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路是現今中國已經少有的政企合一的部門了(另一個(ge) 是煙草)。這種體(ti) 製,決(jue) 定了鐵路的自我意識與(yu) 行為(wei) 方式,也造成了一般人難以有被認為(wei) 是“有效”地給鐵路提意見的方式和路徑,較難與(yu) 鐵路對話。
中國鐵路有宏大的規劃,原擬2020年全國營業(ye) 裏程達10萬(wan) 公裏,2008年,在應對金融危機的情景下,加大投入,改2020年全國營業(ye) 裏程達到12萬(wan) 公裏以上。加之中國鐵路已宣稱:中國的高鐵運營裏程居世界第一,中國的高鐵技術水平國際領先;正在建設中的高鐵裏程是已投入運營高鐵裏程的近兩(liang) 倍,這使得中國鐵路躊躇滿誌。
但經常乘坐高鐵的人的感受卻另樣。以“世界領先”的京津城際為(wei) 例,外行人不能明了“無砟軌道”、“無縫線路”的技術高超,卻隨時感受到“速度上去了,服務下來了”的煩惱——首先,經常往來京、津的人,會(hui) 選擇購買(mai) “京津城際鐵路快通卡”,但“快通卡”是不給開發票的,隻開具“北京鐵路局客運運價(jia) 雜費收據”和“京津城際鐵路快通卡交易憑證”,由於(yu) 是政企合一的部門,不好說是為(wei) 了偷稅,但對需要去單位報銷的人確實不便。其次,京津城際的運行時間是早6:25(天津)或6:35(北京)到晚22:45(天津)或23:00(北京),而快通卡充值隻在早8:00到晚6:00辦理,早出晚歸的人無法在乘車的同時辦理快通卡充值。第三,車站的快通卡讀卡器時有故障,影響到因工作、學習(xi) 往來京、津的人難以按時乘車。鐵路不但不道歉,反要持有快通卡的乘客補票並加收2元補票手續費。第四,北京鐵路局預收了乘客3000元(金卡)或1000元(銀卡),原定為(wei) 持卡人預留的座位,時有減少(車站為(wei) 多賣票,有時為(wei) 金卡預留的10個(ge) 座位隻留6個(ge) ),更有鐵路的人自己無卡而占用給持卡人預留的座位。第五,給持卡人預留的座位原定在車廂前端,後改為(wei) 後端,在很長時間內(nei) 車上和北京、天津車站均無告示,不斷引發持卡乘客和臨(lin) 時購票乘客爭(zheng) 搶座位,而在整個(ge) 京津城際高鐵的列車上隻有一個(ge) 列車長,沒有列車員,列車上的其他工作人員都隻管賣東(dong) 西和搞衛生,不管處理此類事。
以上,看似小事,其實是與(yu) 體(ti) 製相關(guan) 聯的。沒有政企合一,結果就會(hui) 不同。有了政企合一,經營者不太在意乘客有沒有意見。
鐵路的大投入、大發展、大建設,也並不能解決(jue) 春運一票難求的問題。此外,鐵路有充足理由的高鐵高票價(jia) ,和高鐵之外的車次減少、停車站減少,隻能給低收入者——特別是農(nong) 村外出謀生人帶來不便。
說是鐵路、地鐵、大型車站、公交、出租車“無縫銜接”,“實現旅客零換乘”,但火車站對出租車的收費、所謂的衛生檢查和蠻橫的態度,使出租車就不願意去火車站,最後,感到不便的仍是乘客。
十七大提出的“轉變發展方式”和“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與(yu) 鐵路今日的“大幹快上”之間究竟是什麽(me) 關(guan) 係,也是值得思考的。發展,是為(wei) 建立宏大功業(ye) ,還是為(wei) 了使盡可能多的人生活得更好。大至國家,小至個(ge) 人,在花錢時都應有個(ge) “性價(jia) 比”考慮。以出行或運輸時間為(wei) 例,快一小時或者幾小時,多花許多錢,是否值得,是否必須?對相當數量的人來說,並不值得,也並非必須;已有運營線路,另投入超大量資金新建線路,雖然資金來源“完全有保障”——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有國有銀行或國家持股銀行的貸款,但何時收回成本,這些資金於(yu) 民生有無更需要——甚至是急需——的用場?
在出口再難維持在金融危機之前的數量,計劃經濟體(ti) 製時期留給我們(men) 的“大國家,小市場”,內(nei) 需有限的情況下,如以民生為(wei) 先,當以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及“把更多財政資金投向公共服務領域,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遍地提升每一個(ge) 國民的生存質量,以內(nei) 需帶動經濟增長,而不應總以政府大工程項目刺激經濟,不斷地加大鐵路等建設計劃投資來激促本已結構失衡的經濟增長。
另,我們(men) 還應注意到,鐵路是要用地的,征地在現體(ti) 製下易傷(shang) 農(nong) 民利益;過多線路,尤其是平行線路的修建,還使我們(men) 本已壓力不小的土地——尤其是耕地問題,壓力更大。
要防止可能出現的鐵路建設決(jue) 策失誤和資源、資金使用不當,須公開信息,為(wei) 公眾(zhong) 參與(yu) 提供製度化的路徑,建立重大工程項目須經人大充分辯駁論爭(zheng) 、審議,加強環境影響評價(jia) 和財務審計,嚴(yan) 格官員問責製度。
李楯: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專(zhuan) 家網絡負責人。