平均水平。而自主品牌的市場空間遠未飽和,它會(hui) 隨著整個(ge) 市場的不斷增大而擴大。因此,在市場持續的發展過程中,除了已經占據一定市場份額的一線自主品牌,可以進一步實現自我壯大外,二線乃至三線品牌也同樣可以借勢鞏固已有領地和擴大占有率。在自主品牌的競爭(zheng) 格局未完全成型之前,相對落後一步的二三線品牌有著足夠的時間和機會(hui) 追趕甚至於(yu) 超越一線自主品牌。

分化中的自主陣營

自主品牌細分市場的競爭(zheng) 態勢正在不斷發酵。

2010年年銷量累計超過20萬(wan) 輛的企業(ye) 陣營由原來奇瑞、比亞(ya) 迪、吉利(未統計沃爾沃銷量)和一汽集團(包括美亞(ya) 汽車、一汽華利、一汽吉林、天津一汽以及一汽轎車[17.58 0.46%])的4家上升到7家,長城、長安集團(包括哈飛、昌河和長安汽車[9.89 0.41%])和江淮這3家企業(ye) 躋身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汽集團在2010年以43萬(wan) 輛的銷量超越吉利位列三甲,長城汽車也以29萬(wan) 輛的銷量緊隨吉利之後逼近第一陣營,排名第五。

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業(ye) 內(nei) 人士對長城汽車在2011年躋身自主品牌第一陣營抱以樂(le) 觀預期,支持這一判斷的投票率高達61%,表示明確反對的投票率僅(jin) 占到23%。可見,業(ye) 界對於(yu) 長城近幾年取得的成績給予了較高的肯定。

乘聯會(hui) 的統計數據顯示,這家以SUV和皮卡為(wei) 主要經營範圍的民營車企2010年乘用車業(ye) 務的增幅達到了93.3%,增速遠超排在其前麵的4家企業(ye) 。

在二線自主品牌高調進軍(jun) 以及例如上汽、長安以及東(dong) 風等集團集體(ti) 發力自主品牌,十二五期間自主品牌車企銷量的座次在近八成、達77%的參與(yu) 調查的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將會(hui) 得到重新洗牌。

目前,在自主品牌前十陣營的排序中,華晨、上汽集團和海馬汽車各以18萬(wan) 輛、16萬(wan) 輛和15萬(wan) 輛分列第八、第九和第十位。不過,前十陣營的排位並未得到強化和鞏固。

分別排名第十一和十二位的眾(zhong) 泰和東(dong) 風集團分別在2010年取得了116.7%和120%的銷量增幅,擠入十強的可能性極大。尤其是後者東(dong) 風集團自主品牌乘用車業(ye) 務的成長速度,更是引起業(ye) 界的關(guan) 注。

兩(liang) 種力量的博弈

市場發展的趨勢證明,這場異常激烈的排位競賽還未到達高潮,其激烈程度還將隨市場的進一步發展逐年遞增。那麽(me) ,在業(ye) 界看來哪些因素將對未來自主品牌陣營的更替起著決(jue) 定性的影響?

“創新且有效的競爭(zheng) 戰略”最被業(ye) 界認可,投票率達到了33%;“民營車企的體(ti) 製優(you) 勢”則獲得了21%的投票率。具備豐(feng) 厚市場資源和資金實力的一汽、上汽等集團所發展的自主品牌業(ye) 務將日漸壯大,而“大集團充分發揮資源整合能力”亦被20%的人士看成是影響未來自主品牌陣營的更替的一大因素。此外,“巧妙利用新政策”和“暫時領先者的係列失誤”這兩(liang) 大因素也各獲得了12%和9%的投票率。

在步入“十二五”之後,多數自主品牌對先前製定的企業(ye) 戰略進行了較大程度的調整,更注重產(chan) 品結構和產(chan) 品質量的提升。今年起,奇瑞汽車逐步收窄戰線,把發展重心重點放在發展空間更大的微車和中低端市場。在去年遭受更嚴(yan) 重挫折的比亞(ya) 迪,通過削減經銷商網絡等一係列措施開始將精力轉移到產(chan) 品品質的提升上來。長城、江淮等企業(ye) 也在不斷的摸索尋找各具特色的市場策略。

比亞(ya) 迪、吉利和長城等自主品牌的迅速成長可看作是將民營車企的“體(ti) 製優(you) 勢”發揮到了極致。相比民營企業(ye) 的這一特性,大集團在資源整合方麵的能力同樣不容小覷。在一段時間內(nei) ,這兩(liang) 種力量會(hui) 繼續呈博弈狀態。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