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政府部門對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支持力度不斷加碼,不少國企迅速進場。相比之下,民營企業(ye) 進入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麵臨(lin) 多重因素製約,“隱形門檻”在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初期已對民營資本形成了一定障礙。
資金實力成為(wei) 橫亙(gen) 在民企麵前的第一道門檻。盡管政府在支持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方麵對民營資本與(yu) 國有資本一視同仁,但進入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意味著要率先投入巨額研發資金,並且麵臨(lin) 投資回報風險,這對資金實力雄厚的國企而言負擔較小,規模較小的民營企業(ye) 卻要掂量許久。
短期能否“虧(kui) 得起”也在民企與(yu) 國企之間畫出了清晰的界限。在投資新能源產(chan) 業(ye) 時,無論是陸上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還是光伏特許權招標,中標企業(ye) 無一例外出現國企占絕大部分比例的局麵。原因很簡單,對於(yu) “不差錢”的國企而言,有能力“冒著短期虧(kui) 損的風險”,以超低價(jia) 中標擊敗民企而獲得進軍(jun) 新能源的先機,並一再擴大投資版圖。
此外,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內(nei) 在發展動力是技術創新能力,擁有比較完備研發實力以及人才優(you) 勢的國企比民營企業(ye) 稍勝一籌。
因此,民企要麽(me) 被上述“隱形門檻”擋在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門外,要麽(me) 奮力進入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也麵臨(lin) 著持續發展的實際難題,存在因支撐不下去而被國企並購的風險。
相比之下,國企響應政府支持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政策號召,在包括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七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展開了一輪氣勢磅礴的擴張。其背後有著雙重驅動因素,一是國企在發展國家重點支持的產(chan) 業(ye) 或國民支柱產(chan) 業(ye) 方麵具有必然的責任;二是認同未來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將成為(wei) 新的增長點,因此提前做足準備。
“國家隊”積極參與(yu) 到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投資浪潮中,對於(yu) 產(chan) 業(ye) 發展初期的支持非常必要,但國企發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局限在於(yu) 內(nei) 部創新激勵機製不足和外部資產(chan) 效益考核的短視化。因此,采取措施調動民營資本投資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積極性,解決(jue) 其遇到的實際困難很有必要。
首先,對於(yu) 目前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整體(ti) 成本偏高問題,政府應通過對技術創新的支持,縮短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投資回報周期,對企業(ye) 研發提供激勵性補貼措施,既要在關(guan) 鍵節點給企業(ye) 以實質幫助,又應給企業(ye) 補貼力度將遞減的預期,避免企業(ye) “躺在補貼上過日子”。
其次,對於(yu)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技術及生產(chan) 尚未成熟穩定、難以很快實現投資回報的問題,可以通過生產(chan) 示範試點率先在區域推廣,以此擴大影響,逐步培養(yang) 市場需求,讓企業(ye) 產(chan) 品盡早實現收益。
最後,對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配套服務機製尚不健全的問題,可以通過政府與(yu) 企業(ye) 合作推動服務設施的建設,促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市場從(cong) 供應到需求盡快實現有序運轉,鼓勵開放式的創新產(chan) 業(ye) 聯盟,以此作為(wei)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